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可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不仅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实践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三位一体”的世界观。因此,在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时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也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将三者的关系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这是不妥的;将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仅仅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这种观点不免具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杨耕 《中国社会科学》2023,(4):99-121+206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于芬格尔特等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于米丁等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弗罗洛夫的《哲学导论》力图建构一种苏联式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卢卡奇力图以“总体性”为根本原则重建唯物主义辩证法,哈贝马斯力图以“社会交往”为中轴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派”力图建构科学性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原民主德国的柯辛则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凝聚着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独特理解,并明确提出“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这一命题;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具有“中国内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刘丹岩、高清海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开启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肖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建构原则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否定了教条主义的主观真理论和背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阶值取向,把真理观的斗争提高到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斗争的高度来认识;他把真理观与价值观紧密地结合、内在地统一起来,强调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特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真理的内涵;他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实践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起来,是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薛蓉 《学术研究》2007,13(4):54-59
弗罗姆的社会心理学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整合的成果。本文的分析表明,他的整合实质上是用历史唯物主义修正精神分析学,他的社会性格学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他积极地批判与干预现实,践行了马克思“重要的是改变现实”的实践哲学。弗罗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运用马克思思想的典范,也对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以至于我们身边,一直贯穿着一种“符合真理论”的哲学主张。在现在看来,这种哲学思想有其认识论上的缺陷。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论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实践真理论”是对“符合真理论”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课书,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时,都特别强调指出:“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26页)把主观真理或真理的主观性摈弃在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之外。笔者认为只讲客观真理,不讲主观真理是不能完整全面准确地表述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  相似文献   

7.
张镇寰 《北方论丛》2006,1(2):106-10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实践”和“检验”的理解存在着模糊认识,由此导致真理观上的理论难题,其根本原因是“经验检验”和“实际果效”在确认真理方面的不确定性,只有确认真理的进步评价法才能为“实践是确认真理的唯一标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所主张的真理符合论之间的统一进行理论说明和辩护。  相似文献   

8.
萨特批评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对理论的根据与界限进行前提性反思,因此陷入了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之中。他自己则通过将实存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可理解性基础。但是,他用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实存主义并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窠臼,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承诺能否实现,尚是一个未许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黎杨全 《云梦学刊》2010,31(3):90-93
最近,以反对实践美学而知名的章辉等学者,在《学习与探索》上刊发了一组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正统”阐释者的姿态.对新实践美学提出了置疑与诘难。认为新实践美学“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主张”。那么,新实践美学对实践范畴的诠释、开掘,究竟是“篡改”、“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  相似文献   

10.
《终极关怀论———人的哲学之悟》是陶富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的人学建设与人的发展”的结题成果,也是他继《形上智慧论》、《实践主导论》之后又一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人的实践角度来理解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关于人自身一般本性的科学”的实践人学观。全书浓缩了作者长期潜心哲学研究的思想智慧,展示了当代学者对我国人学建设的深邃洞察力,是一部体现时代精神、学术含量…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莱布尼茨开始,一些逻辑学家严格区分了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认为二者是绝对对立、不可逾越的。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为视角,分析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并非泾渭分明。它们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它们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此二者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二者呈现出一种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和国家永葆生机和活力、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现新世纪的新任务,更需要坚持这一思想路线。要反对教条主义,进一步端正学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对实际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和概括;要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实现新飞跃;要健全党内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为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三层涵义:从形式上说,它是一个涵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双重辩证结构体系;从内容上说,它表现的是一种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从现实的政治生活上说则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创新各有其侧重点,着力点,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本质上又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深刻把握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事求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毛泽东、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都曾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江泽民坚持与时俱进,赋予实事求是思想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做出了更加深刻和精辟的概括,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开拓了实事求是方法论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30年中,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采取了两种范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其中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主。这类研究尽管取得很大成绩,也存在一定问题。随着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确立,应该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作为准则,对该学科进行重新定位和进行新的分支学科划分,进一步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不是对立的,而且作为思想文化的儒学,一直以来就与马克思主义处于不断融合会通中。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重新阐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审视。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经由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真正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把握,应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的现代转型,超越以往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以"思想自我"的意识理解两者的会通,把握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在人性自觉的意义上贯通两者,实现同质同构、异质互补、双向建构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理论法宝。面对马克思主义所受到的各种挑战,通过对意识形态加以科学的界定,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功能与价值的实现机制。应明确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人民万众一心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9.
“儒学复兴”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复兴"思潮呈不可阻挡之势.要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复兴"与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复兴",前者决无可能,后者则有可能和需要.作为学术流派的新儒学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儒学复兴"要处理好儒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代新儒学要吸取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因素,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突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础上,进入了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反思,是从整体上把握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创新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成果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梳理,由此反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正在理论和实践中酝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