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艾米莉·狄金森是个性独具、光华四射的著名女诗人,她的光辉成就与其意识觉醒密切相关:作为自我而存在,自我意识觉醒;作为诗人而存在,诗人意识觉醒;作为女性而存在,女性意识觉醒。文章即从自我意识、诗人意识、女性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女诗人狄金森的精神世界,揭示其辉煌成就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2.
铁凝在《玫瑰门》中塑造了姑爸、竹西、司漪汶、苏眉四位典型女性形象,她将这些女性放置在与男性的不断周旋中,来展示她们的苦难生活,从而揭示出女性由身体觉醒到灵魂觉醒从而完成自我觉醒的艰辛历程。同时,以苏眉为代表,女性开始有意识地争取自我的解放,在苏眉身上,可以看到铁凝对女性实现自我解放可能性的有益探寻。  相似文献   

3.
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一个不同特点是:前期以描写女性为主,后期以描写自我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又时代因素,又有其生理和心理因素,并与孙犁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孙犁幼年所患惊风疾对其神经系统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犁融入抗日战争的时代洪流,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其个性上的不足,他以描写女性来表现抗日战争,是其“女性崇拜”心理情结所致;孙犁晚年生活相对封闭,创作以描写自己为主,自我得到彰显,在时代作用下,其主体意识得到觉醒和升华,但主体意识与个性自我形成冲突和争斗格局,造成其晚年创作中“亮色”与“灰色”并存。  相似文献   

4.
都市社会带来的生存领域的分野和个体意识囚禁与舒散的张力,是女性意识的温床.赵凝的小说<不明飞行物>注目于都市场景中女性所受到的来自都市社会、男性及女性自身的三重压迫,通过展示城市女性经由自我发现、自我寻找继而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迷失的心路历程,揭示出实现女性主体意识完全觉醒和生存境遇彻底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
北美华裔女性作家在双重文化背景下,书写了隐藏自我的男性他者:缄默的、被“阉割”的男性他者,隐藏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自我;重整雄风的、拾声的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两性解放的勇敢的女性自我;人性张扬的、融汇多元文化的现代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复归人性、两性和谐共生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6.
“娜拉现象”作为二、三十年代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试图构建一个觉醒的女性群体,并有意强化其女性意识,它揭示了现代新女性在发现人的存在与价值并逃离传统的同时,也逃离了女性意识的真正自觉。其女性意识是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五四”时代精神在女性领域的具体体现,表达了对旧道德秩序的强烈批判和对新道德观念的热切呼唤,而并未达到当代女性文学女性主体自我确认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五四”文学中,以知识女性为形象主体的爱情文学,论述了这类女性受 到“五四”思想影响,在追求个性解放,婚恋自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反叛精神和女性意识的最 初觉醒,以及由于她们个体意识的超前性和自身的软弱畏惧产生的盲目和迷惘。  相似文献   

8.
寻找自我是探求身份的传统主题。寻找自我不仅是女性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目标,而且也是加拿大民族主义意识觉醒要实现的目标。哈格不断探索自我,追求自由的一生正是加拿大民族主义意识觉醒在文学中的凸显。因而,当《石头天使》于1964年发表后,即引起了加拿大人民广泛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蕴含着个体与外界的疏离、隔膜以及无法沟通、无法理解的恒常困境。女性孤独意识来源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与家庭、社会的隔膜形成女性基本的焦虑。孤独的情绪有其文化的根源:一方面追求和谐的东方文化观念形成女性的对家族、爱情的原乡式的眷恋;另外一方面,女性的自我的觉醒构成女性与外在的分裂,进而形成女性的悖论性生存处境。女性的自我成长必须以此为起点,寻找个体与外在的新的融合。女性的孤独意识也是20世纪现代人个人主义立场的书写,孤独叙事借此获得了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女性意识"为观照基点,将当代女性文学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追求理想爱情;追寻女性自我价值;探求女性世界深层意识.并结合对各阶段各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示女性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及女性内部的心灵世界,籍此阐明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儒学的思想统治开始松动,出现了儒、道、玄、佛多元文化的格局,儒家以礼制情的情礼观受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的冲击.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对生命意识的觉醒时期,竹林七贤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和生存状态等方面反思情与礼的关系,表现出了崇尚自然、尊重个性、追求精神超越和自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林白的小说创作是一种较到位的女性写作。她从女性自身境遇出发,考察女性个体生命的存在,体现出一种女性意识的自觉追求。本文试图从林白的意义上来解读其作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孤独飘泊的魂灵进入其作品内容,归纳出林白小说的三个层次:即成长之旅、情爱之殇、生命之思;下篇以自身书写的世界为题,分觉醒自我、书写自身,女性写作展开,将林白放在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展露其个性:“通道”、“记忆”与“飞翔”确立了她写作态势的与众不同。在审视女性的心理特征上,她继承衔接起了一段历史,并在此基础之上建构出个人话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探求自我的泥泞之路。爱德娜解构了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却无力建构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她成为一个不折不挠地追求实现自我,闪耀着女性主义思想光芒的悲剧英雄。《觉醒》及其它几个短篇小说以极富有女性特质的文本呈现了女性经验,并使这些女性经验成为了作者政治意识的载体,对父权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抗辩和幻想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朦胧诗派的主将和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舒婷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抒写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对新时期的女性自我价值进行了重新探索和构建,在中国现当代诗坛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独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5.
赵晓红  汪博 《东方论坛》2012,(1):70-73,78
受到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十七年成为中国戏曲电影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女性形象的建构是十七年戏曲电影的叙述主体、话语环境、社会表意机制相互交织和推动的结果,十七年戏曲电影中所构建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期意识生产的组成部分。其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类:勇敢追求爱情者;巾帼不让须眉者;不屈抗争者;新中国建设者。展现出女性独立自主与个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性别平等意识的萌发,女性叛逆性格与反抗精神的凸显。  相似文献   

16.
为自由而生——评《觉醒》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觉醒》描写了主人公艾德娜从一个丧失主体意识的传统家庭妇女成长为具有强烈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的过程。具体分析了艾德娜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原因和其觉醒后为追求独立与自由所做出的努力与抗争 ;指出艾德娜最后的自杀并不是消极的挫败 ,而是叛逆的另一种形式 ,是对男权社会的无言的反抗 ,是对刚刚苏醒的主体意识的捍卫 ;同时指出艾德娜女性主体意识的局限性 ,说明妇女解放是全人类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元明清三代戏剧代表之作《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她们爱情追求的方式和理由虽各具特色: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超越生死的爱情,杨玉环维系政治式的爱情,但她们于爱情追求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执著是同质的。她们情感追求之热烈,行为表达之大胆,个人意识之独立是旷古罕见的。她们对传统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发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这是她们爱情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知识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对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是知识女性追求性别平等、个性独立、奉献社会的内在动力。中国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但远不能满足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梦,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与重塑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觉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促进了文的自觉,其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个性的张扬发,二是个人情感的抒。当文人开始追求自我情感的抒发和个人价值的表现时,自我的外貌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也必然引起具有先觉意识的创作者的重视。表现在文学中就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刻意"修饰"和对美的追求。基于此,魏晋文人逐步认识到文学有自己的特点,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并且认为文章是需要有审美要求的,这就标志着文学的觉醒的肇始。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的自觉,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可抗拒的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潮流。受此影响,当时的女性也自觉自省,敢于以自身的“存在”去感知、体验并传达其内在的生命追求。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诸多承载着时代风尚的文学作品坚持在女性视野的基础上传达女性的欲望,肯定女性的自我经验,从而形成了对女性价值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