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丽塔》历来以"非道德"小说著称文坛,其卓尔不凡的艺术性和炫美的文学表现手法往往使读者放弃对其道德主题的探寻,而集中于对其作品进行纯文学解读。然而无论是纳博科夫还是《洛丽塔》文本自身,都没有全然排斥道德。《洛丽塔》是一部走在道德之上的经典之作。将道德深埋的纳博科夫追求的是一种超道德之美和文本开放型结构带给人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2.
李伟 《东方论坛》2021,(4):46-58
路遥小说呈现的伦理书写与道德问题,具体表现为早期政治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伦理书写,社会历史背景下差异化的情爱伦理与唯美化的道德理想建构,新时期乡土道德的坚守与时代语境中道德异化的探讨,以此彰显文学的道德审美意向.路遥遵循艺术源于生活真实与情感表达真诚的创作原则,自觉地接受与追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坚守自我认同的伦理立场和文学理念.通过采取为普通大众而写作的文学立场,路遥的小说创作发挥了超越于时代审美的伦理价值,体现出当代文学伦理书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其小说创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就语言风格而言,路遥小说始终追求朴实无华而又本色通俗的表达效果,因此他的小说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方言词语运用巧妙而又通俗易懂,从而奠定了其作品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路遥的道德追求,以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城乡交叉地带个人奋斗者为切入点,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冲突。分析认为,作家之所以力图综合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长处,建立一种基于人情与人性的以"善"为最终旨归的完美道德;这与作家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有关;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下价值的多元选择,路遥的道德追求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但是其严肃的创作态度、执着的精神追求以及作品所洋溢的道德力量和诗性气质是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路遥是人生舞台上的强者,又是一个把文学创作当作神圣使命,以生命为赌注,全力以赴去创造的作家.路遥的文学作品感动人的至深至情的因素是渗透作品中的无法抹去的人文关怀情感.路遥以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人生信念,暖可化冰的热心关注中国农村青年的成长,关注中国人在苦难岁月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操守,关注生活于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爱铸就了自己的文学丰碑.  相似文献   

6.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然而,詹姆斯的现实有别于物质主义的现实,也超越了清教主义的道德意识。他反对小说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模仿,以及生硬的道德说教。他的"智慧的现实主义"主张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去反映深刻的人性。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论文《论小说的艺术》力主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应打破物质主义的现实和教条的约束,而去贴近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和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7.
路遥小说文本的表层精神幻像掩盖了其真实的创作心理,导致以往的路遥本体研究难以深入.路遥在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这成为其日后小说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为了在作家的"白日梦"中寻求对自卑的超越,路遥创作中典型的特征是自卑与自亢的互见.这造成作品中凡是存有路遥自我精神投射的男性文学形象均呈现为"高大全",而其他文学形象,尤其是女性文学形象,只能沦为其超越自卑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张炜是当代作家中"理想主义"的坚定持守者,他的"理想主义"在其小说《古船》、《九月寓言》中分别表现为道德理想主义、生态理想主义,而《你在高原》对先前持守的两种理想主义形态有所修补、调整,梳理理想主义形态及其变化轨迹,对于理解张炜的文学世界,理解文学在当下人的精神格局中的存在状态,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影视喧嚣、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当下,路遥的小说之所以依然深受读者喜爱,与路遥小说创作对和谐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路遥坚定于"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的和谐创作观,执着于营造真善美统一的和谐艺术世界。有意识地分析路遥小说创作中蕴含的和谐元素,必定会对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