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认同是教育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在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政治权威性和道德优越感受到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陷入认同困境。从价值观、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以香港德育和国民教育事件为例,提出用文化认同明确自我的"根",从而消弭政治认同困境,渐进式实现港人对"德育和国民教育"的接纳,进而达到港人国民身份认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建立在传统“主体”认知模式基础上的“自我中心主义”是香港与内地两地居民之间矛盾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通过对话和交流构造交互主体性,是增进香港与内地居民相互理解和信任,推进二者共建国民身份的有效途径.现当代西方学者对交互主体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港人国民意识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香港回归祖国十余年来,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然而法理上的回归,却并未改变当下港人国民意识淡薄、国家认同感不强的现状。以两地民众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事件为例引出研究议题,接着从两地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平衡、相对优越的"港式"制度环境、港英政府无根式的文化教育三方面阐述产生该现状的可能性原因;最后,基于上述原因分析,提出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推进两地文化融合、强化国民教育,培养爱国情操的建议措施来构建港人国民意识,增强其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北非是2011年底爆发的"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发源地。本研究以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北非国家在民族国家建构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切入,从国家建构和国民建构的视角出发,探索"阿拉伯之春"运动对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启示。上述四国都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反殖民浪潮中建立的现代国家,北非案例揭示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排除外部干扰、应对整合挑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清末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当时政府官方和知识精英塑造国民、传播国民教育思想的重要媒介,全面渗透了塑造国民民族国家认同感、尚武精神和世界意识等方面的国民教育思想。清末政府和知识精英,冀图通过历史教科书中渗透的这些国民教育思想,将传统臣民塑造成为能够御强保种、救亡图存的具有国家观念、尚武精神,明了世界意识的新型国民,从而达到"史教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尝试对闽南文化特有的歇后语进行语义认知阐释。文章首先梳理了闽南方言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视角,指出当前在闽南歇后语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本研究则从先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入手,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网络,选取九条闽南语特有的歇后语,对其认知动因及意义建构进行深入解析。研究发现,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闽南歇后语前后两部分进行整合网络构建,对闽南歇后语的语义认知提供较强的阐释力,同时为闽南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通过重点阐释认知语义学的四个指导原则:即概念结构是体验性的;语义结构是概念结构;语义结构是百科知识;意义建构是概念化,进而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所进行的认知语义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认知学对语义模糊性的研究经历了经典范畴观、家族相似性、理想化认知模式下的原型性,为人们分析和把握语义模糊性做出了贡献.但是,它们都是以语义成分分析、语义匹配和真值为基础,忽略了作为主体的人和语言使用的不同情景对语义的作用.Fillmore的语义建构模式以不同主体和不同情景对语义建构的不同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畴建构的动态视角去重新审视语义模糊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证法分析新词,说明概念整合网络在语义建构中的认知解释力。分析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具有解释、构建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颖意义的特性,能够为语义构建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具有极大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从低调陈述认知语境的建构基础和建构过程方面探讨低调陈述认知语境的形成,运用认知语境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违反语用合作原则和违反语义搭配限制的两类低调陈述,认为认知语境对低调陈述语法结构的选择及其隐性意义的确定起着动态的语用制约作用。同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低调陈述认知语境的建构视角,揭示低调陈述认知语境的人本性、建构性和互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认知主体对社会现实的表征形式.因时空有别,立场不一,言说者/作者建构的语言,往往是视角化的语言.视角不同,生成的意义迥异.以"辞里"与"辞面"相异而构建的反讽是视角和视角化策略的表征.研究表明:时空视角、感知视角、观念视角、移情视角和互文视角为探讨反讽的建构和识解提供了社会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2.
语义在语境中产生,指向具体的事物及特征,其变化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文章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语义链模式从语义框架建构和隐喻策略使用两方面分析汉语名词"防火墙"的词义演变过程,对把握语言的发展脉络及创造新词新义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对网络语言变异进行阐释。指出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网络语言变异是网络交际者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美学功能驱动下,对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进行特异组合的结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网络词汇变异具有认知理据性,网络新词的语义建构可以得到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界对政治语篇的认知阐释窠臼于主观、抽象的理论思辨,忽视了客观、科学的实证理据支撑。政治语篇《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全球瞩目,值得从理论层面和理据层面进行深入解读。通过认知隐喻理论视角,结合外交部网站《讲话》的英文语料,以隐喻解析功能强大的Wmatrix系统为研究工具,可以深入阐释《讲话》中高显著性主题词和语义域建构的认知隐喻过程及范式,发现高显著性主题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建构的隐喻形态与语义域建构的隐喻形态意义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15.
以worm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名词动用隐含的概念隐喻和转喻;找到名词动用的隐喻、转喻生成机制和认知理据,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名词动用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揭示名词动用在线理解过程中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分析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同时指出隐喻、转喻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的语义解读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名词动用是一种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16.
国籍是伴随着西方近代民族国家所形成的世界体系的建立而出现的,是基于国家主权、主权平等原则的基础之上,用于区分不同国民或者公民的一种法律概念。历史上促使我国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订立的直接因素,源于清政府希望为海外华侨提供延伸保护,这一历史背景,致使法学界对它的研究大多从侨务政策的单一角度出发,围绕着国籍法与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然而,从法制史的历史视角看,第一部国籍法的制定标志着大清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开端,应具有更为深远的法制意义。若从国家建构的角度讲,国民身份建构又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一环。现代国家与古典国家的重大不同之处在于,现代国家有统一的中央政府,确定的国家领土范围以及清晰的国民身份。在传统中国的认知之中,对外只知"天下"而未知有"国家",对内自称为"子民"而不知为"国民"。国籍立法关涉现代国民身份之法律资格,从这种意义上讲,《大清国籍条例》的制定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国家建构的一次标志性事件。新政改革后期,出于被动适应现代国家政治运作逻辑和主动解决统治危机之需,晚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中进行国民身份立法的尝试。然而,现代国家建构的首要任务应是构建稳定的国家秩序,在尚未解决生存危机的背景之下,这种尝试注定难以成功。从条例的文本内容上看,该条例依然与现代国家成熟的国籍制度相距甚远。尽管《大清国籍条例》的立法尝试并不成功,但是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国民身份意识的萌发。一直以来,通过户籍制度实施人口管理是中国从古至今的传统,而国籍法的首次颁布将能够为"个人"脱离"户",拥有独立的身份,提供可能性。从法制的层面上讲,《大清国籍条例》的制定与颁布,使得"个人"身份具有了制定法意义上的权威性与合法性。从户籍到国籍,从臣民到国民,传统儒家的伦理秩序替换为现代权利与义务的法律逻辑,这部法律关涉"中国人"之法律身份之确立,为后来中国现代国家的兴起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7.
从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萌"从日语"燃え"和"萌え"到汉语"萌"的语义演变过程,探究汉日同形汉字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萌"的语义演变过程是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过程,汉日网民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推动汉字的意义不断演变,使得汉日同形汉字具有共同特征;受制于本土社会文化等因素,同形汉字语义演变轨迹在汉日语境下也经常产生偏离,成为汉日同形汉字的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逻辑转喻的研究主要以Pustejovsky的生成词库理论为代表,但该理论对逻辑转喻的解释力不足。因而将逻辑转喻置于认知语义学视角下,基于Fillmore的语义框架理论和Croft的认知域凸显理论建构逻辑转喻的框架元素凸显模式,将逻辑转喻理解为概念转喻在句法层面的意义体现,逻辑转喻中充当论元的事物名词作为语义框架中一部分以认知凸显方式为整个语义框架提供心理可及。  相似文献   

19.
与以往意义观不同,语言顺应论认为"语用视角下的意义研究应该回归复杂性"。这一基本命题涵盖三方面的内容:在本体论上,意义研究需要走出分析性,转入复杂性,从而回答"意义是什么"的内涵问题;在价值论上,意义研究必须突破语义三角,建构语用三角,从而廓清"意义意味着什么"的价值困惑;在认识论上,意义研究应该锁定优化解而非最优解,从而刻画"意义应当成为什么"的认识指向。  相似文献   

20.
《新龙门客栈》不单是一部类型意义上的武侠电影经典,更是一个颇具现实讽喻色彩的香港性文本。“乱世末日”的情绪氛围以及穿越乱世末日逃出生天的情节结构,隐含着明显的香港“九七”情境。男主人公以忠良部下的名义拯救忠良之后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是理想港人形象在民族大义面前自救心态的文化转喻。边疆客栈环境里一男两女的人物关系模式及其最终命运的叙述,既表征着对香港本土价值的执着守护及幻灭,也象征着对国家认同的复杂化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