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科学史的科学方法论是空泛的科学方法论;没有科学方法论的科学史是杂乱的科学史。——康德路·冯贝塔朗菲(简称“贝氏”)是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机体论纲领、开放系统理论和一般系统论是贝氏一般系统论形成过程中的三步,它们构成了一个由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纲领、个别科学理论和一般科学理论三个环节组成的科学理论发展的链条。从科学方法论角度分析这个链条,乃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依据这个发展的链条,逐次展开对它的方法论探讨。一、机体论纲领贝氏在回顾一般系统论形成过程的时候说,“机体论纲领是而后著名的普通系统论的萌芽”。这里所说的“普通系统论”,现多译作“一般  相似文献   

2.
张吉琳 《社科纵横》2006,21(1):115-116
言意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在经历了从先秦到魏晋由哲学思辨的发展逐渐进入到美学和文学理论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它对意境论的影响更为明显,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从对言意论的发展入手来探明这一理论对意境论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在人类原始文化中,神话居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从功能观点看,上古神话至少具有如下三种社会作用: 1.它是一个解释系统; 2.它是一个礼仪系统; 3.它是一个操作系统。所谓解释系统,就是说,神话是远古先民的“哲学“和“科学”,他们要用这种意识形态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解释人际关系,解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解释他们自身的来源和历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代科学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相结合的理论视角,说明了科学真理的最终制约因素只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总体行为方式,即社会实践的动态格局。作者对现代认识论中科学理论框架制约论的研究及其意义作出了客观的和历史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科学理论框架与社会实践格局的有序结构问题,并就这种关系对科学真理形成和运动发生制约作用的具体机制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程倩春 《学术交流》2006,(11):29-33
近代科学革命不仅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基础,而且同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础。深刻理解人文观念的近代科学基础,对于深入认识、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哥白尼革命和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革命为人的发现建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重新确立了上帝与人的关系,即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近代科学革命使人的本质地位得以提升,即人的理性能力的提高,对人的观念的彻底改变。近代科学革命对于西方社会基本的现代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它力图实现科学与价值的完全统一,以理性为基础,确立了“民主与科学”统一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构建现代文明大厦的最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王立志 《求是学刊》2013,40(5):33-38
摄入概念在怀特海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澄清这个概念是理解过程哲学的枢纽。怀特海重建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为欧洲科学和文化的危机从传统内部寻求出路,他的这一目标是通过对从笛卡儿到休谟这一阶段哲学思想的再发现来实现的。怀特海通过创造性地解读培根、洛克、贝克莱的哲学著作以及雪莱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完成了从自然机械论向自然机体论的转变。对摄入概念的历史性考察再现了这一思想历程。以"摄入"概念为突破口进入怀特海的思想世界是研究过程哲学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7.
一 引言 西方社会学介绍到韩国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上个世纪50年代,当西方社会学还没有开始扎根于韩国社会之际,它已经在自己的本土迎来了转换时期。西方社会学是近代理性的产物,近代理性根据近代科学的范式发展了社会学。近代理性以及其机械论的和原子论的世界观就成了理性主义一个人主义一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什么?这是每个时代都在重新思考的课题。在古代,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近代以来,科学纷纷独立,意识形态理论也与之分离,哲学的地盘日益缩小,它的存在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势下,分析哲学声称传统哲学已经死亡,哲学只是进行命题分析的科学方法,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也一反传统,建立了以生存的意义为本体的价值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同样面临着现代发展的课题,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的地位也动摇了。围绕哲学对象、哲学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两重体系等基本理论展开了争论。总之,哲学面临着科学高度发达、人的价值问题突出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它失去了传统的说明世界的功能,而又肩负起阐释人类生存的意义的新的职能。所以,哲学的前景不是消亡,而是走向现代意义论哲学。  相似文献   

9.
哲学作为一门最古老的科学,从来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内容。它是一个随着人类认识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是一种无片面性弊病的发展学说。但是,古往今来,无论那个时代的哲学,都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都是一个知识的体系。所不同的是,不同时代的哲学在人类整个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古代,它是各门知识的总汇,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在中世纪,它与神学结合,并变成了神学的婢女;在近代,虽然许多实证利学都从它的体系中分离出  相似文献   

10.
近代词论个性的迷失与重构陈铭从总体而言,词在近代衰微了。尽管词集繁多,词话兴盛,词人不少,但这一文学体裁,在近代文化思想中,既不能与诗歌、散文、小说相比,又不能恢复两宋的文学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试图通过近代词论内在矛盾的剖析,探求近代词学衰微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人类发展的理论,它强调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纲领,它的注意力集中在把劳动看作生活中的主要任务、现代社会中的阶级的需要。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观点提出学校与工作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2.
刘习根 《社科纵横》2012,(6):120-122,126
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目标。柏拉图运用理念论设计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拉伯雷把这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理解为尽善尽美的人,近代启蒙运动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一种理性的人,马克思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克服了异化的、个性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这是一个调节性的理念。它为人类实践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物质观的辩证内容,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是一个薄弱点。而作为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理论基石的自然物质观,其核心内容,显然正是这个物质观的辩证内容,因为自然界的一切辩证法,其根本出发点是自然物质内在的辩证法。自然物质内在的辩证法,是由自然科学的发展逐步揭示的。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类物质观深化的反映。历史上,物理学就先后绘出了物质结构的机械力学、电磁波动力学和量子力学三个图景,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实体的存在方式——运动的辩证内容。而从机械论到相对论,则展示了物质通过其运动的形式——时空所反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  相似文献   

14.
《政事论》思想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底利耶的《政事论》是古代印度的一部珍贵著作,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种种治国安邦之策略包含有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思想。作为古代世界理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了现今各国印度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科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试图就书中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国内学界的先辈们。  相似文献   

15.
詹扬扬 《探求》2001,(4):64-67
在古代,科学与人文原本是融为一体的,是人类对自然和对人自身两方面认识成果的结晶。随着近代启蒙运动的兴起,科学与人文开始出现分化。这种分化的结果,一方而为人们谋取物质利益上取得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其反自然、反人道却使科学失去了人性的光彩。人类通过反思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发展不能只追求技术理性,还要给予科学深切的人文关怀,使科学与人文在新的层面上重新复归,由此将现代科学导入人性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地名学发展的三个阶段韩光辉在中国,地名的产生和地名研究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现代地名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及中国地名研究的具体历程考察,中国地名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地名研究、近代地名学探索和现代地名科学兴起与发展三个阶段。一、中国古代地名研究...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主义是理性精神的一种世俗反映,它力图逃避着主体性的人文情愫,而不断追求世界的外在性研究可能。迪尔凯姆创立的实证主义无非是这种思想在社会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他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根本论题,以唯实主义的本体论、功能主义的类型论和整体主义的解释论构建起纯粹的科学社会学方法论体系,从而使得社会学真正迈入了科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之初,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构筑了不同的文明舞台,造就了不同的法律文化。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体现了自身的鲜明特色,与西方法律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特点的角度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 古罗马时代,人们崇拜神,认为神创造了人与万物,神也创造了法律,因而法律是一种永恒的,普遍的自然法则。西塞罗就是这种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和典型代表。他认为法的本源既不是产生于人类的思想,也不是民族的习惯,更不是国家和执政者的创造,而是来源于神的…  相似文献   

19.
西方实证主义历史哲学与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认为,实证主义历史哲学是一种机械论的历史观,其对历史的解释是一种超历史的解释。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上半期曾受到西方思想界的广泛批判。但是,这种机械论的历史观在西方沉寂之后却在东方重新找到了它的生长地。本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就是深受其影响的。几十年来,历史学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乃至世界历史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歧路,可以说实证主义历史哲学是其深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邹珊珊 《浙江学刊》2004,(2):103-107
卢梭是思想史上较早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人.他以古典共和国非功利德性和自由的概念基础对当时的启蒙思想进行了批判.这种以古代对抗现代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古典伦理政治观的回归.然而,卢梭在反思现代性的同时却陷入困境,虽然卢梭努力借用古代的思想资源,他所有恢复伦理政治观的努力并没能抵挡现代性的浪潮,因为卢梭所使用的概念同样背离了古代原初精神.当近代政治哲学的根基发生转变时,卢梭无法离开这个根基进行反思批判,这也是所有近代政治哲学难以逾越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