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略论南杂剧     
1 南杂剧崛起于北杂剧的衰败的 土壤上。元代初年,当北杂剧以一时之盛,独霸风雅,领一代文学之风骚时,其作为中国戏剧初级阶段的形式已露出了固有的缺陷和不足。这种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北杂剧的体制上。北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每折限一个官调,每个宫调押相同的韵,一本只限一个角色演唱。这种固定的体制促使作家进行创作时必须时时注意本文的起承转合、首尾相应,以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人物出场时必须自报家门,且有一套格式,即使在内容截然不同的剧本里也大同小异;由于北杂剧曾受说唱文学的直接哺育,说唱文学长篇直叙、有头有尾的特点亦被…  相似文献   

2.
论因特网给文学研究带来的课题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因特网带来了新型的文学创作方式在探讨新兴的网络文化及其对作家创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远影响时 ,有专家认为 ,“在电视时代 ,文学在影视传媒冲击下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但在后电视时代 ,随着个人化媒介———电脑的出现 ,文学也将趋向个人化 ,从而获得新的生机 ,恢复应有的尊严。”〔1〕在网络时代 ,网上创作将成为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作家在自己的电脑上写作时 ,读者可以通过因特网同步阅读作家写作的每一章节 ,彼此能够就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命运和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作家可以采纳 ,也可以不采纳 ,读者也可按自己的想法改写或续写…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妓女形象与作家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书红 《学术交流》2007,(8):154-155
元代杂剧中描写妓女的作品颇多.有很多作品反映妓女与士子的婚恋生活、妓女从良的艰辛以及赞颂她们的机智勇敢、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等等.元杂剧对妓女的同情和赞美,较之前代更为客观.这反映了作家特殊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9,(4):123-132
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并刊刻于元刊杂剧与《元曲选》之间,在我国戏剧形态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也为认识宾白不全的元刊杂剧提供了参照。朱剧揭示出"楔子"本指套曲之外的一两支曲牌,可与元人的论述相印证。朱剧不分折,但剧中却常有"××一折了"的提示,与元刊杂剧相同。朱剧中往往在两个套曲之间插有歌舞、弹唱场面的提示,这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曲杂剧的演出形态。廖立、廖奔的《朱有燉杂剧集校注》,治学态度严谨,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元末明初杂剧的剧本形态,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5.
陈玉洪 《社科纵横》2006,21(2):147-149
E.A.罗宾逊的人物肖像画诗歌运用客观叙事方法,侧重观察和记录事件本身,悬置事件背后的本质原因、动机和作者价值判断,消解作家意图和感情,取得了非个人化的效果。这种创作方法客观上为阅读设置了障碍,取得了陌生化效果,延长了读者的审美过程,并且为文本意义的多元阐释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从康德美学和心理学美学角度出发,认为罗宾逊的人物肖像画诗歌之所以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根本在于作家在主观心理和对象之间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6.
在古典戏曲研究史上,清初杂剧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相对于整体上颇受冷落的清代杂剧研究而言,与明代中后期杂剧一脉相承的清初杂剧应该算较受关注的一个点,无论在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清中后期杂剧研究所无法相比的,这或许可算是它的“不幸中之幸”,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文学风格深受其个人主义人生观的影响.由于对个人主义的狭隘化认知,人们在理解和评论张爱玲的时候习惯于将其冷血化.其实张爱玲的创作在很多方面都表现了她作为个人主义者的温情.如何理解张爱玲式的个人主义温情,对我们把握个人主义之于作家的意义,以及如何评判非主流、个人化写作,都将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王玉珍 《学术交流》2004,(3):139-142
"后新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文学观念的更新不等于对过去科学认识的全盘否定。在"多元化"的文学观念中,各元之间也并非无差别的对等关系,在"多元"合奏中必有主旋律。文学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作品是经由作家的中介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所谓"个人化"只不过是一相情愿而已。  相似文献   

9.
宋代杂文与杂剧有着某种亲缘关系。宋杂剧与宋杂文,是一枝花开两朵的并蒂莲。宋杂剧中时时间有讽嘲的议论,宋代讽谕杂文的繁荣,得益于宋杂剧的帮助。宋杂剧与宋杂文,可以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然面,杂文比之于杂剧,毕竟要直接尖锐得多,它的指说领域及举一反三的功能,亦比杂剧弘阔得多。由于宋代在一段时间里,文艺创作的环境比较宽松,因而杂文家们可以比较放开手脚,谈古说今,挥斥方道,将讽嘲的笔锋直接指向当时的权贵。本文还评述了宋代杂文家刘敞、石介、许棐、荣肇、宋祁、郑刚中、姚鎔、苏轼、陈师道的杂文代表作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元明易代,杂剧这种艺术形式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日趋衰微,而南戏兴起。在杂剧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明初藩王剧作家朱有燉以其丰富的杂剧作品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类型明显,与他的经历紧密相关。作为藩王,他有闲情逸致,有经济实力来写赏花庆寿剧。同样作为藩王,残酷的宫廷斗争又使他不得不借杂剧作品韬晦表忠。本文将以朱有燉的《神后山秋狝得驺虞》一剧为例分析明初政治环境如何造就了这位藩王的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11.
何梅琴 《唐都学刊》2005,21(3):129-133
对于历代别集研究,清代堪称集大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现了不少大部头著作,二是对更多别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整理,三是研究更为深入。但有关清代学术的研究著作却很少提及清代别集研究的成就,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清代别集研究不像其他学术派别那样体系清晰,二是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导致别集研究的流失,三是后代学术领域对清人别集研究的忽视。  相似文献   

12.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11,27(6):75-80
作为遗民子弟,清初学者王源早年受父亲和师友的影响,推崇忠孝,尊王而斥程朱;在结识李塨、颜元后,治学开始摆脱程朱、陆王相争的束缚,从制度层面探讨治国经世的方略。然而终其一生,困顿潦倒,所学无用武之地。其学术思想反映了清初经世致用学试图摆脱程朱、陆王相争的趋势,而未见其用的学术命运则凸显了颜李学术在清初学术重建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刘宁 《唐都学刊》2013,29(1):34-39
据清代陈元龙撰修的《御定历代赋汇》收唐代文人4篇有关渭水的赋作,分别是自居易的《泛渭赋》、卫次公的《渭水贯都赋》、刘殉的《渭水象天河赋》、独孤授的《泾渭合流赋》。这四篇赋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唐代文人对这条河流的情感与非同寻常的认识。《泛渭赋》体现了青年时代的自居易极高的政治热情与有为追求;《渭水贯都赋》体现了人们祈盼盛世永驻的美好愿望;《渭水象天河赋》表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泾渭合流赋》则更多强调的是个人与他人的“和”、个人与群体的“和”、个人与社会的“和”,反对“独清”。  相似文献   

14.
北宋末年,粱氏家族迁入平遥梁官村。金末,四世粱瑛降蒙,被封为五路万户,子孙承继,成为平遥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后由武转文,明清时期成为科举世家。梁家从元到清,曾进行过修建家佛堂、建家庙、修族谱、修祖坟等宗族建构活动,乾隆年间更是达到了宗族组织化建设的最高峰。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角度,对梁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探讨宗族发展与时代背景、地域特性等问题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英德 《求是学刊》2004,31(1):90-96
明清时期文人曲家的传奇戏曲创作,一直在长篇体裁的开放叙事与戏剧艺术的内敛叙事之间彷徨抉择,传奇戏曲叙事结构因此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状貌。明中期的文人曲家对开放叙事情有独钟,但往往置内敛叙事于不顾。万历年间的文人曲家毫无节制地驰骋自身的知识和才情,力图让传奇戏曲容纳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细腻的主体审美感受,但仍然普遍漠视内敛叙事。明清之际的许多文人曲家一改前辙,以内敛叙事为主、开放叙事为辅,创构了严谨的情节结构和精巧的排场结构。而清前期的一些正统文人曲家则热衷于象征叙事结构,成为清中后期传奇戏曲"以文为曲"的先导。文人曲家对内敛叙事的抛弃,从一个方面加速了传奇戏曲文体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清诗总集,有不少原书已经失传,而仅有若干序跋之类文字保存在其他文献中。将这些序跋收集起来,并加以考证,能够提供有关清诗总集的线索,进而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清初屈大均辑《悼俪集》、徐凤池辑《寻墓诗》、钱云辑《桃花园题咏》等三种题咏类诗歌总集佚著的有关序跋,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示例。  相似文献   

17.
曹辛华 《阅江学刊》2009,(4):117-122
民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清词选本,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然而,迄今尚未有人对此予以全面的考察。通过汇辑考索知,断代专选类有37种,历代杂选类54种,地域类40种,闺秀类15种。对民国时期清词选本的考索,可以为清词研究、民国词研究奠定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刊刻最早的元杂剧选本,也是最早的戏曲刊本.它保留了元杂剧体制、内容、版本最原始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元杂剧分折的不规范,题目正名使用的不规范,诸宫调形式的影响等.若以戏曲的标准衡量,某些作品在许多方面还没能达到今日戏曲史所云之规范.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清别集提要在评价清初文人及其作品的同时,也体现出了馆臣对清初文学图景的建构。四库馆臣在建构清初文学图景时,不仅极力彰显清初文学与明代文学的异质性,更在反驳明代文学的基础上力图勾勒出一幅以学问为根柢、风格醇雅的盛世文学图景,并以王士禛“神韵说”为清代诗学特色形成的标志。四库馆臣以此建构起来的清初文学具有明显的缺陷,如遗民、贰臣群体中重要人物的缺席,明清文学继承性关系的主观割裂等,这是典型的以政教统摄文学的官方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20.
清儒三家《诗》辑佚成就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艳庭 《唐都学刊》2006,22(2):85-88
清代三家《诗》辑佚工作分为三期: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陈氏父子《三家诗遗说考》分别代表了清初及中叶的研究成果,清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为历来搜集、研究三家《诗》的集大成之作。研究这三家的辑轶工作应尽可能联系当时的学术背景,考论诸家著述的成因、得失和承传关系,为清代三家《诗》集佚史理清脉络,并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