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小说不是王蒙的独创,它是"舶来品"。在西方文坛上,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初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威廉·福克纳等一批意识流作家创作出了《尤利西斯》、《到灯塔去》、《喧哗与骚动》等经典的意识流作品,并且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不仅对西方而且对东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文学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衣钵,又开启了20世纪中后期“共和国文学”之先河。针对我国40年代文学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填补上述两个时期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空缺部分,实现“拎起中间,带动两头”。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群体以七月诗派为主要代表,其诗歌创作观念和写作形式相较于以往的政治抒情诗创作别具一格。他们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诗坛出现的“非诗化”现象进行反思,拒绝诗歌中的单纯“呐喊”,延续“五四”新文学运动开拓的道路,将文学的启蒙性和宣传性相结合。七月诗派集体创作实践的变化一方面受到作家外部生存环境及作家个体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20世纪以纸媒传播为主的文学传播方式的影响。因此,文章以《七月》《希望》两个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流派作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进行论证,阐述集体创作实践与纸媒传播效果共同缔造了七月诗派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女作家洪婷婷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的杰出代表,洪婷婷的作品交织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体现了作者向性别、种族歧视挑战的勇士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和《中国佬》探讨其作品主题,创作特点及其在美国华裔文学和美国文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生活书店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的生产、传播所做的巨大贡献,从《小说月报》与《文学》月刊的源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生活书店以独特的价值立场与文化理想深深地介入《小说月报》、《文学》月刊等文学研究会刊物的深层运作,不仅吸纳、团结了文学研究会解散后的大批作家,而且接续承传了“五四”新文学传统,影响并制约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6.
《世界末日之战》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家略萨最重要的作品,它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拉美小说的新倾向,即在取材和叙事手法上向传统回归的同时,又运用多种现代叙事技巧使小说叙事结构不仅更富内聚性和动态性,而且独具“立体性”。  相似文献   

7.
<正>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在时间、空间、价值观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剧烈转变,作为具有反映、想象与建构社会生活功能的新世纪乡土文学书写,与当下乡村社会发展发生着深层的内在联系。新世纪乡土文学中,书写底层、脱贫攻坚、社会小康和“新时代山乡巨变”为主题的作品,在延续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时,也承继着20世纪40-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精神。郭文元的专著《乡村中国的社会主义想象——20世纪40-70年代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以下简称《乡村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语境背景下出现的一部研究成果,该著在“再解读”路径上,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学想象方式、文本叙事的复杂性,发掘20世纪40-70年代小说乡村书写中有关“社会主义”话语的现代性,对该时期大量作品做了别开生面的论述,将该时段相关小说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价值层面和思想领域,尤其在研究视角、价值辨识、问题意识等层面都具有突出的学术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认识书写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文学具有突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朱维之的《基督教与文学》是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而美国学者罗宾逊的《两刃之剑》,则是该课题的奠基之著。进入90年代,国内先后出版了《十字架下的徘徊》、《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旷野的呼声》和《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等四部重要专著,打破了这一课题研究中的长久寂寞。这些研究或将宏观视角和微观分析相结合,或从宗教文化角度观照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或以自己的研究填补现代文学史领域的某些空白,或进一步拓展该课题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在文化传布和影响下的深入探索。但更为宏观和理论化的研究、文学本体的研究和与同类现象的国别比较研究等,仍是该课题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家莫言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 ,一般认为他的创作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新作 ,该作品是对作家早期作品风格的反拨与继承 ,作家早期的创作更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而自《檀香刑》始 ,作家有意追求自我超越而表现出民族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从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的大小、深浅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世界文学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俄罗斯文学;二是欧美文学;三是拉美文学.由于复杂的地缘、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俄罗斯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种子和土壤一般的关系.而欧美文学对今天活跃在文坛上的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来说,影响则更大,特别是那些20世纪的欧美作家.可以说引起了中国文学质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动机或者助推器,尤其是卡夫卡,还有拉美文学中的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当代文学今天这个样子.然而,要想在世界文学格局中获得显著的地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需要真正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国的现实与历史中打捞文学的精髓.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今后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双脚踏在自己的土地上,与此同时打开视野,重新阅读和思考俄罗斯文学和拉美文学.  相似文献   

11.
《围城》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小说,其作者钱钟书先生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文化昆仑"。然而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作品中,作家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存在很大的偏见。《围城》创作中产生女性偏见的原因,一是目的性:作家独特的创作目的决定了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二是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对"中学为体"的钱钟书不可估量的影响,三是时代性:作家所处的时代无法逃遁的男权社会下作家的群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大众文艺》等左翼文艺期刊对朝鲜左翼作家和“同伴者”作家的作品进行了部分翻译介绍,它们是两国左翼文学交流的踪迹,是两国现代文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对马》是左翼提倡“国防文学”时备受称颂的一部作品,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它主要是苏联国家意识的张扬。然而,很多左翼作家、理论家有意无意忽略《对马》中的苏联殖民话语,转而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步民族主义观,与此同时,对《对马》的解读,折射出党团组织介入文学的尝试。因此围绕着《对马》及其所引出的“国防文学”,左翼内部产生了不同意见,并和国民党文人在民族话语上展开了争夺。对《对马》在中国的接受情形分析,可以看出左翼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在民族话语和阶级话语上的复杂纠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兴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参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文学》月刊作为30年代的一个著名文学刊物,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学》月刊的"儿童文学特辑"体现了30年代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西方文化及文学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对中国的文艺界产生影响,并推动一批先锋作家写出了具有浓厚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已故知名作家王小波的作品虽然不能完全归属于"先锋文学",但其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仍是十分鲜明的。本文将对王小波作品中反映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做一简要陈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德国文学的研究在看似散乱中却隐含着一条主线:通过对歌德、莱辛、施莱格尔兄弟等代表性作家的研究,重点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发展的几个亮点,勾勒了该时期德国文学发展的主线;《大公报.文学副刊》传播与研究德国文学的主要原因是18———19世纪的德国文坛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探讨的某些问题也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坛所关注的话题;《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德国文学研究,特别是其歌德研究对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有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对研究对象要整体把握和全方位阐释,二是重视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构建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补充和参照。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的乌托邦文学发展到了反乌托邦文学的阶段。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就是一部反乌托邦主题的优秀作品。本文从题目、主题、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的反乌托邦主题。  相似文献   

18.
林琴南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家。他一生共译有183种小说,其中以英国小说为最。在107种英国小说中,哈葛德小说竟占25种(其中已刊23种,未刊2种)。哈葛德小说,曾被一些论著视为三四流作家的作品。为什么一位欧洲三四流作家的小说会如此受这位大译家及其合译者的青睐;并在中国读者群中风行一时呢? 早在30年代末,作家毕树堂在提到这一文化现象时就指出:“一个外国人的作品有二十几部的中文译本,在过去的译书界里也算稀见,似乎不应该  相似文献   

19.
张献青 《东方论坛》2008,(5):128-1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腹内嵌入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基因,使得中国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相异的文学景观。百年来,众多作家、评论家在此领域爬梳整合、笔耕不辍,众多作品和研究成果如浩瀚夜空的繁星,精彩纷呈。时过百年,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正逐步走向穷途末路,而德州学院的翟瑞青女士继《现代作家和教育》之后,  相似文献   

20.
范伯群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和研究大家。早年以《鲁迅小说新论》、《郁达夫论》、《冰心评传》(均与同窗曾华鹏合著)等作家作品论及专著饮誉学界。20世纪80年代起,从编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指定的《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开始,深感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是被埋压在地底的丰富矿藏,于是组织研究队伍开掘、提炼,历经20多年的辛勤耕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