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衰退产业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因而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必然会导致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进口的激增并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因而衰退产业比较容易满足保障措施的实施条件.政府决定是否衰退产业进行保护时只是考虑从不同的利益集团那里得到的政治捐献并最大化其政治支持.保障措施的实施与否就是政府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政府纷纷放松行业管制,产业融合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而媒介融合又是产业融合的突出表现形式之一.媒介融合增加了媒介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回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媒介融合可以使得各种媒体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第二,由于人们对新闻真实性、权威性的要求,使网民更信任传统媒体所创办的网站;第三,媒介融合可以分散风险;最后,媒介融合节约了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更好地认识媒介融合的现象,把握媒介融合的规律,从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媒介发展的现实两个维度考察我国媒介融合现象,可以看到,媒介生态环境及媒介形态环境革命性、指向性变化是促进媒介融合的内在动因,媒介产业的发展是媒介趋向融合的外部力量。现实语境中,探析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有利于了解新闻传播方式、媒介内容生产方式的变化过程,推进媒介进一步融合,促进传媒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给当前媒体从业人员提供重要的启示,为我国新闻业界和学界变革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产业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创新能力不足,衰退产业的转型与重生需要依靠加强产业创新来实现。在产业融合背景下,衰退产业通过与信息产业、绿色产业、生命科学产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创新,摆脱衰退。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企业自主退出机制,放松政府管制,增强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减少产业的政策壁垒;同时加强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研究及边缘交叉学科建设,注重培养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融合创新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5.
从衰退产业识别模型入手,阐释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和衰退产业识别指标。对辽宁省衰退产业的识别展开论述。分析辽宁省衰退产业,提出类型一的产业应采取区位转移和产业创新政策,类型二的产业应采取产业融合与创新策略,类型三的产业应创新企业内部机制,类型四的产业应采取区位转移策略。提出促进辽宁衰退产业退出的对策为明确衰退产业退出的重点和方向,合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衰退产业退出与新兴产业的培育相结合及建立衰退产业退出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的成长与传统产业的衰退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是由产业的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变化规律所决定的,衰退产业是产业演进过程中的产物,产业的兴衰交替已是普遍的经济现象.从战略、组织生态、退出以及对某个国家的衰退产业的研究等方面分析国外衰退产业的研究现状.从衰退产业的识别、战略、调整、援助、转型、退出以及针对某一产业的衰退进行探讨等方面综述国内研究现状.最后,提出有关衰退产业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受众身份问题既关系到媒介自身定位,也关系到政府如何制定媒介产业管理规则.在媒介企业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中,受众的身份集中体现为"公民"与"消费者"两种身份.媒介能否恰当处理两种受众观在组织中的利益竞争关系,实现组织的认知协调,直接影响媒介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效能,同时也深刻影响媒介转型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衰退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衰退产业识别模型对城市衰退产业进行筛选和分类;通过分析国内外衰退产业转型的实例,将衰退产业转型划分为企业能力再造、产业区位转移、产业延伸和产业创新四种模式,并对影响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媒介产业哲学是媒介哲学与产业哲学的综合反思,在维持基本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媒介哲学与产业哲学为媒介产业哲学提供了内涵与外延的想象空间。媒介产业是信息的集约运动形式,是信息与人的中介环节。媒介产业的自身活动完成产业与人的同化,实现其实体性目标;媒介产业内外部因子运动导致产业结构变迁,实现其现实性目标;媒介产业通过人、社群、国家进入环境,实现其普遍性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产业空洞化主要是由于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新产业的发展不能弥补旧产业的衰退所引起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渐渐衰退首先造成了经济结构的“离制造业”化,由离制造业引发的产业结构空洞化现象也愈加明显。文章分析了我国产业空洞化的成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空洞化问题正在有所好转,但仍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