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感。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 (似) 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感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  相似文献   

2.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性、表现性。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似)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性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鲁迅作品漫画讽刺笔触的犀利和深刻,在其杂文中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3.
论劳伦斯作品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劳伦斯作品中的重要特征,本文从特色词汇的运用、象征性语言、比喻修辞手法、具有意象化与感悟性特征的语言等几个方面对劳伦斯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漫画"真实"与"真情"的创作态度到"一目了然"的创作形式,再到"夸张"与"廓大"的创作方法,鲁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且极具理论性的漫画思想.鲁迅的漫画创作思想是鲁迅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鲁迅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而采取的一种艺术尝试和拯救策略.鲁迅的漫画创作思想填补了我们早期漫画理论的空白,并为当下漫画创作的精神缺失留下了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5.
反讽者鲁迅     
张芸 《东方论坛》2006,3(6):49-56
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和人生态度。作为人生态度的反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其一、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和主体意识;其二、无限的绝对的否定性。鲁迅的创作过程是审慎的过程,创作主体意识时刻在场,因而其作品呈现出高度的创作者的主体性;鲁迅身处的现实在他眼中已经完全丧失了有效性、实体性,现实对他而言已成为一个荒谬怪诞的世界,鲁迅以他所身处的现实来反抗这个现实本身,因而他对现实的否定是彻底而绝对的,这正是反讽的人生态度;鲁迅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各种反讽手法,所以无论从精神本质还是从创作实践来看,鲁迅都是一个反讽者。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呐喊》、《彷徨》具有强烈的悲剧性,也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但单独地作为悲剧或单独地作为喜剧,都不是《呐喊》、《彷徨》的最鲜明的特征,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完美融合。 鲁迅小说的这种艺术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 鲁迅小说中最纯正的悲剧集中在以觉醒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中和以被动自守为特征的劳动群众悲惨命运为题材的作品中,鲁迅小说中最纯正的喜剧性作品在以卫道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中和封建权势者的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而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相融合的典范作品则是以不觉悟的下层群众为题材的作品。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他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鲁迅小说文本(《呐喊》《彷徨》)为研究对象,用现代语义学方法对其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总结归纳出鲁迅小说形象色彩词语运用的四个主要特色,并揭示了形象色彩词语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功能和价值。形象色彩词在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丰富表现和创造性运用,正是鲁迅追求文学语言具备“意美”、“音美”和“形美”等美感特征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现实世界的事物常常以它的色彩首先进入人们的视觉,唤起人们的美感.高明的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里精心点染描绘色彩,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就常常运用色彩词勾勒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独创性的各种色彩画面,其艺术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物、描绘景物、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等方面,其深沉冷峻的色调是特定时代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漫画在日本非常受欢迎 ,大量的拟声词拟态词给漫画增添了立体性和生命力。本文从语言结构、修辞手法二个方面分析了日本漫画中出现的拟声词拟态词 ,以探讨其在大众媒体中的表现特点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鲁迅作品中的表现主义油画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作品蕴藏着丰富的表现主义油画感。鲁迅作品中的油画线条充满力量之感,它和强烈的笔触、绚烂的色彩共同构成了“漩涡”意象。鲁迅作品中的色彩具有鲜明冷暖对立特征,两大色系相互争夺,几成鼎立,与鲁迅“反抗绝望”的精神哲学确有相通之脉。鲁迅创造了生命与死亡两大意象群落(生命意象与凡.高相比,死亡意象与蒙克相比),还创造了类似罗丹雕刻中的“行者”意象,这一意象是对生命意象的升华,对死亡意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萧红、路翎对鲁迅生命悲剧意识的继承作了进一步开掘,他们在对人的生命本真样态的抒写,对倔强、坚韧的生命意识及对人生理想生命形式的不倦追求等方面最具鲁迅的风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课文的教学取向的角度,对建国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鲁迅作品加以梳理,探讨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取向及其变迁.从注重情感体验和文学教育两个层面揭示新课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取向的进步意义,并由此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编制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品呈现着“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基于败落家族后系子孙承受的“鬼”的梦魇的切身体验,鲁迅对“人鬼纠葛”的社会中人生悲剧的展示极其深入,显示出《新青年》同人倡导思想启蒙之不足;鲁迅作品同时又存在着一个“人鬼交融”的世界,这与他对“道教”与“道士思想”的区分相一致,根源于他早期思想中对民间宗教的肯定和追寻,是他审视和批判人鬼纠葛的社会根基之一,同时,又是在补救“五四”新文化倡导之局限。  相似文献   

14.
论鲁迅不和谐的美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创作,融贯了熟为人知的鲁迅式的思雏方式,情感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鲁迅式的美学风格,进而形成了鲁迅异常独特的美学倾向——不和谐之美。鲁迅作品中意象的对抗性,音响的怪诞性,旋律的不协调性,以及色调的强烈的反差等,既是不和谐的美学倾向的自然流露,也是鲁迅复杂情绪的微妙传达。  相似文献   

15.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的第二节“美术之类别”是 2 0世纪上半叶我国艺术形态学研究中少见的重要文献。鲁迅论述了西方艺术形态学研究的五种观点。我们在细读鲁迅本文的基础上 ,对这五种观点重新作出评价 ,会有利于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鲁迅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2015年的中国鲁迅研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关鲁迅的综合研究除了对鲁迅的“人”学思想、左翼文学信念、后期思想等的关涉,更多的是集中在心理、学术、艺术观等方面。对鲁迅创作的研究大多围绕小说、杂文、散文诗等文体和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专题进行。对鲁迅的比较研究在古今中外的多维度对照中广泛展开。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研究和解读鲁迅明显存在着先验假设的模式。一方面,研究者往往从某种需要出发先对鲁迅下结论并以为正确,然后再到鲁迅文本那里去寻找根据进行阐释。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读者做不到对鲁迅的完全阅读和理解,就按照研究者的先验结论去解读鲁迅的作品。这样的先验阐释严重影响了受众对鲁迅的理解和接受,要真正“走近鲁迅”,放弃以假设为前提的先验研究和解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新文学旗帜的鲁迅在逝世后逐渐被权威化、神化。一段时间内,国内研究者很少再触及鲁迅作品中表达的自我心理黑暗面,然而,这些具有暧昧色彩的侧面,却有鲁迅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所在。本文试图通过鲁迅文本中的一系列特例——"双身小说"接近鲁迅心灵上的真实——孤独,并联系他对古代文体的借鉴与《野草》的对照分析来审视鲁迅内心的孤独感与人生选择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