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对现代民族国家和人的解放的想象与追求,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潜藏心底的"集体无意识"和文学"原型"之一。作为想象中国的一员先锋,阿英对"中国出路"的思考与追寻,形成独特的"想象现实观"。想象视域中的新批评理论和实践,使阿英成为20世纪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重要而颇有特色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的"转型时期"(1895—1925)中,思想界对于现代性的争论,其主流意见常常有以激进主义的形式,来宣扬普遍主义现代性的倾向。相对于此,多元主义现代性的论点,则多半被当成保守主义(或甚至是反动主义)。研究20世纪初年的"欧战"(1914—1918)对中国的影响,重新检讨以《东方杂志》和《新青年》杂志为代表的民初中国思想界对现代性的两种观点,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此一对立论述在思想史上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末留日学生译书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史料证明,清末留日学生注重对欧美及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书籍的翻译,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的产生,既是中日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是清末留日学生译者群体文化倾向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吴洪成 《南都学坛》2013,33(1):24-30
甲午海战以后,由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近代中国翻译传播西学潮流发生变化,即由欧美转向日本。随着留日运动的高涨,在日留学生或组建译书汇编社、教科书译辑社、会文学社、国学社等翻译团体或以个人自主的方式,编译了大量日本近代学校教材。留日学生回国后,又参与官办或民营文化出版机构的教材编译工作,适应了清末"新教育"改革对课程教材的需求。留日学生的上述活动,改变了过去由编译英美书籍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转而通过日本来学习西方近代文化与科技知识,尤其是翻译日本的学校教材填补了这一时期我国学堂自编教材的不足,直接推动了学校教材编写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近代学校教材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转变时期,留日学生和大量的日文书籍翻译对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和社会变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所说"日本维新以后以翻译西书为汲汲今其国人与泰西各种学问皆贯串有得,颇得力于译出和文之书"。以译书为视点,考察留日学生对晚清时期日书中译概况。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系统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现代化视角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小说杂志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海内外产生的以刊载小说为主要内容,连续出版、发行的中文期刊。目前已查知的近代小说杂志约有70种,它们是我国近代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留日热潮遍及全国。僻处腹地、历来闭塞的四川,留日也蔚为风气。满怀热情的青年学子们,赴日者络绎不绝,其数量之多,在全国亦名列前茅。这样一批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青年学生,对近代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对其历史地位值得认真注意。同时,把川省作为一个内地省分的典型,探讨二十世纪初的四川留日学生活动,对研究近代留日学生运动和辛亥革命也无不裨益。  相似文献   

9.
近代意义的"杂志"一词始见于19世纪50年代,至晚清最后10年因受日本影响而逐渐变为流行语。这是一个媒介知识的生产过程,也是外来传播观念与本土思想资源之间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杂志最初被当作一种书籍来理解,之后又长期为新闻纸或新报所遮蔽。其中,外籍人士有主动的输入,也有被迫的选择;中国方面有被动的接受,也有创造性的回应。"杂志"实为一种蕴含各种复杂因素的混合性知识。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6,(4):53-56
郭沫若和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日的郭沫若和留欧美的徐志摩代表着两种不同文学流派和创作倾向:留欧美派倡导自由与独立,留日派坚持激进和功利。留学阵营的分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的划分,迥异的越境体验和文化观念使得他们具备不同的基本风貌和独特的创作气质。留欧美学生的自由与独立和留日学生的激进与功利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体两面,代表着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传统、两副样貌,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多元发展的支流和动力,他们分别以自己不同的创作观念和情感态度书写和创造着多元而有活力的现代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1.
张小仑 《21世纪》2001,(4):58-58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我们今天在享受油画、话剧等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精神娱悦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回头望望,寻找一下曾经给与我们这些东西的人,衷心地表示我们现代人的谢意呢! 二十世纪初的留日生从日本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日本变成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跳板,致使近代中国的文化在一些方面受到了日本很大程度的影响。 留日学生引进日本文化的最主要手段是翻译书籍。1897年罗振玉等人以《农学报》杂志为阵地,组织人翻译了一批日本出版的农业科技书籍,揭开了中国人翻…  相似文献   

12.
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从西方传入中国并逐步内化的进程,从开始就呈现出一个纷繁复杂的谱系特征,而这样的特征在20世纪初尤为显著.以留日学生创办的<湖北学生界>为例审视这一进程,就会发现其蕴含的从"臣民"到"国民"的"立人"的思想转型,以及从"立宪"到"革命"的"内竟"的心路变化,这为窥探近代逐步形成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特点与影响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核心作家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等三人。他们在文学创作上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凯鲁亚克的"自发式散文"、金斯堡的"自发性诗歌"、巴勒斯的"剪裁法"。本文主要介绍这三个"垮掉派"作家及其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武汉大学文学院,曾是文化保守主义的营垒之一。从"旧派"代表人物刘永济与"新派"教师朱东润、叶圣陶、苏雪林等人的交往情形来看:所谓"新""旧"之争,确实存在意气纷争与人事纠葛的因素,但其实质还是源于学术观点与理路的分歧;"新""旧"之争确曾是客观存在的学术生态现实,但并不代表两派人物在学术上没有交流,在生活中"老死不相往来"。这两派人物在其学术生涯中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而相互之间在学术观点与理路方面的竞争,以及由这种竞争所激发出来的潜能和创造欲,正是他们取得重要成就、形成各自特色的原因之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武汉大学文学学科的"新""旧"之争,从整体上促进了当时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武汉大学文学院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气质和深厚传统。  相似文献   

15.
“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女权主义思潮的深远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促动,催生出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并很快形成一个创作高峰期;其中相当多的作品因其纯女性的视角和明显的反男权叙事而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最初的强有力的潮头。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缘关系,日人于20世纪初侵占东沙岛,晚清政府经过艰苦的主权交涉将其收复。当时上海《东方杂志》向国人介绍了东沙岛的地理状况,记述了晚清政府交涉东沙岛主权的经过,反映出当时国内舆论民心之走向。这在国内舆论界是难能可贵的,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代南海历史变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史上,谭嗣同是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他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处以极刑,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思想家:他以"仁本体"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仁学哲学体系。近期,为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围绕着其"仁本体论",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研讨其"仁本体论"的建构、内涵及意义。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反""合"三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现将这些观点梳理、修订为一组论文,不仅作为对谭嗣同诞辰之纪念,亦希对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谭嗣同是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他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处以极刑,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思想家:他以"仁本体"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仁学哲学体系。近期,为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围绕着其"仁本体论",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研讨其"仁本体论"的建构、内涵及意义。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反""合"三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现将这些观点梳理、修订为一组论文,不仅作为对谭嗣同诞辰之纪念,亦希对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史上,谭嗣同是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他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处以极刑,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思想家:他以"仁本体"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仁学哲学体系。近期,为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围绕着其"仁本体论",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研讨其"仁本体论"的建构、内涵及意义。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反""合"三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现将这些观点梳理、修订为一组论文,不仅作为对谭嗣同诞辰之纪念,亦希对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智慧之美”:卞之琳诗歌的“智性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宇 《南都学坛》2004,24(3):51-57
卞之琳诗歌中的"智慧之美",是其自觉追求诗歌"智性化"的体现。从20世纪20年代穆木天提出"诗要有大的哲学",到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等人提出"现实·玄学·象征"的结合,中国现代诗人一直尝试将诗歌艺术审美与个人哲思结合起来,卞之琳是这个探索过程中极为重要且影响巨大的一环。思辨的特色贯穿了卞之琳一生的诗歌创作并成为其独具价值的艺术风格。他的思辨以"相对"观念为中心,其诗中"距离"、"对照"和"变易"三大主题都围绕"相对"观念展开。诗人在艺术上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等手法,从最细微琐碎的事物里发现诗和哲理,将抽象的哲思变为具体意象,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他是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艺术高峰,其在哲学与现实、智慧与情感的结合方面,以及在隽永与亲切间把握平衡的方面,取得了无人企及的高超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