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学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中 ,“内在的尺度”是一个有较多争议的概念 ,而且论者们还从对它的不同解释出发证明自己对诸如美的本质等问题所持的观点。本文从马克思原文的含义、思想资料的渊源上讨论了“内在的尺度”问题 ,并进而指出 ,尽管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许多阐述中引申出他关于美的规律、美的本质的见解 ,但是他的阐述并不是就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立论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到人与动物的生来的不同特点时写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的理解,目前美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真是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尽管很难说哪两个人的意见是完全相同的,但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可以归纳为下列的两种主要看法:  相似文献   

3.
“美的规律”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原文写道: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刚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提出了“物种尺度”和“内在尺度”这两个概念,并推论出“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审美:尺度、属性、规律、价值、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世纪之交关于马克思《巴黎手稿》美学思想的讨论,集中表现在内在尺度、审美属性、美的规律、审美价值和审美关系五大问题上的分歧。只有坚持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克服旧的直观机械的唯物主义,运用感性对象性的实践理论和对象化的方法,从关系中去探讨美,才能对上述五大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美产生于劳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史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离不开美的规律,而从事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更离不开美的规律。什么是美的规律呢?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是:“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①就是说:人既可以按照蜜蜂的要求(尺度)进行建窠,也可以根据蜘蛛的要求(尺度)结网。②不论是营窠还是结网,人都能运用自己的观念指导生产,按照自然物内部固有的规律,把自然物改造为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对象,并赋予对象一种新的形式,使对象获得新的属性。换一句话说,按照人的审美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美的规律”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刘译本第50—51页) 这段重要的论述里提出了“美的规律”,对美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起了美学界的普遍重视。但马克思在这里对“美的规律”语焉不详,没有具体阐释,因为他是在论述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时提到这一点,并非专门作美学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关于“美的规律”的读书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美的规律”。马克思写道:“动物只是按照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围绕着这段话中的“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的具体含义,人们进行美学思想上的交锋,据以提出自己对“美的规律”的理解。主要有下列两种对峙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马岳 《理论界》2005,42(12):28-29
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生产"两个尺度"的理论."两个尺度",即"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对"两个尺度"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前后,我国学界发生了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为美的规律究竟是客体的规律还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规律.本文认为,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在语义上进一步辨析了马克思说法的含义,但对美的规律的讨论还应该考虑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以及实践概念本身对美学研究的适用范围.这场论争本身暴露了我国美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生产,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这段著名论述,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去专门分析其中所说的两个“尺度”的关系及其作用,在许多场合,甚至对人的内在尺度所具有的主体性意义也颇有异议。杜书瀛同志的《两个“尺度”与文学创作》一文,通过对两个“尺度”内涵的规定及其在文学创作活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马克思“美的规律”问题的研究是明显存在分歧的.通过对马克思和康德实践观的比较,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发现对“美的规律”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创立了辩证唯物论,使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和艺术论都发生巨大变化.经过比较发现,马克思谈论美与人本质力量有关,“美的规律”主要是“形式美”的规律,我们从审美角度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刘凯 《兰州学刊》2010,(5):178-180
美的规律的研究历来是马克思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尝试以马克思实践观念为切入点。从存在论的视角重新解读美的规律,探察马克思美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存在论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思考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为当代中国美学建设提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指出:“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第5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页数)由此可见,掌握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和审美教育,对我国人民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马克思"两个尺度"的视域下,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发展客体尺度的科学认识,是发展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对发展主体尺度的深切关怀,是发展必须坚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4,(1)
马克思在1857年应约为《新美国百科全书》撰写"美学"条目,由于当时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史学资料缺乏,马克思提出了"形式美三问"之后,一直争论未果。这里,对该问题,尝试作如下回答:第一个问题形式美的哲学根据,笔者认为黄金律是可以见证的辩证法:依据黄金律数据画出的偏心涡状线和S线,反映了辩证法的全部规律,是美的两个典型图示,都属于一个立体的螺旋体(美的原型)。这一模型构成了形式美学体系的中心环节。关于第二个问题美的形式分析:自然美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抽象形式美;著名的建筑、雕刻、文字、书法、音乐、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全部形式要素,构成了美所呈现的黄金律辩证法。第三个问题关于形式美的心理分析,实际上审美过程中视觉对有效信息的"特征抽取"和大脑进行加工整合时都有主观参与,审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过程中提出了人的活动的两个尺度: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尺度"思想蕴含着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以及深刻的和谐理念.马克思"两个尺度"思想在我国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重视人民的主体素质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把审美问题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层面上去理解,为美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野,并在对审美活动和艺术的历史起源问题上给我们以启示。他以实践观为立论基础,将审美对象和主体的审美能力都看成是劳动实践的历史产物,并强调人的感性的能动性,区别了动物生产与人生产的关系。而精神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特殊生产方式。人的社会性的特定素质如感官等,则是审美享受的前提基础。任何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固有尺度的统一,就是“美的规律”。他强调人的感觉的解放,扬弃异化,追求全人类生活的高度自由,把整个社会看成审美活动的对象。他的实践美学观在西方和当代中国美学界都得到了推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引论确乎可以说,我们常见的文学史,大抵是作家作品的编年史著作.人们对史的线索性了解当然有赖于编撰者的辛劳勾勒,但似乎更在乎人们对史本身所包含的来龙去脉的朦然领悟.那么,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是甚么?我认为,是作家主体与其作品所包蕴的美赋予中国文学以内在的规律;文学发展的线索乃是由它所含的美勾划而成.我们称这种美为艺术精神.而美究竟是甚么?我以为,美是由乎人类实践的自由的感性汇聚,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因之,美随着人类历史而不断发展.美是感性的,是“人的内在尺度”(马克思语).“这当然不是个别主体单纯的随意性”,而是说美作为人类社会性历史性的本能通过“感性个体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后殖民主义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学术论坛》2006,46(4):40-43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在方法论上坚持两个统一:在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上,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在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上,坚持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它影响了后殖民主义的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分歧。1988年,胡寄窗和李柱锡两位同志,把这个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引人注目。我认为,胡寄窗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说史的角度,考察了人们对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认识的变迁,分析了各家的得失,开拓了视野。李柱锡同志着力探讨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所列各项的确切内容,有独到见解。但是,两位同志的论述还有一些不足。第一,人们对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的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