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列宁《哲学笔记》,第172页)。实践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性中介,而思维活动则是其精神性中介。当前,要澄清哲学界有关认识的主体性、客观性以及认识的本质诸问题的争论,关键在于深入考察主客体在思维中的相互作用,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机制。所谓思维机制,就是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接收和加工客体信息的具体方式。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包括知、情、意三要素,这三  相似文献   

2.
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的研究中,价值问题成为哲学思考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看法。一、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根本原则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实践,一种是认识。前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后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体现。不管是在实践活动中,还是在认识活动中,一般来说主体总是有自觉的和能动的倾向,即主体自觉地作用于客体和自觉地认识客体。那么,主体为什么自觉地发生这种活动?康德解释说,主体作用于客体,从认识的意义上讲是在寻求两个东西,一个叫“实然”,一个叫“应然”。前者是  相似文献   

3.
论认识阶段     
论认识阶段胡敏中概括地说,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认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实质上是认识本质在认识纵向发展中的表现,而...  相似文献   

4.
人的活动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运动来实现的,在主客体相互运动中体现了主体的自由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客体的客观性、自在性和规律性等属性,即主体的主体性原则与客体的客观性原则,并为人的活动中的自由性和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的充分展开开辟了道路。活动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本身,即从事对象性活动的人。活动的客体是指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被主体对象化了的对象世界。在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始终处于连续不断的能量、物质、信息的吸收、转化和变换运动中,促使二者不断的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推动二者向前变…  相似文献   

5.
<正> 以往,人们从认识形式上,将以求真为直接目的的认识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或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主要是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或以主体把握客体的观念水平来划分认识阶段的。本文则试图从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特征出发,对认识过程提出一种新的阶段划分模式,这就是从主客体的统一阶段到主客体的分化阶段。  相似文献   

6.
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则是在人类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二者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在概念中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徐龙福 《江汉论坛》2004,(10):73-76
反映的选择性是反映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认识系统内存的一种运演机制。反映主体对反映客体、反映活动中介和对主体自身的选择构成反映选择的实际内容。它是一个复杂的功能系统,呈现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多级中介过程。科学把握反映的选择机制能够促使辩证反映论对人类反映活动的理论描述更全面准确和具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信息技术进步对哲学认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人们社会实践认识来源和发展的新问题。信息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信息意识作为意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 ;作为信息实践的产物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与人脑的相互作用等三个层面。从认识来源和认识的运动规律来看 ,收集处理信息的活动成为人们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构成了重要的后天性特征 ,开阔了认识与实践交互作用的空间与时间 ;作为信息的决策需求推动律、信息指数增长律、信息加速传播律、信息非均衡涨落波动律等必然渗入认识过程中。因此 ,要求认识主体需要在自主性、信息素质、认识可积性和可传递性、智能性和思想性、开放性和可交流性、生态性等六方面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理解价值以及价值本质必须了解主客体关系的本质,主客体关系是理解价值问题的理论前提,主客体关系的本质深刻体现了价值实现过程与价值的本质。认识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价值活动中不仅具有中介的作用,而且决定了价值活动的范围和价值活动的全过程,因而认识关系也是把握价值本质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从主客体关系到认识关系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本质的一种框架,通过这种框架可以清晰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客体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理解认识关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认识的中介系统除了工具系统和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这两大要素以外,信息也是联系主客体的中介系统中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是最主要的因素。其主要根据是:第一,信息作为事物属性、关系和意义的表征,不同于联系主客体的物质手段和精神要素,它是认识中介系统中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第二,任何认识都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的,从本质上说,认识是主体运用自身的相关生理结构和认知结构能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第三,以信息作为联系主客体的中介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可以解释所有认识活动和过程,包括认识的自我反思。坚持信息是认识的中介系统中的基本要素,首先有助于真正揭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现实过程和内在机制,揭示认识的本质,克服以往的一些错误提法;其次,有助于揭示认识的信息化的本质,并有助于我们自觉地促进认识的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主客体关系来看,现象是认识活动的直接对象物,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直接产物。现象的生成条件是: 第一、客观条件。包括物自体(客观事物)、时间、空间和环境等。第二,主体条件。指主体的感官功能、心理、情绪、意志、知识和理性等。第三,观察仪器和记录对于现象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人同他的活动对象的关系。人们的活动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征。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依次表现出对象性、对象化、对象世界三种规定性。这三种规定性既是客体在人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三个环节,也是人的主体性确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就主客体关系运动变化的三个环节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  相似文献   

13.
实践和认识是联结主客体之间的物质方式和精神方式,二者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实践一认识结构。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成为思想的三大原则;认识真善美是为了指导创造真善美的实践活动,遵循真善美成为行动的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4.
邬焜关于信息本体论的学说早已指明,所有物体的现存结构都是载负信息的物形编码形式,信息场——信息的同化和异化——信息体,这就是信息自在运动的逻辑。在感觉发生时,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能量场的中介联系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的身体感觉是一种宏观感觉现象,而我们主司感觉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却只能是通过神经电脉冲的微观活动过程来实现。这样,在我们对宏观事物的感知和神经系统的微观电脉冲活动之间便应当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只能由宏观事物所生发出来的微观能量场来作中介。主体是人,〖JP2〗不能把主体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性存在。主客体有中介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相互的改变。人的认识必然依赖外部信息对主体感官的作用,无论这种外部信息是主动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还是通过人的干预和开发之后才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物质和信息都各自拥有各自的质和量,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提出了信息质的划分和信息量的计算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就取消了物质的质和量,就架空和取消了物质。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认识结构的建构都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这正是当代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所揭示的科学事实。用信息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信息代替实践,正如用物质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物质代替实践一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提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关系,一是认识关系,一是价值关系。这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主客体关系所做的论断,具有可贵的研究价值。但是,人们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沿着问题本身所指示的方向深入地开拓视野。本文不揣浅陋,循此方向,探讨主客体的这三利关系之间的区别、联系和相互作用。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是主客体间的三种具体关系,或者说,是主客体关  相似文献   

16.
美之本质及其价值,八十年代在自然人化论、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主客体双向建构论启迪下,主客体统一说获得广泛迅速发展,几乎是国内占主导的新模式。美为主客观或主客体之统一,美发生于主客体双向建构活动之中,审美价值是主客体交互作用产生的美感愉悦价值,或审美客体所具有的为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领悟与评价的一种物质等,无一不是其表现或变通的运用。这个模式与认识,有上述理论支持下,且近实际、易为人理解和苟同,确实较以往各种美学观(主观说,纯物客观说,社会性客观性合一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认识是主客体在观念领域里的一种相互作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人的认识以什么为对象或客体,这不仅取决于客体的性质,而且取决于主体的性质。这是因为,主体对认识对象或客体具有能动的选择作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使之转化为对人有用或有利的形式,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需要对认识对象具  相似文献   

18.
虚拟认识的哲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江汉论坛》2006,(9):58-61
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认识技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它的理解和解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哲学上被称为认识论的技术转向。这种转向的基本特征在于:强化了认识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技术建构作用,主客体之间出现了虚拟技术的不可分性;主体的认识途径——实践也可以表现为感觉上的沉浸。  相似文献   

19.
<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系统是由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两方面组成.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一对予盾.管理过程就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辩证统一的过程.要使管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掌握管理的辩证法,懂得管理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见解.一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主客体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管理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及管理客体反作用于管理主体的过程.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分别构成复杂的系统,因此,探讨两者关系的时候,有必要对它们各自的特征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认识成果中的知识、意义和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成果笼统地等同于知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现实世界的全面反映。现实世界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认知活动在于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它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在于揭示事物“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它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在于在主体“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它是主体感知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从而引起情感愉悦的认识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相对应的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知识、意义和美感是认识成果中的三种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