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国当前社会形势整体稳定,但也要看到微观层面和局部的不稳定情况以及可能引发将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为确保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应树立科学的社会稳定观,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外国做法的基础上,强化稳定法码,消解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又是造成中国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在中国广大农村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才能达到缩小城乡差别、化解农村某些不安定因素、维护整个中国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政治稳定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重大意义.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下却出现一些政治失稳因素,引人深思.因此,为了实现社会协调与持续的发展,必须客观地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控制或减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寻找实现政治稳定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马苹 《理论界》2014,(4):30-32
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新世纪新阶段,由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以及利益调整而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进一步凸显了党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并提出我国要实现的社会稳定是全面、动态、可持续的稳定,从而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5.
社会不稳定一直是困扰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动员不当则是造成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保持适度的社会动员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推动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王亚玲  姚孟君 《学术论坛》2007,30(7):194-196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呈现出总体稳定的局面.但随着社会转型及高校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稳定也受到新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冲击,构成新时期高校稳定的影响因素.构建和谐校园应针对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从多个维度做好高校的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7.
城市相较农村 ,虽地小人少 ,但人口却极为集中 ,信息媒体广布 ,背曲遭损者极易聚集而酿成大规模不稳定事件。一旦出现不稳定事件 ,就会借助相互交谈、报刊、电视、因特网等信息媒体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短时间内即可家喻户晓 ,故其不稳定因素具有相对外显性、暴发性和不确定性 ,对社会稳定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消除和控制城市社会不稳定因素是消除和控制整个社会不稳定因素 ,实现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会起到稳定全局、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对邯郸市城市社会不稳定因素分“贫困和失业”、“腐败”、“不公平、不公正”、“治安状况不佳”、“领导失信”、“政府效能不佳”六个方面作了抽样调查 ,并结合其它有关调查 ,提出了一系列消除和控制不稳定因素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功能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哪些因素或者什么力量维持又怎样维持着一个社会的稳定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为此,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社会化、意识形态和制度规范、宗教、生产力、社会分工、来自外部的威胁、社会阶层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等因素对于社会稳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和谐社会”的含义进行了简单的论述,认为“和谐社会”首先是一种稳定的社会,这些因素的合理化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社会稳定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培基 《人文杂志》2006,(2):152-155
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相互辩证.提倡社会和谐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其内涵的人本、公平、法治、诚信和宽容理念,建构了一个新的社会稳定观.这一理论创新对于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李强 《学术界》2004,(4):7-22
通过剥夺理论研究中国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对农民工的绝对剥夺、相对剥夺、多阶剥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探索针对中国农民工的剥夺具有怎样的新特点,造成何种社会后果以及怎样避免冲突型社会后果等问题.迄今绝对剥夺还是主要问题,但随着绝对剥夺程度的逐步降低,相对剥夺问题地位会上升.绝对剥夺程度的降低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稳定.不稳定常常发生于经济发展、民权意识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时期.  相似文献   

11.
马学友 《南方论刊》2006,(9):46-46,52
社会稳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它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治安稳定和社会心理稳定等方面,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稳定的这一特点,要求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复杂性,总揽全局,把握规律,善于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统筹社会各种资源,选择与形势相适应的维护社会稳定体制,综合解决社会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民内部矛盾的疏导与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社会资源,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处在转型期的我国,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不稳定因素增多。在这当中,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不断调处矛盾和化解冲突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包括网络信息收集报告系统、舆情事态调查分析系统、矛盾危机处理疏导系统。  相似文献   

13.
国家重大工程的开建,一方面拉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容易产生诸多新的社会问题,其中,社会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国家重大工程所在地的社会稳定和工程建设进度.所以,应以大力发展经济和大力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为基础,根据工程建设地不稳定因素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坚持抓两点、控一面,将大量的管理放置于工程建设地第一线;通过建立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制、机构和畅通的通讯联络体系,实现点面结合,有效地预防和遏制困扰工程建设地正常社会秩序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马苹 《理论界》2013,(4):31-33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但仍面临着诸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其中藏独疆独分裂势力就是两个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反对藏独疆独分裂势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高度重视西藏地区的科学发展和民生问题,高度重视民族宗教事务的日常管理,高度重视开展国际范围的反藏独分裂势力的斗争等;加快推动新疆经济社会的全面科学发展,坚持打击"三股势力"的坚定立场和正确方针,坚决抵御非法宗教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始终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工作方针,在国际范围内加大对疆独分裂势力的打击力度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亚稳定是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明显下降,而社会自我调适能力处于疲软阶段,社会稳定面临严峻挑战,正处于社会矛盾激化的临界点这种状态。防范国家陷入社会亚稳定状态,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亚稳定的制度性根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指出这种冲击和影响将加剧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某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并且提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解决社会问题诸方面的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政治是影响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政治稳定是国家安定团结的基本前提.在政治稳定评估指标体系中,政治制度、政治管理、政治认同和民主进程等因素都是评估政治稳定的核心指标.政治稳定要保持在"平衡稳定"状态下,取决于政治改革的科学性、政治发展的适度性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从现阶段我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些指标都包含在政治发展内容当中.因此,要实现政治进步、社会发展、秩序稳定,就必须正确处理政治改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政治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政治稳定有赖于政治制度化水平、政治决策的科学化、政治参与的适度性和政治文化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应确立"鼓励稳定"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叶芳 《甘肃社会科学》2007,(2):167-170,195
"鼓励稳定原则"的提出基于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劳动关系超常的不稳定状态迫切要求劳动合同法立足"稳定",鼓励"稳定",以"稳定"为核心.《劳动合同法(草案)》二审稿已经在诸多方面突出了对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视和鼓励,但是在劳动合同期限、效力、对劳动者离职的限制及经济补偿金等等制度设计上离"鼓励稳定原则"的要求差距甚大.  相似文献   

19.
当前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分析和化解.这是因为西部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环境,其社会不稳定因素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既存在着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其表现形式多样、成因复杂,既有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经济文化的因素,也有国际的因素,各种矛盾相互交错,极易激化.这一情况为社会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到总体规划、积极应对、完善机制、强化法制、综合治理,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促进西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即是稳定和有序。但是,当前在我国还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必须正确认识这些矛盾和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