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失业"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剧烈冲击,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选择"回乡"务农或"留城"继续寻找工作.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农民工的产生及其就业与"失业"特点;然后从人口流动模型提出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理论依据,认为短期可以缓解农民工就业困境,中期可以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化;最后提出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实践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东南沿海企业今年出现"民工荒"的根源是农民工的"权利荒",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给农民工国民待遇,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社会理性视野下的"民工荒"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以来,在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南方某些城市,首次出现了民工短缺的"民工荒"现象,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农民工不再是被动的无限供给,而是理性的有限供给.本文通过对"民工荒"现象的分析,发现"民工荒"的实质是农民工的理性及其理性跃迁的结果,并以这一结论为基础展开了对"民工荒"应对措施的探讨,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和改善农民工境遇分别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治本和治标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民农"是相对于"农民工"而言,特指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区域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通过近期沪郊调研发现,"农民农"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和"农民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作为经济因素承担着拾遗补缺的功能;二是为身为异乡异客的"农民工"提供家庭支持功能;三是作为嵌入的外来社会服务网络强化了节点效应。在当前城市如何与外来人口特别是从事所谓"低端行业"外来人员的和谐共生、共荣的问题上,对"农民农"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合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问题,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等非正常现象,完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养老保险中的公共财政支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只有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推动下才能得到实现.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可以采取补贴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赤字、对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民工本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财政支持、建立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快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考察整个中国传统文学史,即可发现其文学发展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古时候很长期间,以诗为中心成就盛大的发展,而到某一时期,其发展停滞,显示失去自己文学传统的现象,传统的丧失,自然带来创造和发展能力的丧失.据此如果将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转变为"近代"的时期为北宋末年(1126)前后,这时不但在文学,整个中国文化都开始变化.这变化从安史之乱开始发动,发动这变化的是当时中国周边异族的影响与压力.又南宋的新儒学也有反文学反文化的倾向,结果支持这种中国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型和政府公共支持是影响农民工就业转变的两个重要因素。从产业转型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公共支持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产业转型与公共支持二者间的关系等方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公共支持与农民工就业结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在评述的基础上,还对促进农民工实现就业转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农转居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演变的必然趋势,已成为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南昌市青山湖区、新建区的城乡结合部和若干农民工集中求职点进行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专家的咨询意见初步推断出影响农转居实现的因素,主要来自经济、教育、心理及社会四个方面.为进一步探究这四方面因素对农转居实现的影响程度如何,基于调研的原始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转居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月均收入、教育水平及社保覆盖情况对农转居的实现呈现正向促进作用,而回家次数则与农转居的实现概率呈反向关系,其中月均收入和社保覆盖情况对农转居实现的影响程度最大.最后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共政策,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农转居.  相似文献   

10.
从发展农村教育出发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利用现有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特别是要在各省市建立"农民工输入、输出基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