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贰于×"句有两种相成相反之语义:一为对某有二心或叛离某(A类句),一为(有二心而)叛向、归依于某(B类句).这种观点可以正确解释古代典籍中"贰于×"句,也符合历代多数训诂家及现代学者的看法.而杨亦鸣先生<再谈〈左传〉贰于×>等文则多有可商.  相似文献   

2.
一敦煌出土的文书中有许多珍贵的于阗史料。这些有关于阗的史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于阗语写的各种文书。在整理和研究于阗语文书方面,贝利(H.W.Bailey)做了奠基的工作。德莱斯顿(M.J.Dresden)编有《于阗塞语写本草目》(1),我们以这份目录的部分内容为基础,编纂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于阗语写卷目录初稿》,将刊于《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另一部分是敦煌汉、藏文写本中有关于阗  相似文献   

3.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今译:道的运动是反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本章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不妨说是老子思想的要领.老子常常以先知的口吻开口说话,他的话言简意赅,玄妙莫测.对于这两句话的解释,从来是各执一辞,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4.
爱默生的核心思想"超灵"与道家的最高理念"道"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既存在于宇宙发生论也存在于本体论.二者既崇高又具有变通性,成为道德生活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5.
以往,哲学把规范性奠基于必然性之上.必然性分为先天必然性和后天必然性,后天必然性又分为自然的或因果的必然性与社会文化的必然性.把规范性奠基于必然性难以说明规范的效力,因此有必要回到实践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中古社会一度活跃和有影响的士族家族之一,濮阳宇文氏家族兴起于西魏北周时期,鼎盛于隋及唐初期,唐中期逐渐沉寂于政治社会.依靠政治投机取得高官,是濮阳宇文氏家族的家族个性特点.濮阳宇文氏家族的衰落与时代因素以及家族成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慈波 《兰州学刊》2005,(5):306-310,314
在元祜文坛上,廖正一颇负盛名.他以试策受知于苏轼,从结交伊始就陷入政治漩涡.但是他和苏轼心契神往,相知于道义文章,他们的交游带有明显的苏门文人团体性质.作为苏门重要成员,他和苏轼诗文唱和,与苏门其他人员也多有交游.其诗、词、文创作都有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年代久远,事迹难征,故而其名湮灭不彰.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大致考订他的生平,对之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了解苏门的特点,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及文人交往、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自由的考察贯穿于海德格尔哲学运思的始终.在海德格尔那里,自由起初被揭示为此在向世界的超越,并显明自身为源始的根据.随着存在之思的转向,自由问题相应地由存在之真理来入思,并最终被显示为本有居有中澄明的自由之境.海德格尔的追问呈现出在本质上关联于存在的自由的本然事态,作为本有之居有运作的源始自由乃是与存在、真理相等深的"原事件",形而上学的自发性自由概念即奠基于此.  相似文献   

9.
龚培 《兰州学刊》2004,(5):230-232
以"替天行道"、"德主刑辅"为思想要素的宗法礼治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特点,"阴阳相生"、"道理有常"是"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奠基于西周,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衰落于明清.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现实的改造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动因,赋予了中国法律文化发展的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0.
张道强 《理论界》2009,(6):76-78
民国刑事特别法数量众多,司法实践中地位重要.特别法对法典有增补和修改的功能,与法典总则的关系在适用上可分为四种情况.特别法相互之间也有几种联系的类型.对民国特别法的研究于当代法制建设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梅村 《西域研究》2008,4(2):44-54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于阗久陷吐蕃,与中原一度失去联系.直到五代时期,于阗人才通过沙州(敦煌)与中原有了间接联系,后梁赵喦<调马图>所绘于阗马,可能是沙州使者带到中原的.公元10世纪晚期,中亚伊斯兰政权--黑韩王朝不断向于阗发动圣战,并在公元儿世纪初摧毁了佛国于阗.不过,黑韩王朝统治下的于阗人仍与中原保持联系.于阅与汴梁之间丝绸之路出i北宋丝绸和李公麟<五马图>揭示了这段史实.  相似文献   

12.
王春华 《家庭科技》2007,(11):37-37
药膳在我国源远流长,历来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于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且易于取材,方便自制,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深受百姓喜爱的剂型,有助于防病治病康复.  相似文献   

13.
李杰 《北方论丛》2005,(3):23-27
在中国文艺史上有魏晋和晚明两个情场.由于二者哲学基础的不同,"情"的具体内涵又有所差别.两个情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但二者皆本源于先秦老庄之学.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经济学奖使用与其他诺贝尔奖项同样的评选标准和程序.我们并不怀疑它的评选程序的科学和严密,但对其评选标准或价值取向却有一些疑惑.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独钟于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为什么独钟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在方法论上为什么独钟于数学?为什么独钟于美国的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15.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虽然是从国外传入的,但本土内在生成的必然性因素不可忽略.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初步繁荣于新世纪.国内生态文学研究主要有跟踪式的评介、研究性的译介、回溯性的挖掘和理论体系的建构等四种模式.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尽管存在若干不足,但拥有强劲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6.
论夏商时期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意识,它产生于夏商时期.夏商时期的忧患意识有种种表现,并且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原始性,它对其后历代的忧患意识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史家一直以来把是否“价值无涉”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和反实证主义社会学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仔细研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最先提出的实证主义观点可以发现,实证主义其实是“价值有涉”的.将价值判断引入并作为实证社会学与非实证社会学的区别点,实际上源自于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孔德社会学理论的改造.而这却使社会学研究从此走进了“价值误区”.事实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区别点应该定位于理论研究的假设不同.价值有无涉应该定位于社会学具体研究中实证层面社会学和规范层面社会学的区别对待.从而无论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还是反实证主义社会学,事实上都可以形成自身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8.
周漫白先生逝世的时候,我正在峡江深处盘桓,不在万州.据说为先生开的追悼会,场面还颇为盛大.我于这样的盛事未能与闻,送去一副挽联,以为纪念.漫白先生于艺术处,还是有值得纪念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物权法确立的物权请求权类型包括:原物返还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和消除危险请求权,不包括恢复原状请求权.物权请求权制度不仅强化了物权的保护,而且厘清了侵权责任和物权请求权的关系.该制度可以准用于准物权,可以类推适用于人格权,但不能类推适用于债权.各种物权请求权应作细化的分析.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不应适用于物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行使的费用原则上由物权人负担,相对人有过错时,则由相对人负担.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整体,国家有其自身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规范体系.国家的目的不是超于个人的,存在于国家中的规范也不是异于个人的外在束缚.国家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类相互承认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和平实践的基础,其存在目前依然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