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伟大科学巨著《资本论》共有四卷,第一、二,三卷是《资本论》的理论部分,它的任务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运动规律;至于第四卷,又名《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历史部分,其任务是批判性地考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文要探讨的,是此书历史部份的起点问题。能否象有些同志的看法那样,比照《资本论》前三卷的起点问题,简单地认为,《剩余价值理论》的起点,就是马克思开篇的那个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并进而肯定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就是重商主义。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不了解这部手稿写作、出版的历史情况,仅从形式上去看问题,是很难确切定论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又名《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马克思19世纪60年代写的一部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它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史草稿。马克思生前对它从未整理修改过,他逝世以后才由考茨基在1905—1910年整理出版。解放前,郭大力同志翻译的考茨基编的德文版本《剩余价值学说史》(共三卷四册,第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卡尔·考茨基没有遵照恩格斯的指示,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而另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单独予以出版。他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写了一篇“编者序”,并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第四卷,不能算是前三卷的续篇”;而是“与前三卷并行的著作,象第一辑《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相并行一样”。有人十分赞赏考茨基的上述作法和看法,并据此断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是《资本论》第四卷,不是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4.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5.
争鸣与信息     
要开创一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阶段陈福生在《应该开创一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阶段》(《江淮论坛》1985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重商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庸俗政治经济学阶段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阶段,现在已进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阶段。长期以来,人们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归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误解。在社会主义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之时已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中国《资本论》研究会《资本论》创作史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集中讨论和研究了马克思《资本论》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草稿)》。 会议认为,这部《手稿》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手稿》是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重要的准备著作。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批判,写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史”。这就是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的《手稿》部分;《手稿》的其余部分编入《马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只是把斯图亚特的研究成果当作死的事实记录下来。……因而小心翼翼地隐瞒了……来源。……在货币理论上就是这样。他偷偷采用了斯图亚特的理论”。不少经济学家根据这段话就说亚当·斯密剽窃了斯图亚特的理论。其实,并非如此。英国新闻工作者约翰·雷(1845—1915年)写的一部最详尽、最优秀  相似文献   

8.
孟范昆 《兰州学刊》2003,1(5):25-26
本文作者认为 ,马克思在《资本沦》中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深层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论证了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相对剩余价值的。马克思还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学说 ,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9.
重商主义派、重农主义派和古典派,是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初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这时,主要的社会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人和工场主)和衰朽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仍然潜伏着,尚未公然爆发。在这社会条件下,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是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理论的构成部分;在这限度内,它能够是科学。但是,尽管这时的社会条件允许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事求是地分析经济关系,然而,经济发展过程的不成熟(主要是对重商主义派和重农主义派),特别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缺陷对他们的视野的限制,妨碍了他们的分析,使他们的经济理论或者是不科学的,或者是科学性不高的。这从他们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按本质来说,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但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好象是全部资本创造的,这样它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或利润不可能纯粹地表现出来,而具体地表现为企业利润、利息和地租。这就是说,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抽象形态和共同实体,而企业利润、利息和地租则是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和个别分枝。正因为这样,缺乏历史观点和辩证方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剩余价值的本质,也不可能科学地说明它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由于剩余价值事实上是商品价值中的一部分,所以,经济学家们的剩余价值理论,很自然地总是和他们的价值理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第四卷是政治经济学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的详细的批判史。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以论战的形式阐述了在《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但是,限于理论部分体系的需要,第四卷的一些重要观点在理论部分三卷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部分三卷分析的角度有点差异。《资本论》第四卷关于生产劳动、精神生产等重要观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把握,分析“市民社会”观念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中.其实,《57-58手稿》里以“kapitalistisch/capitalistisch”作为定语出现的概念极少,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达,马克思使用的基本是“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因为这种揭示建立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上.在《57-58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重要成就,即价值理论以及在此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得到创立.价值理论是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关键且科学的入口.通过对蒲鲁东主义者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商品交换需要价值作为一般性的中介,而在交换之中,价值最终采取货币形式.在价值理论之上蕴含了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劳动一般成为商品的价值,是以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为前提的;而资产阶级社会的前提则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之上,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交换之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肯定斯密曾经采用、吸取和继承了斯图亚特的某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为此,蘭宗政在《学术月刊》1991年第6期《亚当·斯密是驳斥、不是剽窃斯图亚特的理论》一文中提出不同观点。对于此种论点,笔者认为有待进一步商榷。第一,斯密确确实实地采用、吸取和继承了斯图亚特的某些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马克思认为斯密采用斯图亚特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时间节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反杜林论》、《在爱北斐特的演说》等著作中,均有时间节约方面的论述,内容很丰富。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论》中明确提出时间节约规律。他说:“节省时间以及在各个生产部门中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就成了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是极其高级的规律。但这和用劳动时间来测定交换价值(劳动或劳动产品)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郝敬之 《中州学刊》2003,(1):153-157
《回到马克思》的主题是在“经济学语境”中解读“哲学话语” ,即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来源归结为早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所谓社会唯物主义。然而社会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创立的 ,正是这一社会唯物主义才使马克思进入经济学研究。作者所指认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所谓社会唯物主义 ,不过是对其学科方法论和认识方法论的错认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恰恰是社会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于时代的现实生活、已有的思想材料和马克思的个性倾向等综合因素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树上结不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果  相似文献   

15.
据《上海社会科学志》记载:1949年在上海出版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是考茨基原著,也是《资本论》第4卷。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它是马克思的遗稿,由考茨基编辑,不是作为《资本论》的第4卷,而是作为独立的著作出版的.该文作者可能将它和其后的苏联版《剩余价值学说史》,即《资本论》第4卷相混淆了。其所以有苏联版,是由于苏联认为考茨基版有缺点。比较两个版本的优劣,是一项独立的研究工作,本文无意涉及。本文只指出:苏联版有一“概说”,用以统率全书;考茨基版则无。苏联版的章节标题是有倾向性的,有的不一定正确,可能发生误导;考茨基版的标题则是中性的。苏联版在我国出版后,考茨基版就不再印行。其实,两个版本都应出版,以利学者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早期以“异化劳动”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摆脱了资产阶级眼界的局限性 ,为确立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的逻辑起点奠定了基础。在《185 7——— 185 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确立了“商品”范畴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由周成启等三同志合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历史考察》(以下简称《考察》)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有幸先读原稿,收益不小,深感这是当前国内在研究经济学史中一部难得的别开生面的好书,值得一读。《考察》是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阐述政治经济学发展史的一部著作。它主要是考察20世纪初期以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各个基本原理以及各种重要范畴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阐明历史上各家、各派对有关经济问题的观点、思想、理论或学说及其更替、演化的过程。作  相似文献   

18.
1986年夏,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创作史学术组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在贵阳市召开《资本论》创作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专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即《资本论》第4卷。创作史学术组每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总要把提交会议的论文和会上研讨取得的成果,汇集成书公开出版,介绍给国内外读者。现在呈献给广大读者的这本书——《〈资本论〉第四卷研究》(周成启主编),就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研究成果。这种好的做法,应该继续坚持下去,通过自己的学术活动,推动我国《资本论》创作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在这个学术领域内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给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下了一个如下的定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相互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近年来,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斯大林的上述定义也引起了众说纷纭的评论。本文仅就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和林子力同志:(《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红旗》1979年第12期)两篇文章中的若干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两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汪孔田 《齐鲁学刊》2000,1(5):118-120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误识,以致作出了某些错误的结论,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即属此例。应对误识产生的原因进行辨析,认真研读《资本论》第一卷,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