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中国1995-2011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了影响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比例的因素,及各因素对该比例的贡献。本文分析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卫生费用占GDP的比例、人均GDP、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老年人口比例。结果发现: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和卫生费用占GDP的比例对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比例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据此我们研究何为合理目标并提出,2015年政府卫生支出需达到21492亿元才能达到将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比例降到30%以下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在近年来不断下降,这已经成为中国初次分配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利用吉林省从1990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在对分析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劳动报酬占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统计口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和劳动者谈判能力均会显著的影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政府应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适当降低税收,帮助企业建立利润与工资同步增长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帮助劳动者增强其工资谈判能力,最终实现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上升.  相似文献   

3.
有效需求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刺激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里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以及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对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例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与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线性关系,所以提高劳动者报酬并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定量角度对A市2015—2020年的面板数据建模,分析减税降费对A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A市经济增长与减税降费之间的关系。明确此次实证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后,依托Stata计算软件运用LLC、PP、ADF及IPS对研究样本中的变量是否有平稳性进行判断,有效规避伪回归现象。通过回归分析得出:A市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与A市的产业结构、人口增长率、人均实际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因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与A市县域经济负相关;宏观税负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0.480个百分点且在1%上具有显著性,证明减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综合研究调查中A市供给侧改革现状提出A市减税降费的完善措施,旨在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建立了人均增长率测算模型。该模型可以分析产业GDP结构、产业劳动力结构、产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以及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等因素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江苏省人均GDP增长率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是该省2010年实现人均GDP增长率200%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的大量文献及前期成果,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分析,归纳了目前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三个主要原因,总结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网络化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新型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7.
黄庆安 《东南学术》2011,(3):123-134
本文运用DEA-Tobit两步法,评价了福建省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效率,并分析了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总体运行效率偏低,不同个体、地区和模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其运行效率差异较大;担保机构的模式、保费收入占比、成立年数、担保费率、协议担保放大倍数、金融机构存贷比、工业产值占GDP的比例等因素对运行效率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有效提高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前瞻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以农补工”政策和潜在不合理的城乡两套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以及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融资渠道单一、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同时,农村税费改革也影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乡镇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从而使原本短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入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入体制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人民币兑新台币的均衡汇率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在理论基础和实证检验方面均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本文选择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借鉴LeVan、CouhardeLuong(2006)的做法构建一个包含内外均衡的理论分析框架,推导出金融因素、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是均衡汇率的决定因素。本文进一步选择资本回报率、净出口占GDP比重、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代表金融因素、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并基于海峡两岸1994~2012年的数据,测算人民币兑新台币的当前均衡汇率和当前均衡汇率失调程度、长期均衡汇率和长期汇率失调程度。最后,本文提供促进人民币兑新台币实现均衡汇率的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和2006年全国两次农业普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变化: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处于“倒U”型波动态势,波动幅度大;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显著: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供给主体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力军,劳动年龄外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属于总量过剩型,自然赋予对农村劳动力供给本土吸收能力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并不显著;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动机来看,家庭收入与消费因素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需缺口、价格水平、供给制度及农民的心理比较对供给效率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农村公共物品:道路基础建设、自来水供给、灌溉设施等质量、数量、价格、供给效率、是否征求意见、需求及满意度、资金筹集等方面的统计,分析认为:农村公共物品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供需缺口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表达机制越完善,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就越高,供给效率亦越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3~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政府投入比例现状分析,将此五年间的政府投入比例与非政府投入比例、政府投入占GDP百分比、政府投入在各地区的差异、政府投入与外国的差异作了充分比较,分析了影响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政府投入的因素,提出了加强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责任,统一教育经费的统计口径,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府投入标准,借鉴国际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电力需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内在变化机制,建立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和影响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二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呈正相关;二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影响具有滞后两期的经济惯性;能源消费结构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不存在显著影响;霍夫曼比例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存在显著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农业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文章运用SBM-Tobit模型对1990-2010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自新世纪以来供给效率有所提升,发展空间较大,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中部〉西部。除城镇化率对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对其影响显著,且系统外因素大于系统内因素,影响度依次为:地方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农村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建立〉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额〉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乡镇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本文利用1998-2005年江苏省四市一区11个乡镇的调查数据,从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规模、结构、资金来源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乡镇在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增强乡镇财力是提高乡镇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重要路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等区域差异因素对公共产品投资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在比较分析不同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优劣、具体供给形式和适用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安居工程”对西藏公共产品性质异化问题、广大农牧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程度、政府政策目标以及西藏农牧区各类供给主体供给能力和发展状况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政府主导型供给模式是当前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7.
货币供给冲击、产出与物价--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采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短期内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冲击是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长期中 ,由于受货币流通速度、经济货币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显著但并非同比例改变价格水平。为了避免经济短期波动和稳定物价 ,应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8.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区域贫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减贫效应,并采用计量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论:2007—2016年片区的贫困人口和发生率呈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脱贫进程加快,其中2011—2016年片区各县(市、区)减贫幅度和速度绝大多数明显高于全省水平,但贫困程度仍明显高于全省水平;实证结果显示,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作物有效灌溉率、卫生人员比例、医疗床位比例、人均GDP、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对片区减贫具有正向作用,教师负担学生数、中学在校生比例对片区减贫具有负向影响,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作物有效灌溉率、卫生人员比例、中学在校生比例、人均GDP、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片区脱贫需加大精准脱贫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区域脱贫攻坚的合作、因地制宜制定脱贫策略、拓宽农户的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19.
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主要是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分配的比例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可支配收入水平),通过影响社会的消费倾向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样的,主要通过影响居民消费规模和GDP(经济增长)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率。由于居民消费和GDP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会有不同。若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规模表现出正向影响,且劳动收入占比对GDP的影响不显著,则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一定表现出正向的影响。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劳动收入占比上升是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率提升的一大重要因素。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促进效应不是因为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的正向推动,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正相关关系显著是由劳动收入占比对GDP表现出负向影响引致的。在推进功能性分配结构优化的同时应有效地发挥劳动收入占比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20.
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决定分省CPI波动幅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规模、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以及农业占GDP的比重.在类似广西这样经济规模小、恩格尔系数较高、农业占GDP的比重较高的省区,降低CPI波动幅度的有效措施是重点监控食品价格的变动,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食品价格的稳定,同时应当建立食品价格干预基金,减少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造成CPI以及居民生活成本出现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