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13所高校的实证调查,了解了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志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特征、服务领域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探寻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八大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经过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洗礼与锻炼,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蓬勃发展,受到了社会的认识与重视。然而,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志愿者精神的培养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大学生需更加深入认识志愿者精神,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认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志愿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模式趋于行政化,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足。因此,深刻理解并广泛推广志愿精神的现代涵义、尊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一般规律、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管理以及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志愿者服务的也作了详细的定义:"志愿者是指愿为社会公益活动,赛事,会议等服务的人"。综合来看,我们引以界定志愿服务的概念;是以服务为主的,具有资源,公益和无偿等特征的活动。本文通过对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理解及心态、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和影响志愿服务开展的因素、对志愿服务的看法和希望等,为社会、高校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志愿者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资料及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谢菁  刘芳  胡佳怡 《现代交际》2014,(5):214-214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蓬勃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但志愿者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本文对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几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现状进行思考,提出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失灵问题难以避免。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的类型为志愿服务错位、缺位、形式化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功利化倾向显著且流失率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是:志愿服务提供者及需求者误解了"志愿"的本质、志愿组织自主性不足、宏观管理机制不完善、志愿管理制度无效、志愿者流转机制不通畅等。因此,要对高校党委、各级团组织、NGO志愿中介组织、大学生志愿组织等志愿服务的关联主体进行明确定位、合理分工,在志愿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志愿者人才流通管理系统,完善志愿管理体系,保证充足的经费供给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构建起矫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在所有志愿者的行列里面,高校学生志愿者占主导地位,为了保证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长期有效且优质有序地进行,需要对其志愿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后,分析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志愿服务存在消极心理的影响等内容,并提出了应对机制及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志愿服务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志愿服务的推动作用。基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面临的诸如资金短缺、活动项目内容单一、志愿服务持续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探索以创新创业思维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成为重要选择,包括价值引领中明确志愿服务理念、环境开放中营造志愿服务氛围、思维交流互动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构建志愿服务平台四条主要路径,从而使志愿服务内化为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觉自愿行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志愿者组织在全球范围兴起并得到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支活跃力量,在全球掀起了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潮。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主体,在志愿服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两岸和平发展新时期,两岸出现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局面。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和激励机制的比较,有利于促进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合作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多属于临时或短期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入及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保证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人、志愿服务和学校层面因素对大学生长期参与志愿服务产生着不同影响,通过社会工作视角分析发现,健全志愿者选拔与培训体系、导入社工价值理念、建立监督评估激励机制、创建社工义工联动机制等是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