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刘勰的天师道家世及其对刘勰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影响漆绪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内,学者对《文心雕龙》论述最多,几已题无剩义。但对作者刘勰家世、思想的探讨,还不能说已很充分。本文试就刘勰家世的天师道信仰及其在刘勰思想及《文心雕龙》中的反映作一考查,以就教...  相似文献   

2.
初唐是《文心雕龙》历史研究的开端。这一时期对刘勰的记载、对《文心雕龙》性质的认定及对刘勰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风骨”、“比兴”、“文”、“惟务折衷”),为后代接受《文心雕龙》规定了基本走向,从而成为“龙学”的光辉起点。  相似文献   

3.
王丹 《社科纵横》2007,(9):99-101
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文心雕龙》和《文选》为后世的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蓝本。诔文作为一种哀祭文体,刘勰和萧统均对其进行了深入地评述和精心地选取。刘勰和萧统在诔文观念方面所表现出来相异之处,反映了他们文艺理论内涵的不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共同的文艺背景下相通的文艺思想。通过对现象和原因的分析,来辨别《文心雕龙》和《文选》的诔文观念。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佛学对《文心雕龙》影响传统认识的质疑关于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传统认识有二:一是认为刘勰是佛教徒,笼统地认为《文心雕龙》中有佛教思想。二是从个别例证或个别词汇出发寻找到佛学在《文心雕龙》中留下的蛛丝马迹(详见卢兴基主编《建国以来古典文学研究举要》一书)。归究起来,这些又都是从《文心雕龙》的精义角度来探讨佛学对《文心雕龙》影响的。然而从这种角度思考是颇可质疑的。首先,从心理学上看,人的认知过程有局限性。人脑在特定的时间里只能处理一定数量的信息。如果同时做两件事,这两件事就必然在运用某种共同的信息处理系统,而这个系统却无法对它们同时进行处理。刘勰在创作《文心雕龙》和以前一段时期,他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这已是不刊之论。王元化同志说:刘勰“始终以‘白衣’身份寄居定林寺,不仅没有出家,而且一旦得到进身机会,就马上离开寺庙登仕去了,足证他在定林寺时期对佛教的信仰并不十分虔诚。再就刘氏家世来看,亦非世代奉佛,与佛教关系并不密切。他自称感梦撰《文心雕龙》,梦见的是孔子,而不是释迦。《文心雕龙》书中所表现的基本观点是儒家思想。”张少康同志也说:“刘勰不管在入梁以前还是入梁以后,他的基本政治态度都是以儒家的经世致用作为自已人生处世的原则的,这在他的思想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因此,刘勰虽然帮助整理过佛经,但他不可能同时接受佛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和评价刘勰的文艺批评标准,是《文心雕龙》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从实质看,刘勰的文艺批评标准就是他的基本文艺思想的体现,因此分析刘勰的文艺批评标准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理解刘勰的整个文学观,从而对他的文艺思想作出正确评价。刘勰的文艺批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目前研究者们的意见分歧甚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这个重要问题看来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为此,我们也想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一要正确理解刘勰的文艺批评标准,具体说明刘勰的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6.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2,4(5):117-124
《文苑英华》所收录之20卷“乐府”与20卷“歌行”的实况,充分反映了李防、宋白等人乐府认识观的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乐府诗的编录与整理;二是认为“歌行”即新题乐府;三是既注重唐人的古乐府,更注重唐人的新乐府。这些认识,对于周紫芝《竹坡诗话》于“本朝乐府”的评价、郭茂倩《乐府诗集》于“新乐府辞”的收录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之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心雕龙》〔越〕陈青淡中国刘勰的《文心雕龙》,由于难懂难译,在越南一直没有系统、完整地翻译出版,只在大学里讲授中国文学时做些简略介绍。近一两年,在越《文艺周报》上也曾翻译过某些片段。直到1996年下半年,越南新创刊的《外国文学》杂志上,首次比较...  相似文献   

8.
孙蓉蓉 《求是学刊》2004,31(2):95-100
文章通过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宗经”进行分析辩正 ,指出其“宗经” ,目的在于“为文”。刘勰认为儒家经书是“衔华而佩实”的典范 ,从而提出为文师法经书。而《正纬》和《辨骚》两篇 ,刘勰虽按经验纬和依经辨骚 ,但他却提出了“有助文章”和“自铸伟辞” ,肯定了纬书和屈原作品对“为文”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篇),这是《文心雕龙》的总纲。因此,刘勰把《原道》篇列于全书之首。但是人们对《原道》篇的“道”,却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理解,并由此导致对刘勰的世界观的看法也互相对立。有些同志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就是“自然之道”,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因而他的世界观基本上也是唯物主义的。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刘勰的“道”来源于《老子》,或认为他的“道”就是“太极”,这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三段论”是近似的,因而这种“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刘勰的世界观自然也只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陈莉 《社科纵横》2007,24(4):85-87
本文分析了刘勰编写乐府诗史的历史文化语境,认为刘勰身处六朝声乐靡丽的时代,却能不随波逐流,而是积极倡导礼乐文化精神。刘勰对淫俗乐府的理论态度,使我们认识到理论家不应只是跟在喧哗与骚动之后为低俗摇旗呐喊,而应有理论分析的头脑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在论及梁陈文学时曾指出: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明诗》)凡精虑造文,各竟新丽,多欲练辞,莫肯研术。(《总术》)务求辞藻描写的新丽,极为重视所谓的新声巧变,这正是梁陈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艺文末品 政事先务——关于《文心雕龙·书记》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理论巨著,刘勰通过对齐、梁以前众多作家与作品的分析,全面而深入地讨论了文学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关于文体方面的论述,占了将近一半篇幅。从《明诗》第六到《书记》第廿五,二十篇中研究了几十种文体,无论从品目的数量,分类的详尽,涉及的范围都远远超过了《昭明文选》所列入的体裁以及他们以前所有讨论文体的论著,历来研究《龙学》的学者对此都作了积极的评价。刘勰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时间的跨度大,内容相当多样。他在批评一些人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研究文体时遵循的原则,这就是《序志》篇所说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词集斟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阳修词的研究中,最有分歧的莫过于辨证《醉翁琴趣外篇》的真伪。纵观这场延续了六个世纪的争论,不难发现,人们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一个基本相同的出发点,即首先认定了欧阳修的另一部词集《近体乐府》的可靠性,然后再拿《醉翁琴趣》与之对照,以此来论证后者的真伪。诚然,较诸《近体乐府》,《醉翁琴趣》见于文献记载较少,但平心而论,《醉翁琴趣》 并非毫无来历,而《近体乐府》亦不是什么足本精本。因此,完全以《近体乐府》所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为依据,来论征《醉翁琴趣》的作法是有失公允的。1 有关《近体乐府》的版本价值,前人已作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4.
把“以少总多”作为一个创作原理和美学原则正式提出,是刘勰《文心雕龙》的《物色》篇。他提出的这一创作原理对于认识文学反映和表现客观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渊深本质,追求文学达到高层次的少而美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上做出了不仅仅是衣彼一代的贡献。刘勰写道: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口冗)呤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  相似文献   

15.
刘晓莉 《唐都学刊》2006,22(5):145-148
从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入手,对建安时期的文学现象力求进行接近实际的探讨,尽管建安文学的特征在作家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多姿多彩,但是它的基本特征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感情充沛、气质高华、理致精密、才华宏赡、质实自然、格力遒壮。正因为建安文学有了这样的精神品质,才有了垂范后世的魅力与力量。  相似文献   

16.
孙少华 《求是学刊》2023,(4):135-146
刘勰《文心雕龙》对王褒在西汉辞赋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视。结合王褒辞赋作品分析,其在辞赋的雅俗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撰写,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宣帝时期辞赋的再次繁荣。宣帝对武帝时期各方面的刻意效仿与追捧,为汉赋在宣帝时期的再次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王褒在宣帝时期汉赋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勰是继刘安、司马迁、刘向、班固、王逸之后又一重要楚辞学者。他在《文心雕龙》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楚辞研究成果,经过开拓发展,形成了系统观点,构成独具特色的楚辞学说,把楚辞研究推向了新阶段,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楚辞研究的最高成就,在楚辞学史上  相似文献   

18.
写作教材《文章构成法》,确如绪论部分所说的那样,既未丢掉我国写作学的传统理论与实践经验,也不拒绝外国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力争在创新和管用上下功夫”。这一点是做到了的。从陆机《文赋》和刘勰《文心雕龙》,到刘熙载《艺概》和林纾的《春觉斋论文》,是一份丰厚的写作理论遗产。尽管不少论述往往偏重于经验的直录,且多囿于单向性和封闭性的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9.
双关的思想内涵隐秀的艺术标本——《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思想实质与艺术张惠仁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指出:“藏颖词间,昏迷于庸目;露锋文外,惊绝乎妙心。”这是说有的作品由于作者“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因此,酝酿的时间较长而又经过多次修改...  相似文献   

20.
山水诗与"物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蓉蓉 《求是学刊》2007,34(6):124-130
形成于东晋的山水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专门对山水诗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如"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以少总多"和"江山之助"等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是对当时山水诗创作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它还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山水诗创作。并且,后来的批评家们在刘勰"物色"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意境"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