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文学面临着一次新的研究范式的转型,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进入"间性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既有贡献又有局限,曾经推动比较文学向跨文化研究开放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指出了东方主义的文化陷阱,却没有提供超越东方主义的文化前景。公正客观地认识西方现代性文化,倡导一种全球意识的、跨文化的文化间性伦理,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是汉语学术界目前面对西方现代性主流思潮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合理反应。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对涉及跨国公司管理的各因素进行研究。本文讨论的是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包括跨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及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管理模式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传统跨文化研究方法因其二元论的简单极性而受到质疑。文化涉及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跨文化研究就是研究不同文化符号意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跨文化研究需要一个立体的互动视域。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从自我出发,关注他者,试图揭示语言符号及其使用者的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跨文化研究探讨不同文化间人们的观念、行为、文化的异同及其因果关系的目的一致。将符号互动论用于跨文化研究,虽未尽完善,但可以为之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在改变了对儒学之偏颇认识的同时,亦奠定了现代新儒学作为中国三大现代思潮之一的历史地位;推进了对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在对文化建设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精神之主体性的问题有了更清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合理方针的思考。抱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大陆学者与港台新儒家代表了两种不同形态的“生命的学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以及现代新儒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比较研究,是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面向未来必须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比较是20世纪以来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各异质文化体系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对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既包含有人类审美意识的共同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不同文化的美学思想的特征。在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的比照中,分析各种美学观念生成转化的背景和动力,使许多难解之题渐趋明晰。有助于在总结各方美学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的美学理论,使美学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学科。错位研究成为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并置的比较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着眼于非同类、无同源关系的对象的比较,对没有任何联系的不同区域或国家对于同一主题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学现象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揭示造成这种美学差异的文化社会背景之原因。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美学研究的人文立场问题,必然关系到两种或以上文化的主体、主体意识理念及主体性,必然涉及所谓主体间性与此人文立场的关系问题。作为人文学科之“边界作业”的跨文化美学研究,与其人文立场相关的是所谓“视界融合”。“跨”的结果,有可能生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或达到价值理念的“融合”。这种“新”与“融合”,依然从一定的“我”的人文立场出发,它不是“价值中立”。跨文化美学研究,有可能使得各自族群的草根性得到进一步的历史、人文的陶冶、锻炼与成长。所谓“和而不同”而不是文化趋同化,正是跨文化美学研究有待于实现的一种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7.
汲取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跨文化戏剧研究,依然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讨论问题,在现念和方法上还未走向自觉.公共现演域这一概念蕴含的关系主义视角,可以使该研究同时关注中国戏剧中的西方和本土想象,以及西方戏剧的中国想象,并探讨其中的冲突和借重关系及其逻辑关联,从而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凸显一种"间性智慧"的研究指向.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当代世界掀起新的影响。对它的追述与诠释 ,关系到它与现实消费社会的互动。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进行比照 ,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与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有着密切关系的思潮 ,是一种全球化话语的描述。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中 ,它正从一种内敛独立的思想系统逐渐泛化为一种向外辐射的文化思潮 ,同时在幻变中体现出深刻而明显的构成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认同问题与历史意识紧密结合,对文明的宏观研究可以从对历史意识的研究做起.在关于跨文化历史思维项目的讨论中,学者大多都能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积极的对话,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坚持西方中心主义态度的学者已不多见.有关历史意识的讨论提供了一种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在确立了元概念之后,还进行了量化比较,提供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典型.当前世界文化的某些趋同现象的问题的核心是采取什么立场和以谁为中心.在文化传播中强调西方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就是西方中心论;强调吸取者主动学习西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把他者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加以融合、改造,从而创造出一种既具西方色彩,又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新文化,就不是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文化语境下的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文化语境中,鲁迅大致遭到以下几种文化思潮的消解颠覆其一是后现代文化思潮,其二是后殖民文化思潮,其三是全球华人区域中兴起的以"新儒学"为标志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但鲁迅终究是无法被解构的,其原因一是鲁迅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区域、跨文化的"世界性文学经典";二是鲁迅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作家,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为一种独异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主体",永远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万花筒式的社会文化形态,凸显了不少国家和地区混杂的"种族与族性",催生了跨文化诗学。"跨文化诗学"作为伞状概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跨语境的理论视野,而且它还可以把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甚至互不相干的一些理论图式统辖麾下,包括奇卡娜诗学的"新美斯蒂莎"图式、传播学的"周边传播"图式、居间哲思的"林菩狱"图式和少数族文学图式,以及镶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图式等。跨文化诗学聚焦于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杂性,关注边界、荒界与跨界问题,开启了特殊的学术空间,丰富了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和帝国研究的思想视野,尤其对族群混杂、身份跨界的文学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比较史学、文化比较再到跨文化研究,都表现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现象的复杂性的认知日益深入。比较史学使历史学家更为清晰地认知一国的历史现象,并有利于那些有社会科学研究倾向的学者获得概括性认知;文化比较研究具有同样的长处,还能使历史学家更为中立地看待文化现象;跨文化研究不把一个国家或文化视为孤立和不相联系的,注意到其相互的影响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历史语境"与"影响研究"的方法论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宏宝 《江汉论坛》2004,(7):118-121
作为"比较研究"的"影响研究"诞生于"轴心时代"结束之后的"跨文化历史语境",这个语境对"影响研究"具有方法论的话语规定性.因此,摆脱"轴心话语",将"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置于"跨文化历史语境"之中,不仅是提升国内"比较研究"方法论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领会19世纪以后中国文化深陷其中的世界经验的主要路径.当我们把"影响研究"置于"跨文化历史语境"的时候,就会发现,"影响"是一种经典的阐释学现象.阐释学、知识考古学乃是"影响研究"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既是中西文化“双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深刻印记: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又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不一致性以及强烈的文化优位意识这样三个特征,并与反传统的西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跨学科文学研究的当前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乐黛云 《社会科学》2004,(8):99-106
比较文学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首先产生于人和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需要。两种文化进入了同一个“文化场” ,便都与原来不同而产生了新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时是明显的对比 ,有时是潜在的参照。比较文学研究的正是不同文化之间文学的相互认识、理解和欣赏 ,同时以不同文学为例证 ,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 ,以达到进一步共识 ,并相互吸收 ,取长补短 ,双向阐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也是如此。特别是目前西方学术界以互动认知为核心 ,理论家与汉学家相结合 ,形成了一脉以东方为参照 ,重新认识西方的思潮 ,这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并将其推向世界的良好机遇。以此为立足点的中国比较文学必将得到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荟敏 《兰州学刊》2007,(3):175-177
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提出本身就是当代语境中的一种跨文化现象.只有在跨文化的当代性视野之中,才能理清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前提、研究路向与学术理想.全球化及其文化自觉构成了跨文化的当代语境,也构成了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美学对自身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自觉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互动认知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向.在此路向中,美学的跨文化研究把探寻一种多元普遍的审美共识确立为自己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美学研究简单说来就是求得自觉和丰富自身,即在与作为“他者”的文化中的美学进行对话和了解的过程中完成并深化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而尝试进行超越性的自身建构。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学科本质在本体上就是“跨文化视域”,即不完全等同于“文化间性”,并不满足于发现文化“间”的关系,它还有追求文化间质素相会通并据此实现文化超越和传承性转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姚春雨 《兰州学刊》2008,(Z1):148-15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高度发展,空间距离大大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但是空间距离的缩小并不意味着人们之间文化距离或心理距离可以瞬间缩短,反而会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失误、矛盾和冲突等使人们的心理距离加大。因此,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也就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内容以及它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三个方面,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跨文化交际产生和发展,希望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史--挑战与束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 10年中 ,全球化、国际化和跨文化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历史学界关注的焦点。这一转向也需要一种能够平衡全球意识和地方敏感的新的方法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学一直以来都与民族国家保持着特别密切的关系 ,历史学家也多为单一文化主义者。而全球化历史叙述的本质不仅是跨文化的 ,也同样是跨学科的。现在看来 ,既能保留详细分析传统 ,又能搜索全球研究领域的方法就是团队合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失落的情形下为弥补人们的信仰缺失而作出的文化尝试,它着眼于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化蓝图,试图以审美教育为基础构建起一种全新的现代信仰模式,所倡导的是理性与信仰并重的现代性文化规划。中国现代美育思潮的深层意蕴是希图将现代审美精神的确立与民族振兴的渴望融汇在一起,进而缔造出一片能够真正抚慰现代中国人灵魂的信仰之海。这对中国梦的最大启示在于:中国梦建设须将信仰作为自身的一个重要功能要素加以强化,并通过审美精神的融入将其转化为人们自觉的精神诉求,以自身信仰承载价值的实现来应对当代的信仰危机,真正成为能够召唤时代的伟大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