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中原书风"的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创新、包容、开放、厚重的气质。"中原书风"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它雄强、朴厚、博大、灵动。"中原书风"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从中原书法的文化属性、审美属性和外在形态来看,"中原书风"的源头就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2.
论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化的诸种地域形态中,中原文化占据着主导性的位置,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源泉.但是,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艰难的现代转型一样,中原文化作为一种起于家耕文明的文化形态,它的转型则不但决定着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形象的转变,而且也必然对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持续发挥着重要影响.据此,对于中原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整理历史遗产的学术价值,而且是为当代社会发展寻找精神动力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英语成为一种国际上通用的交流媒介,它不仅仅是英美等英语国家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也是其他国家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中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中,中原文化发展应与世界文化发展接轨,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在文化全球化视角下发展中原文化的对策包括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努力使中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吴圣刚 《中州学刊》2006,(1):155-157
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中原概念历史上的固定性形成了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必然产生一种区域性的精神生态,即文化生态。中原文化生态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含中原人民创造、积累的物质文化,更包含文字文化、口传文化、技术、工艺以及文化传统等非物质文化。中原文化生态具有根基深厚、整体统一、稳固茂盛、动态发展、人地相关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联宗现象在中原地区十分普遍.虽然同其他地区的联宗现象一样,它是通过拟制的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地缘系统,但它有着鲜明的中原特色.它在清代中期和宗族相伴而生,是在下层民众构建宗族历史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它首先是宗族历史信息共享的平台.联宗之间关系非常松散,更多的是一种族源认同,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组织.宗族之间逢年过节,往来拜望,带有浓郁的中原民俗特色.  相似文献   

6.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辉 《殷都学刊》2010,31(2):124-128
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至深。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从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看,中原文化都是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楚文化的流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盛不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文脉不断,主要在于儒家伦理所提倡的仁爱精神一直是其主导思想,它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关注个体道德人格生成的儒家美德伦理又是其伦理的主体.儒家伦理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种信仰系统和价值体系,所以它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曾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多个盛世的出现,至今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然而儒家伦理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只有对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沃土,成为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商宋之地社会群体由于殷商遗民身份而在精神层面长期受到周朝统治者的文化压制和侮辱,又由于居住在中原军事要冲之地,这又使得他们在生活层面备受战乱频仍之损害。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现实是《庄子》思想形成、包括畸人形象塑造的文化地理环境。《庄子》思想的形成与商宋之地的地域文化有着历史近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的因果关系,《庄子》的畸人形象也具有商宋之地社会群体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3):5-10
从逻辑界限的设定层面而言,毛泽东精神既是毛泽东及其理论实践所蕴含的最深层本质,也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现代形式,更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化特性。从基本内涵的界划层面而言,毛泽东精神是平等主义精神、独创精神、拼搏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合题。毛泽东精神并未随着毛泽东个体生命的消逝而消失或弱化,相反它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历史征程中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敏 《中州学刊》2005,(5):249-250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植根于中原文化深厚土壤的民间艺术,成为中原人民赖以生息繁衍、励韧不衰、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中原民间艺术不仅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还蕴藏着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文化具有"文化母语"的价值,对现代文化产业具有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常常反映着它们初次出现之前业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而《说文解字》它不仅是文字符号集成,更是文化习俗世界的展示。它从饮食词汇的词义说解,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中原地区上古生活状态和先民饮食文化观念,是上古社会客观的佐证。综合许慎的点描钩稽,又可对上古饮食文化作更深层次的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经济的发展,道路旅客运输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为满足广大人们群众的出行需要,我国正在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推进道路旅客运输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邯郸作为河北省和中原地区较大城市,道路设施和客运网络日益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逐步推进.文章就邯郸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周亮工仕清与其一贯追求的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是一致的,其中孙承泽对他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周亮工长期生活在中原,中原理学的濡染形成了他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观,其文学、书画理论及创作体现了中原文化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的融合,要充分运用新兴文化业态中各种数字技术和软硬件载体,将博大精深的内容进行宣示;要调动一切积极性,使大众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弘扬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要找到新兴文化产业的市场切入点,将产品文化化、文化产品化,发展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诗歌的兴起是20世纪末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传统的批评家和诗人往往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上对其置之不理。目前的网络诗歌无论在文化心理、知识逻辑、现状与批评等方面都具有大众文化特征,从客观公正的角度上肯定其大众文化色彩绝不是要对其进行贬低,而是希望在明确其文化层次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规范、扶植和正确的引导,并对网络诗歌、大众文化等一系列概念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举足轻重。如果只重视“城”和“市”的发展,忽略“镇”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只能是概念中的“经济圈”。从中原城市群中的“城市”与“城镇”的关系出发,论述大力推进小城镇发展对于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原城市群中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探求持续推进其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武安傩戏的发现,改写了"江北无傩"的断言。它的存在形态展示了中原傩的存留和发展情况,为研究中原傩的本质和演变提供了一个完整丰富的范本。本文即以"大傩"的视野,把武安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傩文化,研究武安傩在思想内容、傩仪和傩戏层面上的具体存留特征,探寻中原傩的发展轨迹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贾海燕 《殷都学刊》2008,29(4):28-32
颛项、帝喾为华夏族的第二、三古帝,他们与楚族先民均有莫大的渊源,然都与来自中原的楚族源说有更大的关联。先秦文献将楚族祖先祝融作为帝高辛的火正,又将它作为帝颛项的火正,这只能说明,三者都是生活在中原或者环中原同一时期的部落,楚先民都曾先后依附于前两者。颛项高阳发祥之地可能就为若水,都于帝丘,所葬之地鲋鰅山,即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的土山。这些都可以从楚国历史文化和楚族的生活习性得到旁证。  相似文献   

19.
陈朝云 《文史哲》2005,(6):48-53
中原夏文化对淮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影响到豫西、鲁东、皖北。代夏的商文化的冲击使东夷、淮夷文化的格局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夷文化部分地与商文化融合,鲁南、苏北地区成为商文化的波及地区,淮夷文化成为商文化的地方类型。周文化不但影响了淮河流域古代文化的面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淮河流域古代居民的结构和成分。从地理上看,夏商周中原文明的浸润由西而东递减,土著文化因素递增;从社会层次上看,对中原王朝礼制文明的接受程度则由社会上层而下层递减。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夏商周古代文明的多种因素,从而为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树民 《河北学刊》2003,23(1):145-151
所谓五帝时期,是从有帝王名号传于后世,到正式朝代建立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时间跨度很长,可知者则很少,只有个别的帝王名号,而没有连续不断的历史记录。笔者通过对传说的考订,将其与虚构的三皇说严格分开,辨明了旧传的五帝系统之误,并进而认为,五帝时期已是农业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历史阶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中上游区域发展成西方文化系统,中下游区域发展成东方文化系统。两大文化系统融合成中原文化系统,即中国传统文化之起源。中国民族之形成,以传统文化之凝聚力为中心,其作用超过了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