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重视人物出场的艺术描写,是我国古典艺术创作传统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在戏曲艺术中尤为突出。所谓“亮相”,就是剧中人物与观众见面时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表观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人物的出场也十分重视。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出场,《水浒》中鲁智深、林冲,李達的出场,《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出场等等,都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题名中的“儒林”和“史”字都透露出它与史传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在人物出场的线索设置、人物退场方式以及主旨确立等方面受到《汉书·儒林传》的诸多启发。《儒林外史》虽日“外史”,却是依托“正史”进行艺术构思,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汲取历史营养进行小说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一人有一人性格,各各不同”;而诸葛亮、曹操.关羽“三奇”,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好雄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把人物绝对化,这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客观现实。作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这种人物塑造方法,对《水视以后其它作品是颇多影响的。其在典型化等问题上的开拓之功,更不能抹杀。而问题还不仅于此的是,当我们跳出作品的文本结构,就发现《三国演义》把人物典型化以至绝对化的方法,其实是一…  相似文献   

4.
庄子在《德充符》篇中以肢体残缺者作为主角,借寓言故事阐明这些人虽形体不全却受到众人的尊敬与钦佩的原因在于内在德全。作者通过对庄子笔下“形残神全”人物的分析,探讨庄子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原因,发现庄子认为形残神全的人内在德全的观点与他在《养生主》中“缘督为经”、《人间世》中“无用为用”和《大宗师》中“安时处顺”等哲学观有着紧密联系,并对后世的中国美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介绍《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以各自不同的音容笑貌艺术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种次第井然的出场艺术,先闻其声的出场艺术,未见其人的虚出艺术,欲扬先抑、欲赞还讽的出场艺术,值得《红楼梦》阅读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对《说文通训定声》一书中涉及的文字分化现象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指出因形符、声符、部件的组合方式、来源不同及省形等方式而形成分化字,分化后有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有的不变。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写人的笔法,既有铺张扬厉,浓墨重彩;又有勾勒精神,画龙点睛。作者对主要人物关羽,更是运用了出场亮相、虚实相生、对比凸现、细节传神、瑕瑜互见等多种手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解读往往伴随着种种疑虑与困惑。困惑的根源在于作品本身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通常表现为作者意图与“内视点”之间的分歧。分歧的来源一部分出自于作者的疏漏,更多情况是由于作者的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情况的出现源于《三国演义》“世代累积型”成书方式、版本演变、评点本的主观导向及其他文学样式对民众《三国演义》印象形成的重大影响等因素。作品文本及解读过程中“众声喧哗”局面的出现正是《三国演义》成为经典的一个缘由。在“众声喧哗”的背后其实一直也蕴藏着作者与传播者价值建构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清代以前 ,人们训释词义时或“以形索义” ,或“因声求义” ,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在训诂实践上存在一些局限和失误。段玉裁在继承前代训诂学成就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相求”的训诂方法 ,并运用于《说文解字注》 ,较好地克服了单独使用形训、声训的局限 ,在寻求语源辨析假借以探求词的本义 ,以及词义系统研究、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为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指出:“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花边文学看书琐记》)其实,《三国演义》的人物语言也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联系诸葛亮的出场,着重论述了对其退场的艺术处理问题。作者认为,《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出场,一再铺垫,一再蓄势,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艺术期待,可谓“盘马弯弓总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写其退场,一再渲染,一再回环,给读者留下无穷的艺术回味,可谓“一辞再辞终难去”,“人去神留意绵绵”。  相似文献   

12.
人物的肖像描写在《水浒传》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与许多古代小说一样,《水浒传》的肖像描写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讲究“写照”、“传神”、“写真”。但以语言文字画肖像与用线条和色彩画肖像毕竟不同,作家进行肖像描写,是要给读者以具体的形象造型,使人通过文字而唤起联想,从而对这一人物的内在性格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整体式的概括描写,是刻划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作家进行这样的肖像描写,是给读者以总体式的具体形象造型,可称之为“写真”。(水讲传)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肖像描写,大多采用这种方式。鲁智深一出场,书中…  相似文献   

13.
《十日谈》以绵里藏针的讽刺实现对形美实丑人物的暴露和陈腐事物的否定。这讽刺轻松宽容,尽量把金刚怒目式的批判裹在温情谐谑的外衣里,象蚊子叮人,虽不痛但辛辣绵长;以慧敏巧说的机智表现对形丑实美人物的赞颂。语言机智者迅速发现矛盾产生联想,以巧妙的借喻说明问题。行动机智者知计疾出(急智),在意外情况下几乎不思考就作出反应、压倒对方;以不动声色的幽默肯定正面人物、责备缺点或否定消极因素,同时,造成二种风趣温和的情境,使其在作品中起到“卤汁”的作用,让人物故事都浸润“卤味”,于醇厚中透出明朗和机警。  相似文献   

14.
字元是造字的最小单位,“人”是《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重要的构字字元。本文分类统计《说文》中与“人”字元相关的汉字,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研究方法,从以形说义、因声求义、声亦表义三方面讨论《说文》中含“人”字元汉字的释义方式。由此得知,无论何种释义方式均为汉字表义服务,多数情况下含“人”字元汉字的核心含义由“人”字元外的字符赋予,“人”字元起类属作用,不表示具体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文字所从之"类"(后世称为"部首")编排的字书,是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在中国文字学、语言学和辞书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形成了我国的"说文学"。前辈学者认为,《说文》全书仅仅采用了"据形系联"一种编排原则。据我们研究,整部《说文》包含着两种编排原则,即"据形系联"与"据声系联"。"据形系联"属于主体的、显明的编排原则,而"据声系联"则属于补充的、暗隐的编排原则。本文旨在揭示"据形系联"与"据声系联"两种编排原则在《说文》中的运用及其对后世辞书编撰、"右文"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研究 ,即使从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有关《三国演义》的论述算起 ,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后 ,二十几年间 ,《三国演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都超过了以往《三国演义》研究的任何一时期。《三国演义》的基础研究 (指对《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研究 ,对罗贯中的研究等 )和应用研究 ,《三国演义》的文本研究和比较研究 ,《三国演义》在国外的研究 ,《三国演义》的艺术研究 ,《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 ,《三国演义》的语言研究等等 ,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 ,坦率地说 ,在《三国演义》研究中还存在着几个认识误…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水浒研究会第五次年会于1987年9月24日至29日在绍兴师专举行。这次会议除了本省的会员代表36人外,还有来自黑龙江、河南、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等兄弟省的水浒专家学者18人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35篇。这次学术会议根据上届年会的决定,着重展开了《水浒》与《三国演义》等长篇小说的比较,此外还围绕《水浒》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水浒的版本、作者以及语言与书法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如从题材、结构、思想倾向以及艺术特色,特别是人物塑造的手法等方面,比较了《水浒》与《三国演义》等长篇小说之间的不同持色。又如对《水浒》的主题,有的论文从“水浒”作者所处的时  相似文献   

18.
自《水浒传》出,明清小说中讲史的一类便有了新的变化。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对史实的热情已然下降,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命运则有更多的关心,即是“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人或数人者”,“亦当隶于讲史”;所不同的,史实以塑造人物的需要而有所不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戏曲和古典小说十分注重、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它们把人物出场当作正面刻划性格的起点,创造了各式各样神色兼备、异采纷呈的出场样式。然而,人物出场艺术并非肇始于小说,也不是发端于古典戏曲,它始创于《史记》中的传记文学。《史记》最大的文学成就在于开创了以写人为中心的文学时代,以写人为中心,自然而然涉及到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问题。这部囊括了几百个人物的巨著,开创并奠定了我国古典艺术创作重视人物出场描写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毛宗岗肯定《三国演义》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系列“奇才”.小说情节的审美魅力,既在于犯而能避,“同树异枝”、“同花异果”,又在于变化莫测,“星移斗转”、“雨覆风翻”.尽管《三国演义》“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但并不排斥它在描述其他人物、事件时存在艺术虚构.在历史小说艺术真实的问题上,毛宗岗坚持“虚实相生之法”,分析《三国》写人叙事,“文之变者出人意外,未尝不在人意中”.毛宗岗还通过与《史记》《西游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诸“才子之书”的比较,肯定《三国演义》为古代“第一才子书”,表现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