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高秀昌如果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那么“反”就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范畴。《老子》中“反”字共有4见:第25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相似文献   

2.
反演推断法是辩证思维方法中极其重要而且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相反语义的互蕴互补关系这一辩证思维的本质,去认知和推断未知,从而使人们的认识能从一个已确知的方面导向与其相反的另一个尚未确知的方面。 中国古代不少辩证法家,如老子、孙子等,都曾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过这一思维方法,并得到了不少确定性对称性的认识。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老子首先提出“反者道之动”这一著名原理的。此原理包含了相反事理各向其对极转化的辩证本质。《老子》的中很多辩证概念和辩证范畴,以及辩证判断,都是遵循着这一原理进行辩证语义的转换和流动的。比如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是对西方辩证思维成果作过全面研究,并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辩证逻辑体系的哲学大师。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误认为《老子》和中国哲学没有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断言“中文里面的规定〔或概念〕停留在无规定〔或无确定性〕之中”,“中国语言”“还简直没有,或很少达到”“对思维规定本身有专门的和独特的词汇”的地步。这说明他对《老子》和中国哲学的偏见与无知。当然,我们不能对一个生活在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过高要求,而应当批判地吸取我国历史上丰富的辩证思维成果,以创立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辩证逻辑科学体系。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的目光自然要投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而丰富的辩证思维体系,即《老子》的哲学。我认为在《老子》的体系中,具有原则和中心意义的,是“正言若反”的命题(从逻辑角度说)。正确理解、分析和评价这个命题,不仅有助于揭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富于辩证思维,这是人所共知的。辩证法是一个译名,原出于古希腊。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与西方所谓辩证法相近似的名词,即儒家所谓“辨惑”与道家所谓“反衍”。孔子与其弟子常讨论“辨惑”的问题,所谓辨惑即揭发思想中的自相矛盾。道家则讲“反衍”,《庄子·秋水篇》云:“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反衍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在先秦时代,辩证思想最丰富的是老子和《周易大传》,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不但在哲学方面富于辩证思维,在政治方面,也显示了辩证智慧,涉及到政治生活中的种种相反相成、对立统…  相似文献   

5.
《老子》“知常”“同道”的认识论思想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认识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主要内容,虽然老子哲学没有对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作专门的系统论述,但是,从《老子》一书中所包含的大量的认识论概念、范畴、命题、判断等可以看出,老子哲学事实上有一个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6.
由老子学派编定的《老子》一书,大致反映了春秋末至战国初这一阶段的中国人民的辩证思维成果,表现了古代辩证思维所特有的质朴性,新颖性和深刻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不仅有助于正确把握《老子》哲学的实质,也将有助于划清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界限,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拙文《〈老子〉中“正言若反”的朴素辩证思维原则》(载《中州学刊》1981年第3期),就是本着这个宗旨而写的。罗炽同志《〈老子〉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一文(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对我的文章提出不同意见,本人十分欢迎。但感觉罗炽同志对《老子》哲学的不少分析和看法还不能令人满意,特提出与罗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妙”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由老子首次提出的,其蕴含的丰富哲学内涵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妙”范畴有“微妙之理”和“微妙之境”两方面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妙”范畴则包含道之妙、理之妙、境之妙三方面内涵;从文论的角度来看,“妙”范畴则主要包括“无限之境”和“不言之意”两方面意蕴。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以“道”为同心圆而展开。文章首先对老予以前道的涵义做了简单的梳理;其次探究了老子“论道”的三个主要方面:1.实存意义的“道”;2.运行规律的“道”;3.人生准则的“道”;再次探讨了老子“论道”脉络中的辩证思想。老子所建立的“道-物-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与他的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9.
"反"是老子辩证思维的中心范畴,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因而其内涵中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论意蕴.从文艺理论发展历史来看,"反"范畴的文论意蕴主要包括有无相生、正言若反和返朴归真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哲学通论李仁群《老子》一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在这部书中,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一系列哲学概念和范畴.创立了字宙存在和生命境界相统一的形而上学体系,阐述了“归根曰静”的人生境界和“涤除玄鉴”的修养方法,构建了“无为自化”的政治哲学和“小...  相似文献   

11.
老子文艺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也是道家美学、文艺学的创始者。《老子》一书虽直接论述“美”的言论不多,甚至几乎没有关于文艺学的言论,但书中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论述以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理论命题,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文艺学意义,这些范畴和命题都被后世理论家运用于美学、文艺学领域,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老子美学、文艺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同哲学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老子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也基本通过他对“道”及其特征的论述而表现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老子的“道…  相似文献   

12.
老子即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写的《道德经》五千言,是古代世界最系统、最精深的哲学名著。中国先秦哲学的成熟发达是以老子哲学为标志的。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应该说是从老子开始的。世界上的一些大哲学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重视老子哲学不是偶然的。①老子哲学在当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中引起关注和发生浓厚兴趣,值得我们深思。②老子哲学起点很高,博大精深,奥义无穷,至今令人惊叹。老于哲学的一些思想和命题的深刻性,就是后来的一些哲学思想也难于超过。“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相似文献   

13.
以五千言《道德经》驰名中外的老子,堪称是我国乃至世界一位杰出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辞约义丰,言简意赅,玄妙高深,难测涯量,引起了古往今来众多的学人关注,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探索兴趣,他们通过注释、疏证、今译、阐发,围绕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进行了长期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不少学人的心目中,老子的“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唯一实体,是绝对独立、超越时空、永恒存在、不可感知的“混成”之物,是地地道道的实体哲学,仿佛与非实体哲学风马牛不相及。学人皆知,老子所反复阐扬之“道”,是以理性思辨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李洪杨 《理论界》2023,(2):36-42
劳思光的老学研究是当代老学研究和道家哲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种范式。他对老子其人其书这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考辨,并通过“常”“道”“反”、“无为”“无不为”和“守柔”“不争”“小国寡民”三组哲学观念为诠释框架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作了创新阐发。同时,他从哲学史书写的“理论设准”出发,总结和归纳了老子哲学的理论指向和基源问题,展现了其哲学史研究与书写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李泽厚在谈到《老子》中“德”、“道”概念的时候说:“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老子》书亦名《道德经》。其论“道”与“德”精妙玄奥,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因司马迁为《老子》作者立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相似文献   

16.
老子“味”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味"是老子哲学中最具美学意蕴的一个范畴."味"最初只是一个表达生理感觉的词语,老子在其转变为一个哲学范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味"范畴有"无味"和"味无味"两方面意义;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老子"味"范畴则包含"道之味"和"味之道"两方面意义.老子"味"范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老子以“道”为其哲学根本出发点,探讨将形而上的道运用到形而下的层面,阐述其理想人格和清静境界。笔者从心灵哲学和道教角度,认为老子哲学代表中国传统哲学特质,探讨其“心性”论观点,从两个方向来研究老子的心性论观点:从道至人的过程,从人至道的过程以及“心和”体现于建立于其上的身和、家和、国和、天下和四个方面,对净化心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的“冲决网罗之学”,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封建名教(三纲五常)之反人道、反人性、反人权之黑暗性、残酷性、欺骗性的揭露和批判;二是直接用以批判封建名教的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三是为反封建名教、提倡人之自主、平等确立理论根据,即建立一种哲学。谭嗣同所建立的哲学,就思辨逻辑讲,主要体现在对于“以太”、“仁”、“心力”这三个范畴的证明,故下面我们对谭嗣同哲学的阐述,也就重在揭示他如何证明这三个范畴。一 谭嗣同所建立的哲学,就体系的逻辑环节而论,是将“以太”作为最高范畴。“以太”是西方十九世纪流行的…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思维的灵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哲学思维的特色是:由天道推及人道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玄览”、“静观”的直觉思维方式,“正言若反”的逆向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在本体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质.这也意味着物质范畴不仅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性,并且,物质范畴的辩证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属性的逻辑前提.为此,有必要从经验与超验、思维与存在、实然与应然、物本与人本的对立统一中去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辩证属性.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再以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本性的重要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