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独家庭"指的是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救助,其核心目的,是帮助失独家庭老人安度晚年。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救助已渐成体系,但无论在失独家庭层面,还是在政府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政府必须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失独家庭基本信息档案,实现精准救助;在不断提高经济救助水平的同时,重点做好失独家庭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工作,切实做好失独家庭老人的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2.
对苏北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的调查发现,该村老人经济拮据,从政府和子女中得到的补助非常有限;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患慢性病的较多,不少老人存在“有病不治”的现象;老年人与子女互动少,子女的情感支持缺位。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不具备建立社会养老制度的情况下,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倡导孝道复兴,挖掘和发挥传统孝道文化的价值,强化子女对父母的养老责任,将有助于改善农村老人生存状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出现了"留守老人"这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方式对韶关市风湾镇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本文从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中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卫生医疗和精神慰藉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韶关市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缓解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中国步入老龄社会时,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现象日益凸显.从长远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最终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关键.从近期看,应探寻多种灵活、有效且又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对老年贫困人口的覆盖和倾斜,逐步建立非缴费性农村老年津贴;将农村家庭养老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上来:强化对农村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引导和扶持.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养老需要不断增加,既有的社会福利模式忽略了农村老年人及农村社会中蕴含的养老资源,对相应的养老福利制度模式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优势视角下,农村老年人可通过自我参与的方式适度满足其养老需要。农村养老需要分为物质、公共文化、空间、情感、照料等层次并具有显著的老龄分层偏好。农村老年人协会中的老年能人以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实现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修复,通过礼物馈赠、空间再造、主体感培育和情感补遗,实现乡村养老需要公共品的内生制造与持续供给。对农村养老需要满足的自组织模式进行制度优化的方向是:以内置金融激活养老自组织造血功能;以民政资金盘活养老闲置资产,增加乡村老年社会福利空间;强化地方政府引导,创新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积极培育并发展公共文化型老年人协会组织。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结 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就目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作者提出,未来我国 农村应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照料和 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庭负担养老成本仍是主流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但是额度有限(100元/月),效果不大.目前农村老人的养老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3种:多年以来的收入和积蓄、来自子女或亲属的经济支持、政府发放的津贴补助.收入一般、依托家庭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子女自身生存压力和经济状况会影响其赡养父母义务的履行程度.基于同情或支持子女的考虑,不少老人被迫自养.因此,一些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老人仍从事农业生产以保证生活来源和弥补养老金不足.部分身体素质不好的老人无法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获得收入,其养老生活质量更是缺乏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8.
吴燕 《兰州学刊》2014,(4):116-120
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际,农村老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渴望。而教育养老是更高层次的养老方式,对于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实施教育养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依托于农村社区建设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建立老年学校。教育养老的施受主体应是农村老人、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制度设计先行以及社会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是开展教育养老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会在家里养老。然而,少子化家庭,其养老功能在削弱,人力在减少,照料失能老人在人力、财力、精力上将是沉重的负担,甚至力不从心。解决担当失能老人照料的繁重任务与小型的核心家庭资源匮乏的突出矛盾迫在眉睫。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必须注重发挥家庭照料的基础作用、社区服务的依托作用、政策支持的保障作用。在着力巩固家庭照料地位的过程中,政策支持的方式有待完善改进。即资金投入应由"补机构"向"补人头"方面转变,医疗保障应由"管大病"向"管小病"方面转变,照护老人的职工所在单位应由"送奶假"向"照料假"方面转变,养老院建设应由"围墙式"向"虚拟式"方面转变,以求得投资效果见效快、最大化,将优先的资金、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0.
失能老人必然需要长期照料。照料服务的提供者可分为"传统家庭成员"和服务商两大类。一方面,得到照料的失能老人应对传统家庭成员加以补偿、对服务商支付对价;另一方面,失能老人的养老金、储蓄、住房不足以支付。依我国宪法第45条第1款、第48条第2款、第49条第1款,国家和社会应该对失能老人提供物质帮助。帮助应该采取社会保险而非社会救济这种组织方式。立法建议主要是:保险基金由缴费和源于政府税收的补贴构成;按统一标准向全体受益人提供保险待遇;失能由中立的机构加以评估;保险待遇包括家庭照料、社区照料、机构照料;保险待遇应该慷慨;设置管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