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宁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宁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迅速增长.本文首先分析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模型分析了宁夏居民储蓄行为,最后对宁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水平作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2.
一、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根本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1990年11月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为6931.56亿元,较1989年末增加了1784.63亿元,增长了34.7%,1991年11月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为8987.56亿元,较1990年末增加了1953.38亿元,增长了27.8%(数字来源于《中国金融》1991.1;1992.1),储蓄增长速度过快过猛不正常现象,其原因在于: (一)储户财富积累膨胀,储源结构不合理。近几年储蓄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水平,而且也远远超过了职工工资的增长水平。储蓄大幅度增长原因除了居民财富普遍增加外,最主要的还是少数人财富积累膨胀,居民储蓄存款的不均衡性日益  相似文献   

3.
关于储蓄分流、股市复苏的断想□马金莲1996年中央银行取消保值储蓄、两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以后,我国居民长期以来选择的储蓄存款与投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545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7%,二季度月平均增加717.8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银行资金来源主渠道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壮大起来。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1993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从210.6亿元上升到21536.1亿元,这十几年来,增长了101.2倍,年平均增长38.1%。近两年增长率更高。1994年增长41.5%,是1992年和1993年两年储蓄存款增长额的总和。1995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9662.2亿元,全年累计新增存款8126.1亿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37.3%,比1991年至1994年的平均增幅还高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1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一般认为,存款利率下调会弱化居民的储蓄行为。但从1996年两次利息下调结果来看,分流情况并不显著,居民储蓄仍呈稳定增长态势,特别在内地省份尤为如此。到1997年9月底居民储蓄存款已达44139亿元,比19...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呈平稳增长态势,高储蓄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居民储蓄的过度增长,会造成储蓄资源的相对过剩,如不能对"过剩"的储蓄存款加以引导分流,势必造成损失和浪费,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顺畅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笔者通过对储蓄高增长的原因、正负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活期储蓄由于储户存取时间不同,银行是能够保留着一定数额的存款的。拿行家的话讲,活期储蓄好比公共汽车,乘客到各站不同有上有下,但是车内不会空,总会留有乘客。因此,活期储蓄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活期储蓄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也是银行大力发展的业务之一,活期储蓄存款利率低,支付利息少,吸收活期储蓄资金成本低。但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稳定增长的同时,从各家银行的报表反映,活期储蓄存款占储蓄存款总额比重越来越明显呈下降趋势。为此,寻找活期储蓄余额下降原因,保持蓄储存款的合理结构,对稳定增加存款,发展储蓄,提高银行信贷资金自我平衡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日常工作中的现象,谈两点浅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IrvingFisher跨时消费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我国居民储蓄水平进行的逐步回归分析 ,探讨了影响城乡居民储蓄水平各种因素的显著水平及贡献度 ,得出了收入具有显著正效应、名义利率具有微弱负效应、实际利率具有微弱正效应等结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 :不宜采用利率政策促进储蓄向消费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居民储蓄的发展趋势及策略研究闻岳春近几年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直接金融迅速发展,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居民持有债券和股票数量大大上升,这对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我认为,储蓄存款之所以由原来的大幅度增...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总量上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结构上活期化趋势非常明显.证券投资对居民储蓄有一定的分流作用,而房地产投资不仅没有分流,反而增加了定期储蓄.为了解决居民储蓄居高不下、分流效应不明显的困境,我国应该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创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积极推进医疗、教育、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政策.  相似文献   

11.
储蓄作为商业银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不仅丰富了信贷资金来源,壮大了银行资金实力,而且有利于弥补我国资金供求的缺口,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别是抑制通货膨胀和回落物价指数起着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呈现高额增长趋势,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60%以上,储蓄率远高于同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储蓄的高增长将直接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MZ的超经济增长,可能构成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造成一定压力,被经济学家称之为“笼中老虎”。因此,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储蓄的大环境和下调利率的背景下,我认为进一步认…  相似文献   

12.
吴真 《中州学刊》2001,(3):86-89
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规定,储蓄存款的所有权属于存款人.本文认为储蓄合同是所有权转移的合同,存款人通过储蓄合同向储蓄机构交付存款所有权而获得债权.只有树立这种观念才能真正赋予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地位,保障商业银行融资功能的发挥,从而最终实现存款人储蓄增值的目的.本文认为储蓄合同与传统的民事合同既存在密切的联系,又有诸多实质性的差异,因此储蓄合同是可借助相关民事合同理论研究同时还需一定理论创建的新型的有名合同.  相似文献   

13.
(一) 存款是银行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储蓄存款却在银行存款总额中占了很大的比重,1991年在全国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存款中城乡储蓄存款分别占各项存款总额的45.6%和86.32%。近万亿元的城乡储蓄已成为当前我国信贷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搞好储蓄存款这对银行来说“始终是重要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截至1991年末止,全国流通中的货币仍有3177.8亿元,这反映当前我国的储蓄存款仍有很大的潜力,有待于我们去有效组织和科学挖掘,如何进一步强化储蓄所的内部管理,转换储蓄营运机制,调动广大储蓄员工的积极性,把几千亿元的社会游资,最大限度引渡进来,为我所用,这对我们来说应是当务之急。有识于此,笔者认为,这除了广大储蓄员工要真正树立存款第一的观念和全心全意为储户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对个人储蓄存款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也有几种存款方式是不用交纳利息税的。这几种既可合法规避利息税,又能享有一定收益的理财渠道,不知你利用了没有? 1.教育储蓄。教育储蓄是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指定银行开户,存入规定数额资金,用来作非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少数金融机构违反存贷款结息规定,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此,不少城乡居民纷纷向人民银行提出咨询。那么,人民币存款和贷款结息有何规定呢? 中国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结息做出了统一规定。城乡居民活期储蓄存款每年结息一次,每年的6月30日为结息日。定期储蓄存款按存款到期  相似文献   

16.
自 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七次下调储蓄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 10 98%下降到了 2 25%,总降幅达 8 73个百分点。这七次利率下调,具有时间短、连续性强、力度大的特点,可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储蓄存款仅从 2000年起才有所分流,仍呈现一种高增长态势。到 2000年 8月末,居民储蓄余额为 62861亿元,增长 6 2%, 1- 8月份累计新增了 3505亿元。降息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也不明显,物价回升不强、投资乏力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   利率连续下调,储蓄始终居高下降,原因何在 ?  (1)从交易动机看。交易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居民储蓄结构分析与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个经济不十分发达的内陆大省的河南,居民储蓄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为此,本课题通过实证考察,从河南居民储蓄结构变迁的基本特点入手,深入剖析这一状况对河南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稳定及金融市场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深刻影响,进而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提出一系列优化居民储蓄结构,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效率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投资投向率对县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最大;县域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可支配收入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次之;金融机构储蓄投资转化率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9.
在居民储蓄保持强劲增势的同时,储蓄和消费的高增长与收入低增长的矛盾现象也愈发引人观注。实证之一,从居民收支帐户来看,储蓄加消费等于收入。1995年辽阳地区城镇居民储蓄增长39.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21.9%,但人均生活费收入仅  相似文献   

20.
运用1998-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中国居民高储蓄率水平的两类影响因素:税收结构与人口构成。研究结果表明,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并且不同年龄结构人群对税收的敏感程度不同。老人抚养比与直接税比重是中国居民储蓄高位运行的重要因素,两者都与居民储蓄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直接税更敏感。因此,降低居民税收负担,特别是降低直接税税率,能够降低年轻人的储蓄动机、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