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循环型社会和城市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型社会以资源的减量使用、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为主要技术手段 ,以保护和节约资源为取向 ,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建设“循环型城市”是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 ;建设循环型社会应当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指标。我国建设“循环型城市”的基本要求是 :确立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政府施政目标 ;构建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与特定发展阶段、科技水平相一致的、尽可能充分的资源减量使用、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 ;培育循环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相应的对策是 :资源循环产业化 ;加强和促进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社会科学研究 ;建设“循环型社区” ,构建循环型城市的社区平台  相似文献   

2.
一城市土地是一个和城市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相互密切联系的地域性概念。它是城市人口和城市社会各种活动的基础,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城市土地对城市各种活动起着“载体”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城市土地的利用和扩大却受到了限制。因为第一,土地总面积是有限的,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  相似文献   

3.
论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产权是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系列关于城市土地的财产权利,其产权关系之复杂绝不是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可以解释的。城市土地产权安排的“双轨制”无益于地产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要发挥国家所有权垄断的优势,界定土地使用者的土地财产权利,推动存量土地的流转,并对土地财产权利运用的时效和使用期间地产增殖收益分配做出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4.
法治视角下的西部农民“贫困”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法治贫困”广大的西部地区是典型的“乡土社会”,是“民间法”盛行的地区。费孝通先生讲“乡土社会是‘礼法’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 ,法律是无从发生的”1 。在西部 ,传统农业社会中无契约思想的价值结构是以惧法尚情为典型的 ,主要表现为 :(1 )解纷机制中的“贱讼”、“耻讼”心态。西部以土地为中心的自然经济将农民束缚于一个狭隘的社会环境中 ,这要求人们间的和谐相处和维护“家丑不可外扬”的集体荣誉 ,从而使利益之争受到压抑、以权利义务为中心的法律手段受到鄙视。因此 ,民众试图通过司法渠道解决纠纷的愿望低于城市人…  相似文献   

5.
王新文 《东岳论丛》2002,23(6):39-41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使美国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管理格局 ,国内社区出现“自治导向型”管理模式。社会演化表现为“社区———社会———社区”的历史过程 ,未来基本走向是“政社分离、社区自治”。建立现代意义的社区 ,必须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角色重塑 ,进行功能的重新定位和体制机制的社会创新。  相似文献   

6.
吴景超在其庞杂的学术体系之中,构建“新社会”或“公平的社会”是归宿点和根本的目标。这其间既体现民国时代社会学家群体经世性追求的共性,也展现了其独特但极具学术逻辑的研究路径:以城市社会学研究起点,进而提出“发展都市救济农村”和工业化思想,并最终以宏观经济体制为着力点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即以“新经济”达到中国发展的“新路”。其中,最能反映吴景超社会思想前瞻性的无疑是他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社会安全制度,并基于对“生活程度”的界定,基于对社会结构中的“阶级”的解读,基于对社会运行中的“公平”、“平等”等价值观念的判断,试图去表达一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带有虚无性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7.
孟天广  严宇 《江苏社会科学》2023,(3):104-112+243
随着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口聚集于城市空间,城市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场域。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化、城镇化和数字化为核心的“三化叠加”现代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城市治理的演进。长期以来,国外智慧城市治理主要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来感知城市客观世界和物理空间,形成了“物感城市”模式。但该模式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难以感知城市空间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系统。与之相对的是,我国逐渐实践出以感知和回应市民诉求为核心的“人感城市”模式。该模式以技术赋权与技术赋能为作用机制,以市民诉求为传感器,以扁平化结构驱动多主体协同治理,进而提升城市民意识别、风险研判、协商议事、科学决策和施策评估五方面的能力。概言之,人感城市模式的逻辑起点是人本主义,其机制在于技术赋权驱动城市治理的理念转变、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进而构建超越“物感城市”的智能化城市治理模式。进入数字时代,我国智慧城市治理应走向“物感城市+人感城市”的发展路径,既要感知城市的物理空间,也要理解城市的社会系统,二者融合才能充分理解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多维性,针对城市复杂问题形成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煌 《兰州学刊》2004,(2):173-174
在城市化进程中 ,农民失去了土地 ,又找不到稳定的工作 ,正在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群体 ,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失地农民群体性困境进行了分析 ,反思了现行的政策和土地制度安排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即调整“重城轻农”的发展思路 ,改进土地制度 ,为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时代主流话语是时代主题的集中反映 ,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反过来又促进时代主题的转换 ,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主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话语系统和实体构筑具有话语核心和话语指导作用。集中反映新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主题 ,以“群众利益”为核心的“三个代表”话语是当代中国新的时代主流话语 ,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实体构筑和转型具有话语先导和话语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墨家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的基本观点和小生产者的特性墨子所生活的时代,是由春秋转入战国的时代,是土地的嫡子世袭制走向个人私有制,也是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墨子幻想不用任何暴力,以向领主贵族说教的方式达到他反对兼并、维护小生产者的目的。一切小生产者,不管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一般都拥有一些生产资料,并且亲自劳动。墨子和墨家,作为这一阶层利益的代言人,在他们的经济观点中,也把这两个特点突出地表现了出来。他们不只是在思想上重视劳动,也在生活中坚持劳动,坚持到“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的地步。他们深深认识到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社会生活。墨子说过:“今人与此(禽兽)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相似文献   

11.
时代主流话语是时代主题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时代主题的转换,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主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话语系统和实体构筑具有话语核心和话语指导作用。集中反映新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主题,以“群众利益”为核心的“三个代表”话语是当代中国新的时代主流话语,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实体构筑和转型具有话语先导和话语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城市有着不同于农村的文化特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以“城里人”为参照群体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的社会过程中 ,会选择改变自我 ,融入城市社会和在城市重建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两种模式 ,全社会应采取措施使农民工阶层选择前一种模式 ,尽快完成在城市的适应过程 ,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利益的实现和对城市土地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其经济职能,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城市地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上地经营权就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出卖、出租后,土地购买或承租者有对土地使用、支配和实现其经济利益要求的权力。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在商品经  相似文献   

14.
一、王夫之经济思想的根源及其总特点王夫之(1619一1692)字而农,别号船山先生,祖箱江苏高邮,出生于湖南衡阳一个中等地主阶级家庭。王夫之是中国早期的伟大启蒙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想发展均处于急剧变动的时代,正如当时一些思想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天崩地解”、“已居于不得不变之势”的时代,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一个“坐集千古之制,折中其间”,“推故而别致其新”的时代。这是中国封建经济开始解体的时代。明代中叶以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它的末期,至明末清初,江南市民经济业已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日益腐化的地主阶级无限制地兼并土地和提高剥削率成为可能,原有的农村封建经济日趋破产。特别是嘉靖以来,社会经济一度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情况。伴随农村经济的破产,城市工商业却有所发展。原始商业资本积累的增长,手工业中封建依附关系的削弱,破产农民流入城市,都提供了使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即将结束,作为21世纪企业经营环境的产业社会,今后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众所周知,在农业社会里,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农产品是社会的生活资源,位于社会中心的是所谓的“绿领阶层”。自从产业革命发生之后,以工人为中心的“蓝领阶层”出现了。到了20世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则是以知识和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白领阶层”驰骋的广阔天地。那末21世纪社会和主力军又是谁呢?有关专家学者预测的结果认为:“脑业社会”即将到来。“脑业社会”的含义是什么,是以知识产业为核心的社会。知识产业以各种尖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及专业知识提供型的服务产业为代表。有专家倾向于认为,主宰“脑业社会”的主力军不是别人,而是被称之为“灰领”的一代人。 “灰领阶层”的出现,则标志着一次深层  相似文献   

16.
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上的飞跃,市场经济体制在为人们创造无限机遇的同时,也伴来诸多风险。老年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发生贫困风险的大大增加,便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就业与生活方式的衍生物。建国初期,国家在城市先后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而农村实行的是家庭与集体相结合,以家庭为主的保障制度,其表现形式为土地改革和集体化,以及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未在农村建立。因此,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2006,(2)
本刊讯2006年2月7日,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促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3个战略重点和10条建议。3个战略重点分别是生活质量、社会转型和国民素质。课题组认为,21世纪前50年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协调推进社会和经济现代化。要以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现代化为重点,以生活质量现代化为重中之重,同时要促进社会转型和提高国民素质。10条建议分别是: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变(从“城市优先型”向“全面发展型”,从“全面发展型”向“生活质量型”),提高全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为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整体性社会变迁 ,可称为是一场深刻的“城市革命” ,它超过任何一种技术型的革命的社会影响 ,其所带来的广泛意义是历史性的———中国人在整体意义上的生活方式的嬗变。在这样的变迁中 ,具有显性变迁特征的城市商业业态、商业空间和消费行为也在同步发生变革 ,并日益改变、型塑着城市人的行为生活。李程骅同志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跟随我攻读“城市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这三年的时间 ,倾全力对城市商业新业态与城市空间、城市社会结构以及城市人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市场城市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城市土地需要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城市土地市场中的主体市场必然是国家直接参与经营的垄断市场,是全面展开的市场。在城市土地的垄断市场上,政府不会出卖城市土地的全部所有权,始终保持着“在必要时可以依法有偿使用或者收回已经允许他人有偿使用的土地权利”。政府部门不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根据国家出租城市土地的基本原则,确定和调整城市土地的用途、期限和城市土地租赁价格。城市地产所有权为工商企业所有,由于城市地产所有权仅是城市土地所有权中的一小部分权项,是部分…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体制缺陷与创新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深刻变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国家制”向“社会制”等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进程。对于社区建设和发展而言,传统街道式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体制创新是城市社会变迁的本质要求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系统。在单位体制下,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