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子》思想提供了一条精神超越的身体修行路径。身体修行如何能够提升精神境界是这一路径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宇宙论与价值本体的非断裂,以作为身体修行通达本体境界的基本可能;二是保证身体修行所通达的非道德性的精神境界是正向的,以实现精神超越而非精神堕落;三是将不同的精神境界统一于身体修行,以保证身体修行通达本体境界的一致性。以《天瑞》和《黄帝》为例,列子实现精神超越的身体路径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美国剧作家伊芙·恩斯勒的《阴道独白》揭示了女性遭遇的身体政治。文章借助米歇尔·福柯的身体政治理论,分析了女性眼中的阴道形象及女性在两性性关系中的客体地位,剖析了剧中女性对阴道社会文化禁忌的挑战,探析女性身体政治意识的觉醒及其对父权压迫的反抗。指出在父权文化下,女性应敢于拒绝男性话语对女性身体甚至女性自身的塑造与定义,重建主体身份与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可食的女人》中女性人物的外貌、服饰、繁衍、性爱甚至所吃的食物都是由男性控制和决定的。女性丧失了有声的话语权,处于"他者"的位置。女性的身体是一个无声的战场,既受到男性的主宰和控制,又是女性反抗男权制的有力武器。《可食的女人》中女性身体和男权制度的关系体现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妇女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女性需要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来反抗男权社会,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从而确立女性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小说《最蓝的眼睛》中身体暴力的分析,展现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困境。同时,身体中也蕴涵着对身体暴力的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利于黑人主体性的构建。两种在身体中相互抵制的力量是社会权力机制作用的结果,这种身体暴力以及对身体暴力的反抗就是一种身体政治。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英国著名政治讽喻作家乔治·奥威尔的长篇小说《1984》与中国最具创造性的作家王小波的中篇小说《2010》进行了比较研究.《1984》作为《2010》的前文本,无疑为《2010》的解读提供了参照;但与此同时,《2010》的出现也丰富了读者对《1984》的理解.文章从反鸟托邦小说、黑色幽默风格和所蕴含的身体政治理论三个方面解读了两部作品的异同,通过多元共生的文本观及文学增值的现象,对比两个文本并弘扬文本所蕴藏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中的身体叙事,是对传统中国两性关系的深刻揭示,尤其展现了女性的生存境遇。在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与话语系统下,女性只能沦为依附性的"他者",身体则成为她们此在的唯一生存样式,从而暴露了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身体一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维度,文章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互证自明地凸显了敌、我2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情怀所替代。  相似文献   

8.
莫言对身体的描写细到极致,他善于从气味、声音等独特角度刻画身体的具体形态.莫言在小说《丰乳肥臀》中对人物身体的描写更是超越了身体的生理性意义,兼具内在的功能性意义和外在的社会性意义.在《丰乳肥臀》中,权力对人们身体和生命存在价值的规训让他们沦为社会和家庭的弱者,当他们的身体因受到饥饿和欲望的束缚而陷入生存困境的时候,身...  相似文献   

9.
以"妓女"及其"身体"书写为考察中心,这是《香港三部曲》与《扶桑》可比性成立的基点。两个文本都将妓女视作东方被奴役的象征,并以妓女的身体展示出颠覆或消解殖民与被殖民等权力关系的意图。但是,"身体"的多义性也恰恰成为两个文本的分水岭。黄得云以强势的身体颠覆白人男性,暗示了殖民主义的没落;而扶桑具有宽恕性的身体则是摒弃文明规约的隐喻,也成为作家思考现代欲望形态的重要观照。两个文本相似的叙述策略,共同揭示了妓女于东西方双重文化边缘下的生存悖论:被寓言化的身体以及与之相反的、被族群驱逐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在女性的职能被局限于家庭的社会里,女性只是相对于男性的“他者”。女性身体,在男性的霸权话语中丧失了主体性,被贬入动物层面的低层欲求中。如何寻找女性的主体,《劝导》中,安妮·爱略特藉由自己的身体,最终获得了话语权,用自己的言说找到了女性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但"身"也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孔子的身体观包括在三个方面:以血亲为基础的家庭村社文化,以仁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以修身为基础的家国天下思想。孔子的身体观强调的是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对当代物欲横飞的消费时代起着警醒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身体”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互证自明地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论《红岩》的“身体”革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14.
"身体"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互证自明地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身体研究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论题.女性主义者纷纷从身体角度出发,对人类的历史文化进行重读,其中《圣经》是其重要解读对象之一.《马可福音》中对女性身体的刻画,反映出一种新的对女性地位的看法,女性不再受到隔绝和限制,而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尊重.从这些改变可以看到,形构时期的基督教,对犹太文化中的身体观进行了很多变革,挑战了女性的身体界限,为当时的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6.
"身体"是研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异质自明地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17.
英国小说家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和中国小说家残雪的《吕芳诗小姐》,都强调身体与精神的抗衡,并视之为人性的矛盾,但两个文本在自然、观念、社会三个层面上具体表达的身体性,彼此又相互矛盾。《达洛卫夫人》保留了性别事实,重新建立了愉悦化性欲;取消了身体的抽象普遍性,建立起身体的个体性;构建了无边界、有存亡的身体结构,将身体的意义最终归于精神。其蕴含着伍尔夫视身体为手段的倾向。与此相对,《吕芳诗小姐》则取消了性别事实,重建了激情化性欲;取消了身体的个体性,试图建立身体的深层普遍性;建立有边界、无存亡的身体普遍结构,视身体意义为身体本身。其表明,残雪把身体看作是一种目的性存在。《达洛卫夫人》与《吕芳诗小姐》互为正反命题的两种身体性,构成二律背反关系,体现出现代语境下身体审美化和身体生命化在差异中的并存。  相似文献   

18.
创刊于1926年的《良友》杂志以其图像为主的报道空间成为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体出演的一处舞台。学者李欧梵曾在他著名的《上海摩登》一书中对《良友》杂志有过极富创见性的分析,但李氏的论述集中于都市现代性及消费文化的考察,即只关注到"舞台"上的"摩登"身体而遗忘或曰遮蔽了另一维度的异质性身体:苦难与暴行中的身体/尸体。因此应当重点考察《良友》中这一"另类"身体,以期为那些不被言说的身体发声。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女性/性别的诸多议题得以讨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报刊媒体的关注,尤其画报中女性/性别议题的分量显得颇重。作为近代中国北方大型摄影画报的典型代表,《北洋画报》自然也不例外,蕴含着丰富的性别图景。而由于《北洋画报》本身呈现美与塑造美的旨趣,使得女性身体之美成为映现在读者乃至后人面前的显著亮点。这也是都市社会急剧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缩影和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0.
身体不仅在生理意义上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而且与人类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身体的定义随语境、文化及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其含义相当丰富。本文将从小说《七姐妹》中占了大篇幅的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体叙述入手,分析它对于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和展现小说中主要人物由于身体衰老引发的精神危机,最终精神得到了升华这一心理蜕变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