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越野车宣传手册的翻译为例,根据此类文本的图文特点和翻译难点,选取系泊图文关系和延伸图文关系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产品宣传册多模态图文文本翻译方法。根据系泊图文关系,借助分析图片来确定词语和句子层面的文字翻译,主要体现为:在词语层面确定文字的具体指代物和多义词的翻译;在句子层面帮助抽象意义具象化。根据延伸图文关系,用图片的意义补充文字翻译,主要体现为:在词汇层面补充形态信息,句子层面补充隐含信息。这一研究旨在为越野车宣传手册和其他车辆宣传手册图文文本,甚至其他产品的宣传手册图文文本的翻译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易晖 《东方论坛》2008,(1):52-60
金庸小说,正经历着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的通俗小说到90年代以降的“经典化”的过程,一些学界人士热衷于将原本属于通俗文学范畴的金庸小说研究推向所谓的“金学”。金庸小说无疑是大众文学的经典,它的畅销性、长销性以及为读者带来的密集的阅读快感确保了这一点,但并不等于它是一般意义的文学经典甚至文化经典。金庸研究的根本意义恐怕也不在于将它客观化、对象化地树为经典,采取超然物外的文学批评的立场。实际上,金庸小说(或者说“金庸现象”)为我们展现出关于当代“文学/文化生活”的难得的“近身性”,它是“文本讲述的时代”与“讲述文本的时代”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的金庸小说研究中,有五个方面值得高度关注:一是金庸小说研究对学术本位的回归;二是金庸小说的经典化问题;三是金庸小说研究的多方位视角;四是金庸小说研究的学术增长点;五是西方文艺理论对于金庸小说研究的意义。上述五个方面既是金庸小说研究最前沿的进展,同时也构建了金庸小说研究较为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理解图像新闻所渗透的个人与媒体的态度,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视觉语法和评价系统以及图文关系理论,分析图像符号的评价资源。以英国主流媒体对撒切尔夫人逝世的报道为例,阐释图像的互动意义评价和图文关系引发的评价意义,以阐明新闻中的图片本身以及图像与文本的关系都蕴含着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文化时空中,有一个以金庸小说为核心的文化星群。这个星群以其规模之庞大、润泽之深远著称于世,其内容主要是金庸小说及其所衍生的文化符号。在其构成过程中,有三个因素不容忽视:首先是作为作家所在地的香港的都市性,这是促使金庸写作的基本动力;其次是金庸小说本身的内涵,这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基本元素;最后是诸多层面读者的多重角度的阅读。其中,阅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建立在“阅读快感”基础上的阅读实践,最大程度地促成了金庸小说的扩张与流变,最终塑成一个以小说、影视、网络与电子游戏为主要题材的动态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6.
武侠意识形态是研究武侠小说思想史的重要工具,将其运用于金庸小说思想史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金庸小说的武侠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民族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和“反武侠”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始终贯穿着的是金庸对历史本质的思考、对历史中人的归宿的探求。在此基础上,以金庸小说为逻辑基点展开现代武侠的意识形态发展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更直观地观察金庸小说武侠意识形态的继承与流变关系,也更能洞见武侠意识形态对于武侠小说观念史系统构建的意义,从而实现武侠意识形态方法论意义上的升华。但作为一种有效的思想研究方法论,武侠意识形态并未在武侠小说研究中铺展开来,在其概念阐释和研究规模上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文中提出几点建议,以此助力对武侠意识形态研究。  相似文献   

7.
多模态话语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在各种语类的多模态语篇里,图像越来越成为最主要的符号表征方式之一,图像在交际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并引起学界重视。以模态耦合为视角,分别从图像转向、图文关系、图像解构等层面,剖析图像在多模态语篇里的意义构建与解构,指出图像转向并非图像霸权,而是对语言功能的完善和延伸;多模态语篇里的图文关系是相互渗透、协同互补的;只有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大语境下,才能对图像进行充分的外显和内隐意义的建构和解读。  相似文献   

8.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9.
声画合一,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话语的本质特征之一。本研究以中英文电视新闻报道为语料,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电视新闻中的图文符号意义及其指称关系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图文之间往往通过图文共指,形成意义连贯、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语篇。新闻中的有声文字通过指示语、时态、人称等手段指称电视画面中的图像,起到锚定、接力图像信息的作用。同时,图像信息通过方向指示、画面特写、蒙太奇等表现手法来指称有声文字,起到示例、延伸或凸显文字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阐释学立场看,意义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意义与功能性意义,前者倾向于追寻文本表层的意义,后者探讨文本价值与功能。神话图像的神圣性属于结构性意义层面的探讨,神圣性因而具有三种基本内涵:其一,图像具有宗教属性;其二,图像表述了相关神话故事;其三,图像与既定社会的理念与思想相关。在此视角下,我们应该重新界定神话图像的内涵:作为文化文本的神话图像,它以可视化形式表述了人类的思想与意识,是人类艺术最早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山洞意象。对于金庸小说,山洞首先具有一种叙事意义,并通过小说主人公侠客的生命和武功两个重要方面得以具体呈现。山洞的第二重意义是对小说读者的娱乐意义,它是构成审美快感的常用叙事元素。在深层次上,山洞其实是一种道德隐喻,借助小说中作为正义化身的侠客传达出善有善报的道德训诫。在更深层次上,山洞作为道家文化的典型象征符号,是为了解决儒家道德精神对侠客身心的双重伤害而广泛存在于小说文本的。  相似文献   

12.
明代刊刻出版了大量的插图书籍,特别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晚明出现了小说、戏曲、日用类书等通俗书籍普遍使用插图的风潮,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下移,因而更加具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社会文化意义.图像与文字之间有着互文性的阅读效果,也会产生意义上的张力.明代小说戏曲中的听审插图,呈现了司法空间的物理构造和人文环境以及参与公堂审讯的主要人物关系.结合小说戏曲文本以及明代中国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进行“图文互证”,不仅可以在空间意义上展现明代中国州县衙门司法场景的整体图像,又能深入解释在公堂听审时现身的主审官员、胥吏、衙役以及诉讼两造的不同位置和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先行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之相关的译介研究方兴未艾。其中金庸小说在英语世界内的传播因为涉及东西方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而频频受阻,与东亚文化圈内的“金庸潮”形成了鲜明对比。译介推广策略的滞后和量化分析手段的缺乏都限制了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视域的拓展,导致出现了大量重复化的例证,武侠小说作为类型文学的特殊性也未在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从宏观视域审视,文化传播视角下如何保留源语文化色彩并且拓宽译介市场的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传播中的政治思维定式也缺乏反思。近期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视角的发散与转变虽然已经改善了译介文化生态,但仍没有突破这种研究困境。在此情况下,对金庸小说英译的特殊性进行剖析,梳理近期英译研究的逻辑思维,凸显金庸小说英译研究的基础架构和学术热点,总结与反思金庸小说的英译现状,或许能够为金庸小说“走出去”找到新的文化屏障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泛指叙事是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中特有的叙事模式之一,其特征是在叙事中有意取消具体的叙事时间,也不针对特定的人物个体,以此造成叙事的话语跨界和功能变异,叙事抒情化,情节和人物意象化,参与文本中风俗意象的建构;而限制性视角的使用和视角越界现象的发生,在叙述者、小说人物和风俗意象之间进一步造成了复杂的情感关系,在不同文本中营造出了不同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金庸小说在语言方面有“清水出芙蓉”的特色,体现了最是平淡却俗雅皆深的整体效果,并从小说的要素入手,针对金庸小说关注的“武”、“侠”、“情”等小说要素进行阐述,指出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和不朽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 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 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 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 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 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批判安凌摘要金庸的新武侠小说,除了在语言、艺术上臻于较高境界外,更主要的是他对于中华民族心理的准确把握与批判。笔者试图分析金庸小说中的民族心理、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这种心理、文化的批判。关键词金庸小说,反传统我们在金庸小说...  相似文献   

19.
文章比较了<色,戒>的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探究语言话语与视觉叙述如何再现可叙述与不可叙述之事,文字文本中的视角与再现模式如何被视觉文化与视觉想象塑造,文字文本如何策略性地引用并改写视觉图像,小说与电影具有怎样对立又融合的悖论关系,两者的视角和效果是殊途同归还是并在歧出.  相似文献   

20.
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五部武侠小说的创作完全奠定了金庸在当代武侠小说领域中不可摇撼的地位。金庸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其笔下各种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功密切相关。其中心理扭曲的女性形象颇为引人注目,造成心理扭曲的原因固然有生物学、环境和心理等多种因素,但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文本,从挫折、动机冲突、消极情绪等心理因素方面探究其心理扭曲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