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总结归纳出动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说明了隐喻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现象,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描述、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2.
名词动用是具有隐喻认知理据的语法现象,体现了隐喻化的思维过程。气象名词动用是动态意象由源名词域向目标动词域隐喻映射的过程,源名词所表征的各种天气特征被用以构建和类比人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3.
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名词化是典型的语法隐喻现象,而作为一种隐喻现象必然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机制紧密相关,名词化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本文在名词化语法隐喻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认知学理论加以分析,从语法范畴的连续性、名词的认知特征、认知视角以及转喻机制四个方面揭示名词化生成的认知基础和动因,并提出了名词化是一种隐转喻现象的观点,从认知的角度对名词化语法隐喻的理论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4.
隐喻并非纯粹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更不是哲学和科学的大敌,而是一种思维和认知工具。隐喻在经济和科学等领域被普遍应用。文章以Lakoff对词义扩展的隐喻认知理据的阐释为理论依据,把经贸英语词汇的隐喻性用法按词性分为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形容词隐喻和副词隐喻,通过典型的经贸英语词汇实例,阐释英语词汇的隐喻性词义扩展在经贸英语中的应用。这些经隐喻化而约定俗成的词汇有助于人们对经济原理和运作的认知和理解,这不仅体现出隐喻的认知功能,还体现出隐喻强烈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动词化语法隐喻是人类理解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语言手段.从认知的角度来考察,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可以反映人们在识解客观现象时从关系到过程或从物体到过程的重新概念化,体现了隐喻的意动过程.在诸多类型的动词化语法隐喻中,名词转用为动词构成的语法隐喻能够突显词汇意义中表示过程的语义侧面,并能体现概念转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汉语基本形容词隐喻性搭配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词的多义现象,主要集中于对名词和动词的研究。文中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隐喻这一认知工具,通过分析汉语中部分基本形容词隐喻性搭配,探讨汉语基本形容词多义现象,得出形容词词义由字面义和与搭配中名词相协调的附加义组成。字面义所表达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基本经验。隐喻是属性概念抽象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框架,通过对海洋科技英语语料中名词性隐喻的实例剖析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它的功能特征。由于名词和动词的非范畴化导致了名词性隐喻的产生,因此非范畴化理论为解读词汇隐喻的概念陈述功能和人际沟通功能以及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抽象指称功能、语篇拆卸功能、衔接连贯功能和概念整合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以worm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名词动用隐含的概念隐喻和转喻;找到名词动用的隐喻、转喻生成机制和认知理据,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名词动用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揭示名词动用在线理解过程中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分析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同时指出隐喻、转喻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的语义解读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名词动用是一种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一种认知活动,一种认知思维手段,它在我们的学习以及语言运用中无时不在。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现代汉语中嗅觉动词的种种隐喻义,同时对它们的语义、语用以及隐喻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这有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和正确地使用汉语嗅觉动词。  相似文献   

10.
语法隐喻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名词化隐喻则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本文尝试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对语法隐喻和名词化隐喻的概念、英语名词化隐喻的语篇功能及其认知效果以及一些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新闻语篇中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应用及使用隐喻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Lakoff的隐喻理论及Forceville的多模式隐喻理论为框架,结合后续学者对隐喻的系统性发展成果,并以《纽约时报》上发表的题为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为具体语料。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得出隐喻可以直接、间接地为其代表利益集团服务,新闻语篇所欲表达的隐含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隐喻概念来实现。新闻语篇在使用言语隐喻的同时也并含非言语隐喻,非言语隐喻更为直观、生动。  相似文献   

12.
针对苇子《口袋里的魂魄》的隐喻问题,运用隐喻研究学理论分析了诗人透过语篇体现出的独特的隐喻使用方式和言语风格特点:独特的喻体选择;本体和喻体的并列组合;隐喻与明喻对比使用等,该研究为研究普通人解读欣赏诗歌中的隐喻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比考察了传统隐喻观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重点评述了隐喻的本质、定义、两概念及其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 ,运用相关语料分析了赛事报道中使用的各类隐喻的词法手段。根据词法构成特点 ,将隐喻实例粗分为两大类 ,即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同时分析了“本体隐喻”和“常规隐喻”的特点。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赛事报道中的隐喻无所不在 ,其词法手段灵活多样 ,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者所提出的“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这一全新隐喻观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有足够的语言证据支撑这一论断,但相比之下,非言语隐喻、转喻的研究却受到轻视。为深化隐喻、转喻的概念本质,以香奈儿5号香水广告片为例,分析片中的概念隐喻"爱情是一场旅行"和概念转喻"香水代表爱情/爱人"如何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非言语模态之间的互动建构广告意义。研究表明多模态隐喻、转喻在广告中可巧妙构筑认知与劝说的关系,提升广告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将认知分析应用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隐喻中。将根据意象图式和隐喻过程中所涉及的映射的认知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隐喻。莎士比亚利用意义的复杂性,使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创造了常规、非常规甚至是创造性隐喻,尤其是此悲剧中的“自然”和“身体”隐喻的概念。分析显示,我们不少日常概念可为常规隐喻所组织,而文学话语中的新鲜隐喻可分析为常规隐喻的新引伸和新结合。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认为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之中;它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主要分为四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管道隐喻。大量的英汉日常表达式说明,概念隐喻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或不同意义之间关联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另外,概念隐喻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许多常规性习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隐喻性特征广泛存在于英汉谚语中,常见的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根隐喻和派生隐喻以及陈旧隐喻和创新隐喻在诸多谚语中都能找到例证。谚语的语义特征如矛盾性、临时性、程度性和回复性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特别是英汉谚语中的程度性和回复性在文学作品和商业文本中的具体应用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8.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研究对于语言系统性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以Life的概念隐喻为例,从概念隐喻与其隐喻表达之间的系统性、相同目标域的概念隐喻之间的系统性以及相同源域的概念隐喻之间的系统性3方面探讨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然后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该分析识别了用“吃”的动作和“吃”的内容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法。研究发现支持隐喻的体验性观点,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隐喻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文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抽象概念的认知需借助于方位隐喻.由"上/下(up / down)"域产生的隐喻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位隐喻,它以"上/下(up / down)"的空间意义为核心拓展出一系列丰富的隐喻意义.本文对英汉方位隐喻中的"上/下"源域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认知基础,并深入剖析英汉语中"上/下"方位隐喻差异及其认知、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