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十分重要的金融创新,其主要研究集中在应用性研究上,对于其金融创新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和分散,文章对此从成本诱导的资产证券化理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资产证券化理论、风险隔离的资产证券化理论、优化公司资本结构的资产证券化理论、信用体制创新的资产证券化理论和资产价值形态转换的资产证券化理论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企业资产证券化目前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并列的第三种主流融资方式,并迅速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入剖析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的区别,不仅有利于丰富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推进我国实施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3.
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资产证券化风险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当今世界资本市场发展最快的金融产品之一.发展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我国分散过度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稳定;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我国资产证券化已从境外过渡到境内发展阶段,但仍存在规模小、基础资产种类和发行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应就资产证券化专门立法,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规体系,规范我国信用评级制度;注重风险控制,吸取国外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和教训并认真分析对待,对资产证券化活动进行系统性、全过程监管,使之成为一项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融资工具.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结构化融资工具,对于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完善商业银行融资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市场份额小、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基于Probit模型、Logistic模型及Tobit模型构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行为选择模型和规模决策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机制及其差异化。结果表明:贷款增长率、不良贷款率及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的商业银行,以及资本充足率越低的商业银行,其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越高,且发行规模越大;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生动力相对不足;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内生动力较为强劲,可有效缓解其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问题。基于研究结果,从银行业务、市场环境、监管三个层面提出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需要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持,高校贷款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拓宽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还可以化解目前银行高校贷款的风险.从投资者的教育投资新观念,完善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我国高校贷款资产证券化的时机已经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高度负债经营的状况已不容忽视,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由于其独特的运作机制,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促进其经营现状的改善。但是作为一种“舶来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独恃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的支撑,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面支撑以及存在着诸多的法律障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行必将会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世界资本市场新兴的一种资本融资方式。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信息披露十分重要。本文以传统信息披露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银行信息披露义务与保密义务的冲突和协调,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的代表对宏观资本市场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国内外资产证券化相关文献,主要围绕产生动因、国内外实践、效用三个方面.对我国而言,资产证券化有助于缓解银行资产流动性,扩大信贷供给从而增强营运能力以及增加融资方式,并且进一步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在国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后续研究,建议从企业资产证券、创新类业务模式以及理论研究展开.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产品较单一,市场规模较小,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而直接融资比重太低,银行过多的承担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资产证券化自身的优点刚好符合解决上述问题的要求.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为资产证券化奠定了一定基础.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重点解决信用评级、信用问题及足够的投资者及资金等问题,加强风险管理,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和转移金融机构风险 ,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低成本融资 ,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提高资本利用水平。这为正在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苦寻出路的国内学者提供了一条思路 ,各种将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案纷纷浮出水面。但是 ,实际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并不能满足证券化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艺术品证券化本质上是物权法上的按份共有.艺术品证券化可以分为公募证券类、私募理财类两种.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艺术品,艺术品证券化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我国现有的案例并不成功,艺术品证券化面临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应当建立起规范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起专业的SPV参与制度,成立权威的艺术品鉴定机构和估价机构,规范艺术品私募理财类产品,制订专门的艺术品证券化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2.
后次贷危机时代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次贷危机时代,世界资产证券化市场陷入低谷。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运行与发展在国内外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面临新的考验,同时也蕴含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进而探讨了未来如何有效设计和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韩国《资产流动化法》解决了1997年金融危机中发生的金融机构的巨额不良债权,2011年韩国又公布了《资产流动化法》的修改草案,试图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尚缺乏法律支持,特别是利用SPC方式的资产证券化必需借助法律平台,应制定相应的税法特惠制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成本,规定与民法不同的有关债权让与对抗要件、抵押权的取得等规定,以此来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金融工具之一。就目前我国来讲,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税务制度等方面尚难以对资产证券化形成支持,这将成为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障碍。在借鉴发达国家运用证券化融资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税务问题,并结合资产证券化本身的特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将更大程度地开放 ,在我国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 ,资产证券化必然会成为金融改革深化的一个方向。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贷款项目、现实基础、信息交换等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但发展资产证券化要求一定制度基础和市场环境的全面支持 ,对信用支撑、法律建设、税收和会计制度、中介服务机构、有效灵活的监管、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以及技术水平等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在这方面尚未广泛进行实践 ,因此亟需建设完善的制度环境 ,消除资产证券化的障碍。该文着重对实施项目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研究并借鉴了国外资产证券化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总结了国内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实行房地产证券化的构想。主要旨在解决三方面的问题:我国实行房地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实行房地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房地产证券化的难点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发展贷款证券化业务的若干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金融立法的最新动态,讨论了贷款证券化的实际运作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的历史发展、开展贷款证券化业务的法律意义与经济功能所在、贷款证券化业务所涉及的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和主要法律问题、以及发展我国贷款证券化业务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证监会主导下,券商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载体进行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应用于资产证券化有其合理性和易操作性,但是由于其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难以完全实现基础资产的真实销售,券商破产会直接影响专项计划的持续运作,导致破产隔离不彻底。为了长期发展企业资产证券化,需要在交易中引入信托概念,赋予受益凭证明确的法律性质,突破目前法律和体制的羁绊通过建立基础资产选择标准、限制券商角色范围等措施,规范企业资产证券化各个交易环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制定一套能够切实有效解决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方案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迫切需求,借鉴和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继青  张静 《南都学坛》2001,21(2):79-81
对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金融创新。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出现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而且进展步伐一直比较缓慢。为了刺激消费、启动内需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等 ,资产证券化已成为我国现实的必需。资产证券化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从成立银行之间贷款买卖市场开始有序展开 ,通过试点后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