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繁衍生息在蒙古高原上的骆驼是蒙古族在早期的游牧生活中驯服饲养的"五畜"之一。在"五畜"当中骆驼以耐寒、耐渴、耐饥、耐劳著称,并被蒙古人誉为"沙漠之舟"。蒙古人驯服饲养驼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有关骆驼的民族民俗文化。随着游牧文明的衰减,各种与蒙古人有关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异化或者直接消失。尊重文化与历史的人们尝试着将这种民族的民俗作为文化遗产保留给后代子孙。本文中蒙古族的有关骆驼的民俗也是我们所要保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2.
繁衍生息在蒙古高原上的骆驼是蒙古族在早期的游牧生活中驯服饲养的"五畜"之一。在"五畜"当中骆驼以耐寒、耐渴、耐饥、耐劳著称,并被蒙古人誉为"沙漠之舟"。蒙古人驯服饲养驼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有关骆驼的民族民俗文化。随着游牧文明的衰减,各种与蒙古人有关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异化或者直接消失。尊重文化与...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族在其游牧生活中的婚俗活动丰富多彩、别具特色,踏水礼、彩礼、婚嫁仪式歌、刁羊和姑娘追等是其传统婚礼的基本习俗。随着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婚俗在时间、彩礼、婚宴和交通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不断地发生着变迁。通过对哈萨克族传统和现代婚俗的描述和分析,可以认识到:哈萨克族由单一的民族婚俗文化不断地向多元的民族婚俗文化交融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中介绍了游牧民族哈萨克人民草原文化的多样性。论述了民族生态文化及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点,以及工农业发展对游牧文化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之下游牧民族生产方式变化。强调研究游牧民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经济是内嵌于民族"小社会"中的一种文化传统,并伴随"大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哈萨克族经济文化类型从单一的游牧型逐渐向多元的现代型转变,对其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较为突出,尤其表现在婚姻家庭结构方面的变化。婚姻家庭结构的变化,折射出哈萨克族从传统向现代社会变迁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地理位置独特、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丝绸之路黄金段和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区。河西走廊地区历来为多民族聚居区,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作为华夏文明重要载体之一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发掘文物价值、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以后,历经了漫长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最终在哈萨克人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哈萨克族伊斯兰化不仅表现为哈萨克族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也包括伊斯兰教顺应哈萨克族传统信仰习俗,使伊斯兰教逐渐“哈萨克化”的过程。与其他定居民族伊斯兰化相比,哈萨克族伊斯兰化的程度相对偏低,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契丹族不仅建立了威震东亚的辽朝政权,而且与其他北方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与农耕文明并驾齐驱的游牧文明.其中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捺钵文化",则是契丹民族独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对捺钵文化的历史追寻和勾稽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内涵,而且将为丰富与补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横亘于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被中原文化笼统称为西域之一部分的新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明发展方式。一方面,作为欧、亚文明传播的桥梁,以游牧、贸易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中亚各民族人们,在以流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活方式过程中促进了欧亚文明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中亚各民族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出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对欧亚文化圈的发展发生作用,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新疆各民族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巨变,无论是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游牧社会,抑或是以汉族、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农耕定居社会,都遭遇到整体社会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在新的发展时期,新疆各族人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大众文化正在成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马是游牧文明的标志性核心载体之一。马的驯化,特别是马的承骑不仅造就了游牧文明,推动草原文化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商贸和文化交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游牧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空前加强和提升了草原文化的内聚力、外张力,出现很多彼此联系紧密、特征相近的游牧民族、游牧帝国,将亚欧草原变成游牧文明天下,对世界的民族、文化格局带来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代表其社会特征的知识型。在特定知识型关照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如何传播这些知识历来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哈萨克族在其历史长河中以游牧为主,在传统游牧文化中形成的知识型随着近现代文明的不断冲突而发生着转型,每次转型在对教育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促进着哈萨克族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服饰是游牧文明的标志性符号,蕴含着厚重的生态文化意涵,成为几千年游牧文明的实践成果和经验积累的文化遗产。重复审美意识是分析游牧文明的独特视角,文章通过蒙古族服饰的图案、色彩、形制的重复表现形式,探寻蒙古族服饰背后所隐含的生态文化内涵和逻辑结构,认为重复审美意识是蒙古族服饰传承发展、经久不息的源泉动力。当今时代,深入发掘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和游牧民族的审美心理,构建生态保护与生态文化共生反哺的理念,才能推进草原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当代新疆文坛著名的哈萨克族作家。具有双语背景的作家叶尔克西,其散文创作呈现出浓郁的游牧文化特征。她的散文力图再现生活于草原之上、世代传统的哈萨克族草原人的世界,以及他们勇敢走向世界的渴望与希冀,可以说叶尔克西的散文世界是人们了解哈萨克民族文化发生过程的一个媒介或窗口。仔细探究叶尔克西的散文世界,一种独特而富有意蕴的空间感油然而生,童年的视角与女性的视角彼此交织下的草原人对自然生命的天然顿悟,以及把握一种自然生命的钝感力等等,无不呈现出多样、丰富的内涵。正是这些内涵的存在,让叶尔克西的散文世界尽现独特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4.
阿克塞县哈萨克族不仅不因内迁而封闭 ,反而成为具有开放型特色的“塞上侨乡” ,并能在内地各民族的支持和帮助下更快地走自己民族的发展道路 ,使阿克塞哈萨克民族社会发生了跃进式发展变迁 ,其游牧经济战略转型剧变与民族型现代文化自觉构建特点 ,不失为和平跨居的模式之一 ,据此获得阿克塞哈萨克族社会变迁模式的重要启迪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骆驼对戈壁生态系统的维持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而蒙古族戈壁牧驼文化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继承和发展传统牧驼文化对戈壁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游牧文化在历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鉴于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和它们远胜于农耕民族的活动迁徙能力,因此研究早期游牧文化应放眼于更为广阔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之下,更多地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先秦时代的云南,由于地理气候的特点,畜牧业发达,游牧人群的活动十分活跃。塞人是较早进入云南的游牧族群之一,他们的出现和欧亚草原地区游牧文化的兴起有密切的联系。从历史文献、考古发掘以及西南地区的岩画,都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游牧文化在云南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献研究表明赛马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石,萌芽于蒙古先民繁育、驯化马的生产活动,孕育于游牧生产、敖包祭祀、民族战争等实践,脱胎于敖包祭祀的敖包联欢活动,是检验草原健儿是否英雄勇武的重要标志;蒙古族赛马从古代走来,在游牧生产、军事战争、敖包祭祀的滋养和洗礼下,始终履行教化后代、化育民风、传承文化、尚武顽强、凝聚人心的文化使命。赛马是蒙古族游牧教育的结晶,体现了游牧文化的内涵,以特有的形式记录了蒙古族从原始走向文明、从羸弱走向强盛、从蒙古高原走向世界的历史,展现了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风貌,诠释了蒙古族“习弓马、强体魄、健行天下”的尚武气质,彰显了“崇尚英雄、践行自由”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新疆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规定的一些局限性、意识观念的一些偏差性、区位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等问题,提出了保留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文化内涵、适度开放与自身完善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群众体育同步发展等策略,旨在更好推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在新疆哈萨克族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部“本土化”的历史.经过兴建清真寺、开展经文教育、设立宗教管理组织、确立宗教教规等历史过程,阐释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与哈萨克族文化个性之间张力的消解,形成了带有草原游牧特色的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他们以游牧的生活方式为主。在长期的生活中,哈萨克族人总结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娱乐形式,其中很多内容表现出隐性的体育价值形态。作者通过研究哈萨克族含有隐性体育内容的民俗风情,旨在积极开发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