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三农"问题的出现,实质上说明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已经不能容纳现代生产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跳出农业、农村、农民的范围,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整个社会经济应从农村向城市化转换,走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和难题.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中国革命主力军、革命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发展道路、方向步骤,农村工业化,城乡协调发展,农民利益等一系列涉及"三农"问题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陷入"温饱陷阱"及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本文指出:在反哺"三农"的过程中,仅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对"三农"的补贴并不足以解决我国农村出现"温饱陷阱"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但是我国现有的以非户籍迁移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力转移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反哺"三农"需要新的制度保障,即打破制度瓶颈的束缚,改变现行户籍制度,使农民获得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4.
对治理"三农"问题的宪政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宪政原因:宪政理论的非本土化与实际国情的冲突导致"三农"在国家现代化战略中的缺位;失误的宪政变革导致中国农民与现代化绝缘;宪政值取向的扭曲导致中国社会由农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过渡的进程大大延缓.解决"三农"问题的宪政之路在于把"三农"问题入宪,确立其在国家宪政战略中的应有地位,制定完整的涉农法律体系,全面保障农民的自治权、受教育权、司法救济权、自由发展经济权、农地权、产品自由流通权、经济服务权、财务金融权、独立的私有财产权、政治权、迁徙权、社会保障权、社会人格权等等,确立违宪审查制度,避免立法、执法、司法及行政行为对"三农"利益的损害,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其本质是一个法律问题,即如何全面有效地保障农民权利的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法律制度的构建入手,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确保农民的基本国民权利实现,从根本上消除权利的贫困,实现农村的富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问题。作者借鉴西方社会学家T.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论及其“四功能范式”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农村社会进步的不可持续性与农民生计的不可持续性交织而成的农村社会系统失衡问题;由于特定历史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农村社会系统相对封闭以及内部子系统边界不清、功能模糊和反分化倾向,使大系统趋于“无序”或“混沌”状态。为此作者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城乡两个社会系统的融合。本文的对策思考是,应当以统筹和协调的系统论发展观为指导,在增加新农村建设投资的同时,推进农村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规范教育等配套社会改革,促进农民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7.
面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现的新情况,江泽民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将三者综合考虑,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巩固农业基础、推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江泽民同志的"三农"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形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建国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层面,只有从制度伦理的高度给予农民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国民待遇,从政治和经济意义上使农民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才能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立的最重要任务就是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笔者以为"三农"问题千头万绪,关键在于必须抓住"三化"(农业和农村的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问题,并且根据"三化"发展内部的互动规律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就中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和谈话,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三农"思想.邓小平认为,在中国,农业的根本地位始终不能忘,农村的问题应该首先解决,农民的积极性要给予激发和保护,否则,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为指导,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北京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滞后而老龄化超前.进一步开发与完善北京老年市场是发展北京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营销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老年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并为进一步制定老年市场的营销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结构是经济开发区社会管理的现实基础。认识和把握经济开发区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特点和规律,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开发区的社会结构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通过科学分析经济开发区的人口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劳动关系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可以发现:经济开发区的社会管理应该重点着力于社会组织建设、社区治理、流动人口管理和劳资矛盾处理等问题,具体来讲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开发区社会管理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组织建设;二是经济开发区社会管理的依托力量来源于社区治理;三是经济开发区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在于流动人口管理;四是经济开发区社会管理的唯一选择是“政企协作+三社联动”的协同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简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阐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从劳动供给、社会需求、投资资金供给、技术供给等方面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其间必然伴随着人口的转移。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及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的增加,致使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流动人口犯罪是经济原因、社会环境原因及文化冲突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特点。基于此,完善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机制和加强流动人口犯罪的惩治机制是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也必然要加重政府和家庭的负担。提高人口素质,增加教育和健康投入,有利于减轻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产生的压力,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分析镇江城市化过程的同时 ,对镇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城市特色、生态环境、市民素质、城市管理、城镇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各种社会问题增多,与经济文化理念的偏差有关。按照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原则,推进经济与社会伦理转型,形成以包容性增长为特征的经济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影响下,福建省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农业转移人口个人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决策可以视为一种投资行为,其考虑迁移城市至市民化与否的经济动因是进行成本收益因素分析,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及收入收益、教育收益、医疗收益、文化收益。作为公共政府应该制定措施,降低市民化总成本,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要以强制性制度创新,构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原则,还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主要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包括社会管理格局、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思想道德建设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引导其有序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回顾20多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制约其顺畅转移和合理流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本文从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制约进行分析,阐述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