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对于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关注和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体市民指明了建设“幸福武汉”的方向和路径.然而,目前武汉市“人民幸福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居民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偏低、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城市的文明建设还有待加强等,制约着武汉市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进程.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市民“幸福指数”的不利因素,实现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普遍感到生活更富足、社会更公平、城市更安宁、心情更愉悦、活得更有尊严,推进武汉市“人民幸福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建"中国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阈下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明确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建设法治国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幸福观,培养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幸福梦。  相似文献   

3.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讴歌毛泽东功绩的歌曲《东方红》中的歌词。自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中国人民就把他的名字与中国共产党紧密连结在一起。尽管毛泽东所担任的职务很多,但对他的称呼最流行的主要有3种,即"毛党代表"、"毛委员"、"毛主席"。  相似文献   

4.
幸福与尊严的心理和谐之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为人民服务"在当代的最为直接、具体的表达和体现,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应实现的目标。由于心理和谐是幸福与尊严的基础和源泉,因此要使人幸福、有尊严,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提升人的心理和谐,包括自我心理和谐、人与事的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个体与群体和社会等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应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意义上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衡阳城市文化建设中,衡阳定位为"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要实现这个目标,要在"三个打造和三个提升"上狠下功夫,即打造"宜居城市",不断提升衡阳城市物质文化水平,让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打造"生态城市",不断提升衡阳城市精神文化品位,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打造"和谐城市",不断提升衡阳城市制度文化内涵,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是每个衡阳人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6.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被国家正式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文化生态建设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剖析"两型社会"建设与文化生态之间的逻辑关系,透视"两型社会"建设对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文化生态的新要求,从武汉市当前"两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困境着手,重点结合武汉实际,提出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会展业作为一个热门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被誉为"服务业中的朝阳产业"。"会展经济"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文中通过对国际会展业个案经验的归纳分析,对武汉市会展业进行SWOT分析,提出武汉市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这个主义建设中国,那个主义建设中国,最终目的都是要卓有成效地落实在世界和平、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之上。所以,针对各种本本主义的泛滥,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出过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本质上是从形式向内容、理论向实践、本本主义向实事求是的本源回归。世界和平和国家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幸福,所以,人民幸福才是一切主义的最高  相似文献   

9.
说幸福     
"让人民享受更多幸福"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话语。幸福成了一个高频率被热议的词语。幸福是什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以为,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体验,一种人生责任。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释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对幸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一份轻松的心情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幸福的核心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它不在远方,也不在梦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平平安安是幸福,家庭和睦是幸福,被人信任是幸福,拥有希望是幸福……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人衣食无忧,住房良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为什么很多人感觉不幸福,或者说很多人不幸福,这值得我们思考研究,也是对学术界、政府包括给产业界提出的问题。能不能提出一个建设幸福中国的概念,原来《东方红》里就有"他为人民谋幸福",幸福这个事也不是一个新的东西,但为什么要重提建设幸福中国?第一,这比说建设第二大经济强国,更贴近老百姓的思维;第二,提如何建设中国的幸福观,这样能把它跟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得更密切;第三,这样能够在政府官员的考核里淡化GDP导向的考核,加一条人民幸福考核导向,可以作为一个官员的价值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和实现顺序、路径与动力的谋划。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阶段的历史探索。从思论渊源和历史探索来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基本遵循在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动摇。  相似文献   

12.
《新少年》2014,(6):20-20
辽宁省第三届全民读书节围绕"弘扬辽宁精神·推动全民阅读"的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本届全民读书节倡议书吧——辽宁省第三届全民读书节倡议书(选摘)开展全民读书节活动,是希望人民群众在读书中领悟"天辽地宁人豪迈,山高海阔民和谐"的豪迈大气、和谐奋进的辽宁精神,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质,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杰出的政治领袖,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幸福问题予以较多关注。毛泽东的幸福观经历了从"为他人谋幸福"到"为人民谋幸福"的转变,主张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邓小平的幸福观以人民群众为本位,以人民生活是否富裕为界定标准。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幸福观对当前"幸福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终极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幸福中国”建设正式揭开帷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从“国富论”到“幸福论”的思想转变,标志着“让人民更幸福”的思想将成为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幸福中国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的实现依赖于全民主观幸福感的培育以及客观社会物质条件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实现人民幸福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道德建设可以提升全社会的道德素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使人们获得幸福。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构建人民幸福的思想基础、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人民幸福、为什么要为人民谋幸福、如何为人民谋幸福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幸福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凝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追求,提供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的前进方向,奠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在实践中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农村学习型家庭都是为了民族兴旺、国家兴旺、人们幸福安康。农村成人教育学习型家庭教育同属于终身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条件。"农村两种教育"的"两张皮"现象影响了二者的发展与结合。正确处理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农村两种教育"的关系,使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农村两种教育"都迈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反映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提出人民幸福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美好生活需要为动力、以艰苦奋斗为途径、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以共同富裕为全体人民幸福的表征,解答了为谁谋幸福、如何谋幸福的问题,形成了系统科学的人民幸福观,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合法性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为人类社会走向共同幸福指明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幸福评定的基本依据、幸福关怀的对象范围和幸福实现的时间预期三重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新时代实现人民幸福在逻辑上是贯通的,可以为当下实现人民幸福提供遵循.在幸福评定的基本依据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大众幸福的评定依据在于辩证立场下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的统一,在新时代我们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途径推进人民幸福;在幸福关怀的对象范围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立足于公平正义基础上个体维度和他人维度的统一,在新时代我们提出"更加公平"以及全面小康的目标,促成幸福对社会成员的最普遍惠及;在幸福实现的时间预期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应统一于当下维度和未来维度之中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我们倡导"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幸福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它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它和共产主义一样,都不是某种具体的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原则安排和形式要求,那就是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追求实现人民的幸福。具体而言,它要求社会是公正的,这是人民幸福的基础;持续的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幸福社会不竭的动力;建设幸福社会还需要法治作保证,良好的法治是幸福社会的必要条件;另外,幸福社会还必须建立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和谐社会是幸福社会的底色。建设幸福社会,实现人民的幸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觉追求,在新的时期,我们应该致力于社会主义幸福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