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转印装置是转移印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转移印花质量的核心。文章介绍了转移印花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常用的轧辊式和毯带式转印装置的结构和运动过程,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给出一种毯带与轧辊相结合的新型冷转移印花转印装置结构,具有高转移率,转移印花机工艺稳定且使用寿命长。最后提出转移印花装置改进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在铜析纸上用活性染料生产转移印花纸的工艺,并对棉,粘胶和真丝织物转移印花工艺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染料的转移率和固色率都达到90%以上,染色牢度很好。  相似文献   

3.
使用冷转移活性染料压印装置可以显著改善冷转移印花的得色率,同时提高冷转移印花的产品质量和固色率,该压印装置采用上模电加热,下模活动双工位,加压冷堆方法使冷转印纸上的图案和文字冷转印。这种印染加工方法是一种新的工艺,环保,低碳,节能。经本冷转印机压印染色后的衣片色彩清晰。  相似文献   

4.
蜡防印花的起源及其发展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蜡防印花起源观点的异议出发 ,探讨了蜡防印花技术的演变和创新 ,从而指导现代仿蜡染印花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印花生产过程中,浆料用量估计不准确问题长期困扰着印沈企业。这里介绍了一种浆料用量的计算方法。花布印洒中各颜料的用浆量同该颜色图案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可得到各色图案的面积,同时考虑布质粗细、印花速度、浆料浓度等因素,最终可准确估计出各色浆料的用量。  相似文献   

6.
用三聚氰胺、多聚甲醛和聚乙二醇合成树脂TP,对涤棉针织物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转移印花。转移印花织物有较高的染料转移率、较好的耐洗牢度和良好手感。本文探讨了其预处理工艺、转移印花工艺及机理。  相似文献   

7.
从史料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捷克科学技术对华转移的内容与特征。以上海闸北水电公司、沈阳中捷友谊厂及对拔佳公司的皮革技术引进为观照对象,结合赴捷中国留学生如何作为捷克科学技术的对华转移的主体进行综合研究,认为20世纪捷克科学技术的对华转移主要建立在捷克的强势领域之上,并且不带政治附加条件等。并进一步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捷克科学技术对华转移将会走向双向与多元。  相似文献   

8.
抽象图案在图案的发展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对现代服饰图案影响很深。历代装饰艺术的抽象艺术和传统印花产品中的抽象艺术的纹样特征具有变化性,现代设计语言以及数码辅助设计技术使得抽象艺术在数码印花图案中具备新的抽象纹样特征,现代抽象艺术设计色彩丰富,过渡自然,图案更趋多元化。现代抽象艺术设计方法在数码印花图案设计中具有普遍美学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针对数码印花生产过程中织物上出现的白丝、斑点以及褶皱等表面缺陷问题,课题组设计了基于加速鲁棒特征算法的印花织物表面缺陷检测系统。主要通过加速稳健特征算法(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SURF)来进行图像配准;采用双向唯一性匹配法减少误配点,实现图像精准配准,并通过差分算法来提取缺陷信息。实验采用多幅图像对改进SURF算法的性能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新系统对印花织物表面缺陷的检测精度达到98%,达到了实际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定位系统是丝网印花使网框中的花型准确的印在承印物上相应位置的定位装置。文章在分析目前丝网印花中定位误差的来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个以承印物为定位基准,CCD图像摄影技术为辅助,气压马达对网框微调的定位系统。该系统在自动丝网印花机中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苍南夹缬、永嘉冻绿染、桐乡蓝印花和宁波彩印等为例,阐述了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浙江传统手工印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产效率低、产品缺乏时尚感等问题;基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以及政府的积极推动给传统手工印染带来的机遇,从文化传承、增值品牌价值、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优化浙江传统手工印染生存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三维打印技术在中国专利申请情况作了详细的统计,从专利申请量、申请人、申请主题、打印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闻出版事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晚清印刷业对于小说事业的兴盛发生了重要影响。进入19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机械印刷术的输入,我国的印刷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活版铅印和石印为主要方式的近代化印刷体系已经开始建立。较之古代的手工抄写和木刻线装,规模化的机器复制方式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了近代化的印刷事业作基础,发行量一天天扩大的近代化报刊和平装书的大量产生才会成为可能,以报刊和平装书为主要载体的晚清小说事业才可能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4.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是明清进士的重要样本采集库,对于学界进士群体的社会史研究已经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众多学者根据该书所载明清进士的籍贯进行分省、分地区统计, 以期发现古代人才的地理分布规律。但是,至今尚未有人撰文探讨过该书的进士籍贯刊误以及此类刊误对相关量化统计研究有何影响的问题。这些刊误,主要表现为省际进士籍贯刊载互误和省内籍贯刊误两大类。本文并指出其他3类刊误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武英殿聚珍版书的出版,是清代官方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工程,当时曾引起朝野震动。无论其所印书的资料价值,还是活字印刷本身的意义,影响都是深远的。本文论述了清代武英殿聚珍版印书的来历、刊刻情况、版刻特点及相关问题,并从版本鉴定角度提出了考证武英殿木活字印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3D打印技术作为这次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星火燎原般地在全球大范围开展,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知识产权风险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也日渐显露出来。本文将探讨3D打印对现行法律制度的挑战与应对,以期对我国正在发展的与3D打印技术相关的权利人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雕版印刷的发明直接来源于拓石 ,由拓石到雕版 ,最重要的是复制观念的转变。即由去拓已有之石到为拓而刻石 ,这与雕版的本质是一样的。根据最早记载拓石的唐代资料 ,可以认为 :一、晋代就有拓石 ;二、拓石普及于隋唐之际 ,对书法的爱好和传播佛教教义以求福报的心理构成较大的社会需求 ,刻拓观念随之出现并成熟 ,故雕版印刷也当出现于隋唐之际  相似文献   

18.
古籍印数关系到传统雕版印刷的技术特性、书籍产量、市场大小、生产周期、生产经营模式、流通状况等方面。关于雕版书籍印数的中文史料记载颇不一致,显示了雕版印数问题的复杂性。而明清时期的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传统雕版印刷书籍印数也有一些比较详细、系统的记述,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证数据。雕版印数问题的复杂性源于中国传统雕版印刷的技术特性。雕版印数可分为单次印数与最大印数。雕版书单次印数取决于技术因素和实际需求,普遍在数十、数百部之间。影响雕版印刷最大印数的因素有材质、环境、刊印技术、质量要求等等,印数极限可至万部以上。通过雕版印数可观察传统雕版印刷的生产周期和生产方式。雕版印刷的生产周期比较长,绝大多数情况下出版者没有可能、也无必要在短时间内使书版达到印数极限,中国古籍的单次实际印数一般都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新型热电-印染联合循环系统,该系统将热电厂的烟气与印染厂的印染污水有机整合,用煤燃烧的酸性烟气作为印染污水治理的中和原料,实现电厂与印染厂的综合互补利用,使热能得到合利利用,治污成本降低,经济性提高,为电厂和印染厂循环经济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