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赵志 《社科纵横》2009,(1):103-105
王独清的诗歌里弥漫着一种忧郁而颓废的情调,这和他本人的流浪经历有关,也归因于他所受到的西方象征派诸诗人的影响。他同时代的诗人穆木天曾评论说他是最能表现“五四”浪漫思潮末期的“颓废的空气”的代表诗人。文学作品中的颓废风格在五四一代作家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比如郁达夫和徐志摩。王独清终身一生也没有摆脱他在诗歌中营造的颓废的幻象。  相似文献   

2.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英 《浙江学刊》2003,(6):104-109
郁达夫是个旷世奇才 ,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颓废情绪的评论 ,总是有所顾忌。“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 ,是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在作品中 ,主要表现为“零余人”系列形象的塑造和“情欲”主题的选择。这种郁达夫式的“颓废” ,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与传达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个曾经很颓废,别人怎么劝告怎么开导也不管用的朋友,老是觉得生活处处跟他作对。几天前我俩在路上不期而遇。他简直换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既诧异不已又着实替他高兴。朋友给我讲了他和一只小鸽子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以个体特征、家庭禀赋、征地政策和社区环境为维度,对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因素—外部环境"模型进行拓展,并以此构建被征地青年颓废的Le YD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测量量表。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375名被征地青年个体行为状态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等四个变量对被征地青年颓废具有显著负影响,家庭经济地位等三个变量作用相反;非双亲家庭、纯货币补偿方式和非城镇中心安置区的被征地青年更容易颓废。要避免陷入颓废困境,需要被征地青年及其家庭、地方政府和所在社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司空图从欣赏角度论述诗的美感作用,对于确立和发展具有民族特征的欣赏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美学思想内涵主要为:提出"韵味"说,以此阐释诗歌意境的构成,认为意象与物象的本质差别是"离形得似",主张"思与境谐",强调诗人艺术构思过程中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和谐统一,不可生硬雕琢客观物象,形象地归纳概括了诗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风格论体系.所有这些,源于他对诗歌艺术表现特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6.
肖伟胜 《唐都学刊》2005,21(3):21-25
苗族诗人何小竹游移于汉、苗两种语言罅隙之间的写作姿态,其诗歌"下笔如有鬼"的独异品格一方面是他充分发挥苗文化巫术文化传统的结果,另一方面又给予他进行"语言还原"诗歌实践强大的支援力量与依据,从而使得他在"非非主义"中赢得了独树一帜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龚自珍对于传统诗歌形式的革新,在传统承继上偏重于诗人主体的经世姿态与个性张扬,实现了诗歌语言上的刚性镕铸与纳入,诗歌体格上的柔性改造与运用,诗歌技巧上的广泛继承与更新,这些都为他尊情说烛照下的"能创"原则和"叛逆"精神留下了独特的诗史印痕.  相似文献   

8.
30年代出现、后被人们广泛沿用的称谓“现代派”①,其实是一个内涵欠确切、外延也模糊的概念。它的含义既不同于20世纪欧美流行的象征派、意象派、未来派等现代主义艺术潮流,也非指中国20年代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等开拓的象征主义诗歌;而是指30年代以施蛰存...  相似文献   

9.
钱素芳 《社科纵横》2007,22(12):89-90
赵翼品评诗人,尤其重视诗人个体的独至之处,对诗人风范及其诗歌也有较为准确的评述,这既是他的独特认知,也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进步青年诗人.他的诗歌比喻极为丰富,无论是写景、抒情、描摹声音、刻划物态,都广泛运用比喻,真是珠玉璀灿,琳琅满目. 李贺诗歌中的比喻大都涉想奇僻,立意新颖,再加上诗人用来表现这种想象的语言十分优美,这就形成了李贺用比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浮想联翩,奇丽新巧,富于浪漫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11.
高明阳 《社科纵横》2007,22(7):161-162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最活跃的元素和基本的单位,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赏析和翻译诗歌的关键因素。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诗歌的"不可译性"。英汉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形象、生动、准确地把握意象转换。本文试从英汉诗歌意象转换的关键环节即原作意象解读入手,对诗歌互译中的意象解读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在其代表作《国家篇》的第十卷中,对诗及诗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不过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正的国王或真理隔着两层",并不能揭示出真理,因而认为应将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然而,柏拉图在随后所表现出的试图对诗歌加以利用的态度,又显露出了其诗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自相矛盾之处。在笔者看来,这种内在性的矛盾,恰恰是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体现,这不仅与《国家篇》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的一种显现。  相似文献   

13.
1862年,法国著名汉学家、唐诗翻译和研究家埃尔韦·德·圣·德尼侯爵在他的权威性译著《唐诗》的导言中写道:“孔夫子故土的诗人们象凯撒帝国的诗人一样,也有自己伟大的时代。……这就是唐朝,就是王维、李白和杜甫生活的时代。这几位诗人享有的盛名远远超过古罗马大诗人贺拉斯和维吉尔。他们的诗是汉语这一活语言的瑰宝,就是在这个古老国家里的山村乡野都名声赫赫。”“唐朝完善的诗歌语言至今仍被中国人看作无法超越的典范。……王  相似文献   

14.
庄涌是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颗闪耀之星,曾以"抗战诗人"名震全国.他是"七月诗派"著名诗人之一,诗歌曾结集两册问世.诗人庄涌才华横溢,他本人及其诗作具有独特个性,其诗歌的价值值得被重新认识及发掘.  相似文献   

15.
高翔 《求是学刊》2013,40(5):116-122
基于东北沦陷前期诗歌生产的颓势,《新青年》诗歌编辑于1938年刊出"新诗特辑",初显了其为振兴东北诗坛做出的努力,可称为"新诗歌"专辑的前征象。《新青年》附刊"新诗歌"专辑的出版,是东北沦陷区期刊诗歌编辑挽救新诗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东北现代诗歌历史的一个独特现象,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研究价值。"新诗歌"专辑显示了以知名诗人金音领衔的阵容可观的诗人群体,诗作呈现出以个体生命的体验表达对社会、人生、理想的认知和贴近现实的书写与抒情等特征,显示出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双重影响,诗人对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创作格调的双重选择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陕西诗人袁源是新世纪以来,将智性和解构贯彻到底的一位诗作者.袁源的诗歌创作是“重智”的.他善于将经典解构,同时又予以重构.解构和对经典的“重写”是他的诗歌创新的一个生发点,甚至是他的灵魂.在“重写”的过程中,他不乏幽默、调侃、“恶作剧”,乃至去抒情、去悬念化的“无意义”,从而为其诗歌带来一种冷峻的先锋性.也因此,他的诗歌没有失重.当然,学习更精确地平衡,乃至优雅,才是袁源走向年龄和诗艺双重成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英美出版了不少论述美国现代诗歌的著作.二十世纪以来,美国的诗歌创作出现过许多流派,但始终脱离不了"语言的探求"和"自我的表现"之类的轨道.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日趋没落,从美国资产阶级诗坛所能听到的只是一些颓废的呻吟和疯狂的呼喊.例如,美国战后出现的"垮掉的一代"作家金斯堡的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叫《嚎叫》."垮掉的一代"虽然反对美国的现实生活,但却主张逃避现实,躲进吸毒造成的"超现实"幻境中去.他们的诗人公开宣扬"酒、女人、吗啡针"是艺术灵感的源泉,鼓吹的是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美国诗坛半个多世纪以来开展的所谓"自由诗运动",并没有能改变文艺同现实生活的脱节.我们根据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美国诗歌》(格雷),美国"新方向"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自由诗:现代诗歌革命》(瓦尔特·萨顿)和伊利诺艾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的呼声:当代美国诗歌论集》(拉尔夫·J·密尔斯)等关于美国现代诗歌变迁的论著内容,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8.
侯长生 《唐都学刊》2009,25(5):69-72
陈衍的诗学思想集中体现于<石遗室诗话>若干重要概念,"变风变雅"反映了陈衍对诗歌教化功能的肯定,"荒寒之路"说明了其对诗歌功利化的否定,二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陈衍诗学理想的矛盾,也反映出古典诗歌在晚清社会的时代巨变面前对改变现实的无能为力,使诗人们"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无从实现,从而对诗歌的政治想象陷入了幻灭.  相似文献   

19.
钟嵘的<诗品·序>表现了他鲜明的文学观,体现了文学发生论与审美批评观的熔铸.关于诗歌的起源,钟嵘主张"物源说";关于五言诗的发展,他注意到了社会生活与文学的源流盛衰关系;关于诗歌理论与批评,他注重"诗歌关"的标准,即谈玄说理、讲究声病、平庸乏味、无病呻吟的诗歌便是劣品,才高气奇、情真味浓、事景情一体、文与质俱优的诗歌堪称佳作,这样的佳作才具有"美"的特质、"雅"的韵味,才有存在和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彭瑾 《唐都学刊》2001,17(1):84-88
游仙诗在唐以前就大量出现.它起源于楚辞,兴盛于魏晋,是唐前诗歌中一个重要类型.它的出现,既受神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现实及诗人个人际遇有关.唐前游仙诗影响深远,它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与手法,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浪漫主义的精神,也对同时代的诗歌如山水诗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