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桑塔格对艺术审美品格的偏爱使她具有了一种唯美主义气质,这种气质在其理论文集《反对阐释》中得到了具体的阐发。为反对传统的"内容说",解构"内容/形式"的二分法,桑塔格提出"反对阐释"的美学主张。"反对阐释"理论使批评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即不再关注作品"说什么",而是"怎么说"。于是,艺术与非艺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也被瓦解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桑塔格成了一位前卫艺术的精神代言人。  相似文献   

2.
《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达》采用宏阔贯通的研究视野,重在探讨"媚"范畴的生命机缘与人性建构的关系,将历史审视和当代批判融为一体,整合了感性描述、知性分析与理性辩证的研究方法,深入阐释了"媚"的美学意义、人学内涵和文化归属,其研究视域新颖。该书通过对"媚"范畴的系统研究彰显审美的多样化对人的存在的价值意义,以把握生命本真与艺术审美的血脉之联,实乃在诠释"美学即人学"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3.
着眼于文艺学及其生态的批评,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当然是很不一样的:传统的文艺批评对象——作家、作品、思潮等,感性而单一;着眼于文艺学学科巡视或生态建设的批评——对象为整个文艺学学科的诸方面、诸问题,即文艺批评的批评,文艺批评的条件、环境、队伍素质与培养等等,则繁复得多。  相似文献   

4.
艺术伦理学批评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描述、分析、阐释艺术作品的话语,它介于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之间,参与构成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伦理学批评融合伦理学、艺术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并对其中所呈现的道德现象进行价值评判和道德评价,属于历史辩证唯物的艺术批评方法,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论基础和形式规定性。这种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认为,艺术不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而存在的物质形态,教化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艺术教化服务的功能。其内在的形式规定性要求遵循描述、分析和阐释的程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赞助人等艺术现象中所呈现的道德问题进行阐释和价值判断,伦理、伦理环境、伦理冲突等是艺术伦理学批评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中国的历史建构,形成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美学-历史"批评、"文化诗学"批评为代表的三种话语系统。这三种批评话语系统的建构,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更替,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国化在意义追寻中的价值生成及其流变过程。这一历程对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河上公章句》即《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它反对世俗的审美享乐,认为只有符合道德戒律的清静无为、以求长生的审美观念才是真实的、有用的审美思想。在其追求真美的思想体系里,"柔、和、静"是其核心审美范畴,"柔弱、中和、清静(安静)"是其基本审美范畴;在审美倾向上,它阐释了"抛弃世俗审美,寻求无美之美"的审美本体观,它提出"反对情欲的满足,寻求涵养性命"的情性观,它怀有"反对文饰,提倡质朴"的文质观;它以"长生"为审美理想境界,以"真人、圣人"为审美理想人物;其哲学基础即为道家之"道、一、精气神"。  相似文献   

7.
前一时期,文艺批评的非政治倾向相当严重:有人说,从三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文艺批评就“用政治宣传来代替文艺批评,忽视文学艺术自身的规律”;他们还说什么,“解放后我们的文艺批评已经离开了自己,背判了自己,变成了非自身”。据此,他们提出一个所谓“文艺批评要回复到自身力的口号。正是在这种批评理论的影响下,一些文艺批评文章,只讲审美批评,不讲社会批评(包括政治批评),只讲艺术形式,不讲  相似文献   

8.
实践论视界下的"中国审美学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文艺批评与理论研究者的视角出发,以文本与现实参照的方式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现实意义与行动指向,可发现"中国精神"是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关键词。而文艺理论批评所阐释与呈现的"中国精神",是将概念化的"中国精神"推至民族审美的文艺研究范畴,是"中国精神"意义的深化。"中国精神"落实于文艺批评,是强调批评精神的当下性;落实于文艺理论,是强调理论架构的深刻性。只有当下的问题意识与深刻的理论背景相结合,文艺研究工作才能实现"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缘情而绮靡"从理论上宣告审美情感脱离道德功用而独立,反映了人们对艺术情感本体的自觉认识与把握。"志"的内涵向情感靠拢。言志与缘情对立深化为创作主体才情与文德之争。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感性生命的享受与玩味,悲情、闲情、艳情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的德本思想 ,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一开始就形成了以解决人生实践为宗旨和目标的价值批评 ,形成了文学批评的人伦理性、价值理性和社会本体论特征。先秦的德治观 ,直接转化为文学批评上道德形而上的内在含义 ,使中国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原型本体性质 ,也反映了文学接受处于实用阶段时人们的价值期待。德本精神派生出来的“比德说” ,使中国文学批评把文学提升到一种审美、道德一体的层面来观照和评价 ,因此形成了文学批评以德为本而物象比附的审美定势 ,而不会以类似西方文学批评的理性形态出现。这种德本批评 ,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批评 ,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 ,并内化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对袁枚《随园诗话》有专论文章,态度激烈,语言犀利,研究专家多斥章学诚为卫道。本文对章批《随园诗话》进行了简略的考察,认为章学诚以《随园诗话》为中心的对袁枚的批评可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不是所谓简单的"卫道"也不是空言无依,网人入罪,而是袁枚在《随园诗话》及其著作和个人行为的具体揭示,也是章学诚文学观念的具体展现和"文不空言"的有为之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是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对文学的创作、欣赏、批评的论述,是古代士人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其文化心态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文论内容丰富,密切关注人的伦理道德世界,在文以载道、以理节情和知人论世三个向度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影响和规约着中国当下文论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德批评是中国诗学的一种基本模式,接续古代文学的德本意识,是拯救浮躁凌厉、欲望泛滥的当下文学病症的重要武器。古代文学道德学重新发现文学的道德价值,它是拯救文学话语困境的积极应对,重建了文学价值体系。直面当下的消费主义文化,弘扬时代文化主旋律,有效处理读者的接受期待和积极引导的关系,建构古代文学道德学指明了文学健康发展的绿色通道,也彰显文学批评的人文关怀力度,它有利于重估道德批评的现实价值,从而给当下的传统文化建设与中国文论重构等相关的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6.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有西学背景,却放弃了西方文论的学理言说,从直观出发,整体把握,致力于开掘批评者与作者之间的灵魂共振;用隐喻与象征的形式表达生命体验,以艺术通达真理,呈现出鲜明的诗性特质。其文论的诗性品质正是中国诗学传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诺斯托罗莫》历来被评论家认为是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寄寓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康拉德的道德观入手,回到小说创作的历史语境,结合小说的叙事艺术,挖掘小说主人公诺斯特罗莫和高尔德在物质利益的引诱下不断堕落的伦理学意义,揭示人类道德堕落的严重后果,表现出康拉德深切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8.
从贯穿《原诗》的主导思想来看,叶燮延续了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批评,其“知人论世”说、对人格批评论的推崇和应用等均有鲜明体现。从文本内容来看,其“创新求变”思想尤其突出,叶燮据此以历史价值为准,不仅理论上积极呼吁倡导,而且创作实践上以身作则。从古今、中外的宏观视野来看,其“新变”观承传刘勰、袁宏道而来,对蔓延了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复古论调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现代色彩,对当代中国文论界也是一次警示和启迪。从文体言说来看,《原诗》破立结合、点面结合批评方法的运用,使该著具有尖锐、犀利的文风,于强烈的逻辑思辨性之外,亦有某种品鉴与感悟的诗性。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有以山水为文、因山水生文、皈依山水之特点,在论及情理丽辞、神思养气、体势、程器时,常以山水为喻。《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以山水的“比德”为基础,亦重视山水的独立审美价值,“神游”于山水之美,认识到山水的自然规律,同时辩证地看待山水之殇。《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意义非凡,对后世的文论、诗话以山水为喻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对山水文学的促进。  相似文献   

20.
谢有顺的当代文学批评在学界独树一帜,他从中国文学的闭抑精神中追溯至传统文化的专制、奴役思想与存在大限,从而超越了细枝末节的文学具象,以存在主义的敏锐直抵文学的精神内核,显示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学术胸怀。谢有顺文学批评中的救赎精神、苦难意识与独立个性,对于当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人文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