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庖丁解牛》中“批大郤,道大窾”的“批”字和“善刀而藏之”的“善”字,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注释是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批”字《释文》用反切注音后说:“《字林》云:‘击也。’”“善”字《释文》云:“善犹拭也。”有二十多种选本全依《释文》旧注,如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词典》第六卷“溃”字下“溃溃”词条第2个义项“怒貌”后有这些内容:“《诗邶风·谷风》‘有(?)有溃’毛传:‘溃溃,怒也……《韩诗》云:溃溃,不善貌。’”查《十三经注疏》,从“《韩诗》云”起为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解释,不是《毛传》的注释。原文是“《韩诗》云:溃溃,不善之貌”。《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在《十三经注疏》中是用小“○”与《毛传》、《郑笺》隔开  相似文献   

3.
1934年去北京,在北平图书馆见九家校本《经典释文》,即托贺君昌群用通志堂本觅人照写一部。过南京谒黄季刚先生,谓我当作《广韵疏证》、当读《释文》,并语殷孟伦用丛刊本临写先生过录吴梅代藏刘履芬众家校本,次年先后得到。又三年在巴县红糟房乡寓,用两本互校,遂注其同异于孟伦本之眉及行间,同者注云“北馆本同”,异者则云“北馆本作某”;北馆本《尔雅》二卷缺校。42年殷焕先承罗莘田先生命。手  相似文献   

4.
试析陆德明的“叶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德明(约550—630)的《经典释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巨著。对这部书中的注音反切学术界已做过不少考证工作,但对其中的“叶韵”资料往往一笔带过,迄今还没有见到有人作专文进行研究。正因为如此,治古音学史的同志谈及陆德明“叶韵”时的一些说法,不免令人生疑。例如: 岑麒祥先生说:“我国学者,本来自汉朝开始就有了古音的观念……但是后代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凡遇有古音和今音不相符的,往往用什么‘协句’、‘合韵’、‘取韵’等来加以解释。……陆德明《经典释文》叫做‘协韵’,都是一些强改字音,以就今读  相似文献   

5.
以出土古文字材料为主要依据,对《经典释文》中的异文进行观察,利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法,从注音、释义、校勘等方面揭示《经典释文》中各种释文类目的本质,体现新材料在传统学科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易音义》“窒,张栗反.徐得悉反,又得失反”三切同音,涉及“重音音切”与文字讹误的问题.《经典释文》为“窒”所出之音用字颇不一致,情况较为复杂,根据对“窒”字的全部注音的分析,考订出“得失反”当为“得迭反”之误.今本《经典释文》真正的重音是因后人添加音切造成的,故必两两成对,不存在三切相重的现象;凡有三音相同的重复音注,其中必有因文字讹误造成的“假性重音”.根据反切类型及层次,可以推定《经典释文》“窒”字音注的首音原貌大抵就是“徐得悉反”及“《说文》都节反”之类.  相似文献   

7.
寻先生两篇考论《经典释文》“从、邪”、“船、禅”两读切语的论文 ,其所用  立论要注意材料的翔实可靠材料存在种种疏误 ,并由这种疏误推导出一些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经典释文》重纽反切结构中存在AB类上字决定律和下字声母区分率两条基本规律,但仍有少量例外反切。从反切类型的角度对这些例外反切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发现:有14例反切并非真正的例外反切,它们有的是切语有误,有的是某字在《经典释文》中的重组类别与《广韵》不同,有的是因为某字在《经典释文》中有重三、重四两读。因此,对这14例的反切结构类型不能完全采用跟《广韵》比较的方法,需根据《经典释文》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借助《经典释文》及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著作,探讨“差”字的音义之别:论证了“差”用在人名、官名,借作嗟叹的“嗟”,训为磨搓义,原数的一半义,用在联绵字“参差”“差池”中的读音;讨论了“差”变调构词情况,对它们的变调构词的词义发展源流作了分析;研究了字书对“差”字音义的不同反映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也附带得出诸字书收字收音方面的若干特点;探讨了“差”字几个读音的上古来源,从而初步清理出了“差”字从上古到中古的韵母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0.
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所以汉魏以来不少的学者加以注释。唐朝陆德明采摭诸本,搜访异同,编成《经典释文》一部。陆氏所释之书有《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公羊》、《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各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加上第一卷《序录》共为三十卷。《释文》即为群书作音。因古代文字多以声寄义,注音即等于注义,如《序录》里举“好”、“恶”、“败”、“坏”等字为例,读者看到所注的音,即知此数字每字的词性各随音变而有不同。虽然他的主要目的在于考证字音,但也兼及字义的解释,可惜为后人删掉不少,如宋代陈鄂校勘《经典释文》的时候,把《尚书音义》中只载形义而不载音的注文多加芟蕹,其音义兼载的,往往存音去义。据今所见敦煌写本《尚书·尧典释文》“毨”字条以下有一百五十条,而今本“毨”字下裁有七十二条,可知宋以后传本被删汰的颇多。  相似文献   

11.
王事教我(《坤凤·北门》) 王力《古代汉语》(以下省作《汉语》):“敦我和适我同义。”“适我,投给我。”按:《汉语》不用毛传训敦为厚,是对的。但从郑《笺》释为投掷,依然不对。据《经典释文》韩婴是训敦为迫的。又《常武》“铺敦淮濆”,韩亦云:“敦,迫。”敦训迫,义顺。《后汉书·韦虔传》:“以礼敦劝。”李贤《注》:“敦犹逼。”逼与迫  相似文献   

12.
论“叶韵”和“读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韵”和“读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以前没有专文讨论过。但是,有些专家在探究“读破”的起源时,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杨伯峻先生在《破音考略》(《国文月刊》七十四期,1948年)一文中曾怀疑“乐”字的“五教反”这一读破可能起于陆德明《经典释文》给《诗经·周南·关睢》“钟鼓乐之”句中的“乐”字所注的叶韵。洪心衡先生在《关于“读破”问题》(《中国语文》1965年第一期)一文中把杨先生的怀疑变成了肯定。他说《释文》“在‘钟鼓乐之’一例,既注‘音洛,又音岳’,又提出‘或  相似文献   

13.
词典释义应该具有概括性、简洁性、系统性。本文通过比较现实用例和词典释文,认为在以上几个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对“学费”“哑巴”二词的释义存在着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一、释从(亦作)得声之、诸字。从得声诸字均见于《古玺汇编》姓名私玺。《古玺汇编》九六页。释文作“长口”。《古玺汇编》一九○页。释文作“和口”《古玺汇编》一九八页。释文作“郾口”。  相似文献   

15.
用反切比较法和反切结构分析法重新统计观察<经典释文>首音中重纽反切,可以发现《经典释文》首音重纽反切结构具有两条规律:(1)用A或B类切上字时,切上字决定被切字的重纽归属;(2)切下字的声母类型可以区分被切字的重纽归属.按A、B类上字和非A、B类上字分别考察《经典释文》的重纽反切,仅有0.9%的反切不能区分重纽,这跟前贤认为《经典释文》不能清楚地区分重纽的看法大不相同.区分重纽时,规律1先于规律2起作用,但A、B类上字的区分率(45.13%)远远低于下字声母的区分率(95.80%).因此,规律2是反映重纽的语音内涵的主要规律,规律1是反切和谐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日本金泽文库手抄本《春秋经传集解》30轴,晋杜预注,附唐陆德明释文(文永四至五年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将其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进行对校,并参照了其他《春秋经传集解》善本,发现了手抄本的释文在异文等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补正宋本之讹脱,并补充、纠正黄焯先生的《经典释文汇校》。  相似文献   

17.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30卷,是一部解释经典音义的专著。由于音义与句读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释文》也作了大量的句读训释工作,从这方面看,《释文》也是一部解释句读的著作。解释句读是当时时代的要求。句读问题,自汉代以下,就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释文·叙录》说:“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己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逢指要。”这段话是说音读分歧的问题。由于音读与句读密切相关音读不同,那么词性也不同,词性不同则词义异,于是  相似文献   

18.
《周易》自战国晚期以来,即被尊崇为圣人经典,西汉立于官学,诸子传习,颇不乏人,《汉志》著录竟达十三家之多,可见一时之盛。然而汉代的《周易》究竟是什么样子,除去几面残阙不全的熹平石经之外,却羌无据证。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汉初写本的真面目。前年,《文物》公布了帛书整理小组的《六十四卦》释文,以及张政烺先生的“跋”文,已故于豪亮先生的专论《帛书〈周易〉》,经文内容,历历在目,专家高论,沾溉殊多,捧读之余,也愿意把读后的一些想法和心得写出来,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经典释文》中刘昌宗反切声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昌宗,东晋时经师,生活的时代可能略早于徐邀,其著作有:《周礼音》一卷(《隋志》作三卷)存于《周礼释文》;《仪礼音》一卷,存于《仪礼释文》;《礼记音》五卷,亡,《礼记释文》存九条,《毛诗释文》存一条;《毛诗音》,不知卷数,《颜氏家训》存一条,《匡谬正俗》存二条;《尚书音》,不知卷数,《尚书释文》存四条。本文材料,采自《经典释文》保存的刘昌宗音切,并参考《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刘音,还有三条为颜之推、颜师古所引的《毛诗音》,共得1052条。去掉重复和一些无以利用考订刘音的材料,最后得有效音切760条。在传…  相似文献   

20.
《切韵》“俟”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有没有“俟”母,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清代陈澧《切韵考》,用反切系联法考求《切韵》的声母系统,没发现《切韵》有一个俟母。和《切韵》同时代的《玉篇》.《博雅音》、《经典释文》等南人所作字书韵书中,也没有“俟”母。原本《玉篇》广部有一个“(广矣)”字,助雉反,注云“字书或俟字也。”是“俟”字属崇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