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船山是一个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其诗论也深受庄子哲学的沾溉。他诗论中对创作的自由兴发、不尚人力的肯定,折射出庄子“吾丧我”思想的印记;他对自然空灵诗风的好尚,也源于庄子的天籁境界。王船山的情景交融理论,精到细致,前人不可企及。其中论述情景相互转化的部分,得益于庄子哲学中物与我、主观与客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可以说,庄子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为船山诗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吾”与“我”是先秦文献中重要的第一人称代词,但是二者在不同语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庄子“吾丧我”中的“吾”、“我”便具有各自的含义,“吾”为本真之我,“我”为遮蔽本真的现象之我。由于“我”存在有诸多的困境而导致“吾”不能获得自由和显现,因此,庄子通过“坐忘”、“心斋”的修行方法来彰显“吾”的存在,实现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齐物”思想中万物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在同一个生态共同体的根基下互通、共融,相互依存。庄子强调万事万物在生态自然中的平等关系,故而体现出其思想中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蕴。“齐物”是庄子用生态智慧的逻辑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思考万物的平等性,通过“吾丧我”打破人类自视高贵的狭隘,也是庄子通过生态间性视域审视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侵占自然本性而实现生态存在的“自喻适志”,更是庄子冥合于道所追求的生态共生境界,最终实现“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理想。庄子通过“齐物”观念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从而进入生态共生共融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无差别的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对人本性的洞察以及对自由的体认和追求,构成了<庄子>①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庄子肯定"物性"而否定人心人性,乃在于他对自由的追求.对于自由,庄子同样有其自身独到的体认,并提出以"吾丧我"的方式去实现."吾丧我"是解读<庄子>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吾""我"在庄子"吾丧我"这一创造性的表述中有语意上的严格区分,"我"是现象的、特殊的、形而下的存在,它展示的是人作为生物性的"物"和社会性的"角色"的存在状态;"吾"则是本质的、普遍的、形而上的实在.虽然庄子未指明"吾"是什么,但他以"天籁"作比,用否定的方式告诉人们"吾"是对现实中"我"的超越.可以说庄子的"吾丧我"具有深刻的意义疗法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6.
“吾丧我”是《齐物论》一篇的题眼,在前人阐释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吾丧我”的要义原指“遗形忘心”的状态,其内涵为“两行”,其方法为“以明”和“物化”,其境界为“无己”。  相似文献   

7.
《齐物论》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篇章。《齐物论》中的齐物有三齐:齐是非、齐万物、齐物我。齐物我是齐是非和齐万物的根本途径,齐物我主要体现在吾丧我、人故无情乎及合天人三个方面。齐物我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物我舍一,逍遥自得,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相似文献   

8.
"彼是方生之说"是《齐物论》特意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极为关键。然而,历代注《庄》者对这个命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人往往把"彼是方生"等同于"彼此方生",把"彼是"等同于"彼此",从而为把庄子归为一种知识论意义的相对主义铺垫了道路。这种解说模式不仅不符合庄子原文的语境逻辑,也不符合庄子思想的根本精神。事实上,"彼是方生"是庄子探讨心物关系的哲学命题,它与《齐物论》开篇提出的"吾丧我"及篇末通过庄周梦蝶而点出的"物化"一线贯穿,是理解《齐物论》进而理解庄子整体思想的重要线索。无视这一条线索,庄子注定会沦为各种知识论解说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在庄子那里, “我” 由 “成形” 与 “成心” 凝聚而成。 “成形” 本为 “形化” 之结果, 生、 死 均内在于其中, 然而, 常人 “好生而恶死” 的生存态度试图以 “益生” 的方式守护 “成形” 并抵抗 “形 化”, 使得生命成为一场 “行尽如驰” 的劳役。 “成心” 本为 “有限而特殊之心”, “我” 的生活世界由之而 展开, 但据之亦可开出 “随其成心而师之” 的 “师心” 倾向, 以及 “自是而非人” 的存在取向。 在 “好生 而恶死-自是而非人” 的生存态势中, “我” 逐渐沦落为自限性乃至排他性的存在, 终而走向 “非我” 化的 生存境地。 “吾丧我” 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 庄子认为, 不以 “成形” 拘限生命, 生命即未止于孤立 天壤而稍纵即逝的有限性存在, 而可在 “以死生为一条” 的觉解中超越 “形” 的 “生死” 之限; 不以 “成 心” 筹划精神, 心灵就不再是司是非、 逐名利的低俗化存在之维, 而可在 “以可不可为一贯” 的觉解中超越 “心” 的 “是非” 之辨。 这样, 通过 “吾丧我”, 个体就可走出 “非我化” 困境, 开启本真化的存在视域。  相似文献   

10.
所谓"吾丧我",就是丧"我"之"成心",成心以己之方式切割世界,从而给他者造成了伤害,所以"成心"必须破除。破除成心的方法"莫若以明"是要求人们从道的角度来观物。以道观物即以无的态度观物。"以道观物",则"万物齐一"。所以庄子所说的齐物,不是说事物的界限消失了,而是人看世界的角度变化了。庄子在物的世界中坚持和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  相似文献   

11.
庄子经典名篇《养生主》认为,人们应当养护好自己的生之主——精神,并指出养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而顺其自然。《养生主》的思想对于当前的绘画艺术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缘督以为经”的思想启示绘画艺术应当顺其自然之道以为常法。其次,“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表明技术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只是较低层面的东西,而“道”才是其最终的归宿。最后,“泽雉”等寓言故事启示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与人为的形式设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虚幻意味的表现形式在我国的水墨画中普遍存在。构成形式与水墨画创作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可以使得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逐渐形成一种水墨画作中的特殊表现形式。从水墨画创作、构成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水墨画创作中构成形式的灵巧运用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3.
帕慕克的创作一直秉持着“文化杂合”的观点,他试图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为身份尴尬的土耳其寻找一条民族文化的出路,但是现实境遇的残酷,又迫使着他一次又一次地书写着“文化冲突”。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帕慕克“文化杂合”的突围之路很难说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对于土耳其来说,一路向西的欧盟之路行不通,转身朝东的“一带一路”倡议未尝不是死棋盘活的更好选择,这也许是纠缠帕慕克多年的“文化杂合”观的正解。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是其对唯物史观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宗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早期基层工作经历、主持福建和中央工作经验的实践养成;其核心内容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之中。其价值意蕴在于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彰显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是农村生活的主人、是乡村事务的主角,理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和主要力量。充分激活农民主体性和内生发展动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贯彻和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力量源泉,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国化、现实化和时代化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自力更生和主体力量,但是现实生活中农民主体性激活所面临的困难不能忽视。必须让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闪耀理性的光辉,让农民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致富”的观念转变,在保障农民合理权益中赋能农民在乡村振兴全过程的主体性激活和创造力激发,发展和提升农民的价值创造伟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让农民主体地位和利益在下乡资本的治理和人文环境建设中得以保护和发挥,保障和落实农民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知情权和受益权,让党的好政策转化为农民自觉奉献乡村振兴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时期,经学思想与政治由各自发展而汇入同一时代脉搏.作为这一时期的"儒者宗",董仲舒努力改造儒学,使之成为实用于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其"大一统"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德润四海"的需求,从而完成了儒学由上到下的过渡.但是由于汉匈战争,董仲舒的思想对匈奴并没有机会施展.由于有唐蒙凿路和张骞考察所奠定的基础,汉武帝决心对西南夷进行开拓与经营.因西南夷地理位置特殊,且在"四夷"中军事实力最弱,不会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当汉王朝把军队集中于北部边郡,便不可能对西南夷采取像对匈奴一样的武力攻伐.对西南夷的经略实为汉王朝推广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提供了空间.这一儒学思想的实施集中体现在西南夷的开拓道路、置吏及移民方面.汉朝经略西南夷成为董仲舒思想在对待夷夏问题上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西南夷的开拓奠定了儒学的正宗地位.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成为此后各代王朝的主导思想,对当今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描绘女性形象的工笔人物画称之为仕女画,从传统仕女画女性服饰样式着手,尝试通过对不同时期工笔画中女性服饰进行分析和比较,梳理出传统工笔人物画女性服饰概况。通过现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女性服饰的表现形式,探求其蕴含的艺术意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十一条在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论, 其焦点在于如何理解 “哲 学家们” 的指涉对象、 马克思是否放弃 “解释世界” 的理论诉求以及 “解释世界” 与 “改变世界” 之间存 在何种关系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 探讨 “哲学家们” 的指涉对象理应自觉置于马克思创作 《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 的学术背景和时代环境进行考察, 马克思视域中的 “哲学家们” 实际上具体指向某一类人; 在是 否放弃 “解释世界” 的诉求上, 马克思确实舍弃了哲学性质维度的 “解释世界”, 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哲学认 知意义上的 “解释世界”; 在 “解释世界” 与 “改变世界” 的关系上, 要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以及哲 学观变革的意义予以整体审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重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十一条, 对继承与发 扬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精神及其价值旨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山水国画创作技法的“设计性”、创作观念的“设计性”和创作意象的“设计性”三个层面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内在精髓,指出中国传统绘画历史发展主线的“设计性”典型性特质似乎从未更改过,“生成性”“创造性”则成为绘画创作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20.
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探索形成了墙壁涂绘、野趣涂鸦、实景写生、游戏故事等多样化趣味绘画路径,较好满足了幼儿“玩”的天性,并熏陶培养其“美”的品质。 幼儿“玩”的天性,并熏陶培养其“美”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