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吴廷翰,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道即气、“理即气”的思想,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支柱。首先,他肯定气为万物之本原。自然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世界上除了混沌之气,别无他物。“天地之初,一气而已矣。”气为万物的始祖,众物的根由。“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人物均由气生,气是万有构成的因素,“一气流行,生人生物”。承认世界的物质本原,世界多样性统一于物质的气,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老子哲学的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关键在于老子之道到底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的本原,还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本原?是一种主宰天地万物的天命或神意,还是一种自然本身具有的客观规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一“道”不是超自然的存在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 “以阅众甫”(二一章)。阅,总括意;众甫,众物之始。《韩非子·主道》有  相似文献   

3.
王岱舆对“太极”的看法有三:一是认为,真主乃“太极”之主;二是认为,“太极”生有形天地万物;三是认为,“太极”与“人极”具有相通性.王岱舆的太极观是他融合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他的这种融合也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的文化认同,即从宇宙观或世界观的方面看体现了回族对伊斯兰文化的固有认同.从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等看,体现了回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蔡方鹿 《中州学刊》2007,(2):141-145
邵雍在对经学研究中,提出“经有因革”的思想,认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书传等经书难以详考,应重视礼乐诗书之道的自新,而不停留在以往记问引用讲解的治学阶段和层次上。邵雍治学,侧重哲学理论的创造,提出以道、心、太极为宇宙本原的思想,同时把哲学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初步结合起来,邵雍对儒家经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通过以义理解经,阐发本体论哲学,重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将儒家经学由原来的重训诂注疏传统转换为重义理阐发、重人情物理的心性之学,从而为理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为新经学诠释法开了新路。  相似文献   

5.
蔡清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理学家、易学家。太极观是其最有特色的思想。太极是蔡清理论的最高本体,蔡清认为太极应该是阴阳对待流行整全之理,一方面用“无有个极”来描述太极的本体性、超越性和形上性,另一方面用“莫大之极”来描述太极的全体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太极是阴阳二气之本体,可以兼有阴阳而为全体。而阴阳作为形而下的气,并不完全等同于太极,只是内含有太极之理,是太极之理在事事物物上的展现。在构造自己太极观的同时,蔡清也对朱熹理先气后、太极不能动静的思想进行了折中修正。  相似文献   

6.
荻生徂徕与朱子学"道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荻生徂徕作为日本儒学之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 ,对朱子学始而崇信 ,继而怀疑 ,终而树起反驳大旗 ,其古文辞学体系也是在批驳以朱子学为首的新儒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而这种批驳尤为突出地体现在徂徕学的“道论”部分中。因此 ,本文力图从“道”的范围、本质、内涵、根据几个方面 ,通过徂徕对朱子学的批驳 ,论述二者对“道”的不同理解 ,分析他们各不相同的思想特色。在朱子学的理论体系中 ,“理”是其最高理论范畴 ,它既是事物之理 ,又是行为之理 ;既是自然法则 ,又是人类规范。在本体论中 ,“理”即“太极” ,太极产生阴阳二气 ,两气交合产生…  相似文献   

7.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有太极,始生两仪。幽赞神明之易象及元气浑一之太极,既为人文之元,也是中国文化的诗性之源。因此只有回到《周易》,才能真正寻到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化之根。诗性文论与《周易》的血脉相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性文论的本体之“道”,源于易之“太极”的自然本元性和原始混沌性;二是诗性文论的思维之“方”,源于易由两仪、四象而太极的整体、直觉和象征性体认;三是诗性文论的言说之“法”,源于易说太极的诗画相谐、言象互济。  相似文献   

8.
方以智哲学的最高范畴究竟是什么?学术界至今仍然见仁见智。在《东西均》中方以智自己说:“所以为心者,即所以为理、所以为气、所以太极、所以自然者也”,“所以为气,所以为理,所以为心,一也”。又说:“生生者,气之几也,有所以然者主之”,“所以然即阴阳动静之不得不然”。从这些话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心、理、气、太极、自然等在方以智的哲学体系中还不是最高的存在,在它们的背后还有一个“所以然者”。窃以为这“所以然者”即是方以智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哲学想思就总体言,应归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一)是太极,而不是心为万物的本源。陆九渊肯是“太极”为万物的始祖,是世界万千现象的终极原因。他借用《周易》太极说,指明“太极”历经阴、阳五行的衍变,最终变出一个色彩班烂的物质世界,而阴阳、五行、万物一本於“太极”。“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曰一、曰中,即太极也”(《与朱元晦书》《陆九渊集》,卷二)。  相似文献   

10.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24,(1):141-154
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范畴体系。作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且与审美相联系的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一个动态四维的逻辑网络。此即:一个逻辑原点:无极;二重哲学本体:绝对之无的本在性无极,与相对之无的次在性太极的对应结合,以无极为“一级本体”、太极为“二级本体”;三大人文支柱:历史哲学意义的“道”、文化意义的“气”与审美现象意义的“象”的三者相和;四为基层建构:由“道、气、象”三者构成其各自所统摄的范畴群落及其相融。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具有有序而深邃的思性诗性化、诗性思性化的人文特点,渗溶着中华文化所特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朱熹道的范畴,涵盖广泛,含意深远。在朱熹哲学逻辑结构中,道是一个带有纲领性的范畴,自与“理”、“太极”等范畴相当,共同构成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作为最高范畴,它又向两个方面扩展,一是通向自然宇宙,与天地万物,即器相联结;一是通向人间世界,构成伦理原则、道德规范。“道”既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又通向自然与社会。这样往复循环,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道的内容、形式便愈来愈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康中乾  侯序 《东岳论丛》2023,(8):70-77+191-192
先秦道家老子和庄子都以“道”为本原。但只有这个“道”本还不行,因为“道”既然是天地万物之存在的本原,它理所当然要体现于天地万物,否则就会干涸窒息。这就涉及“德”的问题。老子讲“朴散则为器”“失道而后德”,庄子讲“道德”,这就是道家的“道—德”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认识道家这种“道—德”本体论,对把握和发掘道家的深邃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背景钱穆先生说得好:“宋明600年理学,自濂溪太极图说,康节皇极经世,横渠正蒙,下至阳明之致良知,心斋之‘安身’,蕺山之‘慎独’,皆不出寻求天地万物一体之意……亦可以一语括之曰:‘大我之寻证’是已。”如果宋明理学对“宇宙”、冥冥之本体、“大我”是如此的向往,其对世俗的、具象的、拘泥的“小我”愈加压制是可以想见的。诚然,  相似文献   

14.
“太极”是中国古代易学史和哲学史上一个有着核心地位的重要范畴。先秦时期的“太极”当是空间义,而汉唐时期诠释“太极”的主流观念是物质构成与宇宙演化意义上的“元气”论。到了宋代,对“太极”的诠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具体的“气”转变为从形而上的义理和本体上来对其予以诠释。太极“元气”论,逐渐被太极“性”论、“理”论等扬弃甚至消解。在这个过程中,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栻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不但消解了太极“元气”论,而且将其转化为太极“性”论,对朱熹的太极“理”论有重要启示意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形上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周敦颐那里,“道”具有多重含义:既有作为本体论的“太极本无极之道”和作为宇宙生成观的“天演之道”,同时又兼有“主静”、“中正”之人道、政治伦理之治道。本文对周敦颐的“道”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了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程刚 《北方论丛》2022,(2):152-161
邵雍的太极观是"心为太极",具有三层含义:心生太极、心有众理、天人合于心,这样的本体论使得他的思想具有心学倾向。邵雍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与思想境界是统一的,而"心为太极"的本体论则是这种统一的逻辑起点。他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当中都有尊重主体、扩张自我的"狂";有无著无累、无滞无碍的"闲";有追求自由洒落、体验万物生意的"乐"。邵雍作为一个不同于程、朱的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别样的思想境界与生命境界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在中外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内容庞杂,头绪繁多。笔者以为若仅就其基本理论而言,大可用:“模糊的本体说;深刻而独到的辩证法;消极的认识论”概括之。对此,笔者略作阐述。所谓“模糊的本体说”,在于老子提出的本体——“迢”本身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月万物之本”的“道”与“道法自然”的“道”难于统一在《道德经冲,老子一方面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犯生的。“道”是天地万物之宗,是天地…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气、神我国古代美学及文论中所说“文气”“风骨”等概念,历来是引起人们关注争论的重要问题。但要弄清其真正内涵,则仍须溯源于哲学中所说的“气”,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根植于哲学的。那么“气”究竟指什么?是否即如不少研究者们所说即气质、个性或风格之类?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气”的概念内涵固然比较复杂,但其最基本的一种含义,即从宇宙的起源或构成论来说,却并非指抽象的精神性的东西,而是生成天地万物的物质性元气。它至大至刚,无所不在,常充塞于宇宙间一切自然物质之中,是物质生命的本原。《易·系辞》所说“精气为物”,就是这个意思。故孔颖达疏:“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  相似文献   

19.
民间常听到用“天”来比喻宏观世界之大,而又用“头发丝’、“针尖”比喻微观世界之小。其实,人们肉眼看到的那蔚蓝色的“天”,在整个宇宙间确为沧海之一粟,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已观测到遥距我们约120亿光年的星系。大家知道光每秒速度为30万公里,光走120亿年,那是多么惊人的辽远啊!至于头发丝、针尖对真正的微观世界那它就谈不上微了,甚至可以说仍然是宏观世界的东西,这里先搁下宏观世界之宏不谈,而专谈微观世界之微。 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单位是什么,这就是微观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人们已经探索过数千年,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关于物质构成的各种猜测说,有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有人说世界万物的最小单元是“太极”,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认为世界的基本单元是“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  相似文献   

20.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一位博学而且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以周敦颐,邵雍的“象数学”和程颢、程颐的“义理学”为理论源泉,又吸取佛教华严宗“理事说”中的某些思辩方法,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知识中的某些思想资料,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关于朱熹哲学思想的性质问题,目前学术界的意见还很不一致。本文试图就朱熹哲学的核心问题--“理”、“气”关系,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