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春秋以前的"不朽",指灵魂归于宗庙,享受祭祀.随着世卿世禄制的瓦解,立足于宗族、宗教的"不朽观"被颠覆,而立足于个体的"不朽观"开始出现.叔孙豹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个体"名"的不朽;老庄把生命融入自然,实现了个体精神的不朽;杨朱把生命局限在肉体本身,追求短暂的享乐;神仙家则希望延长生命,进而追求肉体的不朽.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代穆叔(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但并未对此作进一步的解说,尤其三者的主次、属性等均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论证对三者的意涵界定和关联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穆叔在提出“三不朽”时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无高下之分;孔颖达在注疏《左传》时明显地认为立德高于立功、立言又可能在立功之下;钱穆等则认为立德较高,其余二者不分轩轾;倘若从儒家重德的立场来看,立德当属最高,立德、立言皆应受德的制约,且二者只要遵循德的制约,性质难以区分高下。“三不朽”需要一个人在生前完成,是重在现实社会与社会群体,属性是入世的;“三不朽”所谓不朽,仍有时空的限制,与所立之德、功、言的影响有关,属性是重质量的;不朽还存在一些恶的形象,“三不朽”意在鼓励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属性是正面的。可见,“三不朽”是人人皆可企及的,是有益于社会群体的,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是大众追求的人文精神,也是文学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乃人生真谛,是世人追求的人生理想.立德是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基础;立功是人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高尚的价值追求;立言是思想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立功立言的前提是立德,立德亦能促人立功立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把道德放在最高地位去追求,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人人努力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才会更加进步,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4.
国人要重德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有违公认的社会准则,就会招来“缺德”的斥责声。德,泛指道德和品行,其含义延伸到不同行业,便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做官要讲官德,教书要讲师德,经商要讲商德,写文章要讲文德“,白衣天使”要讲医德。每个公民都要恪守社会公德。德,神圣的字眼,纯洁无瑕,不带任何物欲,不沾任何“铜臭”。据《左传》记载,鲁国大夫叔孙豹到晋国传授其立德思想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活于天地之间,生生死死是自然规律,权势利禄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惟有立德可以彪…  相似文献   

5.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人生三不朽。但凡有点本事和抱负的人,都想往这儿努力一把,以求不朽。在隋朝那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开创了盛唐贞观之治的唐太宗,立德、立功,都很圆满地做到了,也就差个“立言”了。这时候,就有人不失时机地出来拍马屁了。贞观11年,著作佐郎邓隆上表奏请编辑唐太宗文集。但唐太宗不同意,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章,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意思是…  相似文献   

6.
孔子盛赞帝尧“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声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左氏极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之事。屈子直说“恐修名之不立。”先哲们的这些“功名”观,被汉代人所全面接受,他们主张“蜚英声,腾茂实”,即“扬名声,建功业”。同样认为“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并且认为“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他们进一步指出,为了“功名”,“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世。”暗合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等论调。由此可见,先秦两汉期间,“重功名”的思潮逐渐形成。这种思潮,为魏晋诗歌创作形成…  相似文献   

7.
田澍 《社区》2012,(29):19-20
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中既能建立卓著功勋,又能创立不朽学术者。并不多见。王守仁就是这样一位体现儒家最高政治境界即“内圣外王”的文武全才。作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将其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不朽有三,曰立德、立功、立言。即垂范于民,德威长存;造福于世,恩泽永继;著述行教,百代师表。据说,三者有一,就会精神长在,影响深远,死而不亡,名列不朽。回首历史几千年,从政者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陈胜、黄巢、李闯、天王……从军者如孙武、孙膑、韩信、李广、孔明、周瑜……科技界如张衡、祖冲之、沈括、徐光启、李时珍……文教界如孔丘、屈原、李白、杜甫、施耐庵、曹雪芹……以上诸子,皆因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成就着著于当世,而名垂青史,千载流芳。  相似文献   

9.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三不朽说”以“立德”、“立功”和“立言”作为行为规范,并且成为儒家的价值观。从“三不朽说”的“公平”和“大公无私”两个特质出发,探讨墨家的道德教育观,印证“三不朽说”对墨家的影响很有意义。现实生活中,亲疏往往有别,公私也绝非易辨;墨子期望人人平等,做事大公无私,只是一种理想。我们必须持有明确的标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才能作合情合理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汉魏时期,兵燹战乱所造成的“大死亡”进一步激发了儒家士人原本非常敏感的时间意识。时间迁逝的直接效应是生命的迅速衰朽并被无情褫夺,这引发了个体生命时阃意识的甦醒,而这也构成了“人的自觉”的内在动力。在“立功”和“立言”的悖离中,儒家士子最后选择了“立言”,通过“文章不朽”来对抗时间的虚无,完成对自身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是他“一家之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司马迁把“立德”、“立言”、“立功”作为人生的三大价值取向,认为在挫折和逆境中忍辱奋进是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人们应当珍视生命,面对死亡应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要死得其所,要死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领域内,"立言不朽"由政治(伦理)命题转化为文学命题是经过两个人实现的--曹丕和刘勰.曹丕提出"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文学争得了与"立功"、"立德"平等的地位;他还有意使"经"向"文"屈就,"文"向"经"攀升,从而在文学外部实现了"立言不朽".刘勰则以"宗经"为策略,在文学内部实现了"立言不朽".他认为,文学只有"宗经"才能祛除"去圣久远,将遂讹滥"的弊病,得以健康发展.因为"经"具有其它文化资源所不具备的思想取向与艺术选择的优势;"经"具有可以为文学效法的优点;"宗经"的核心是"正末归本".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的检验,刘勰真正实现了"立言不朽".  相似文献   

13.
姚剧《王阳明》塑造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真三不朽”的圣贤形象,王阳明一生为社稷和黎民百姓立德、立功、立言,并将三者有机地统一在“致良知”的人生境界中.姚剧《王阳明》全面地展示了主人公坎坷和美好的一生,性格鲜明,气势恢弘,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完人的形象,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思想内儒外道,对“不朽”价值的执著追求贯穿其一生出处行状。陶渊明由“仕”到“隐”的转折是以退为进式的战略转移。归田期间他所走的路子是藉诗文彰显自我德性形象以实现立名垂世而不朽的“立德”之路,“以文传世”服务于“立德垂世”思想。  相似文献   

15.
生死也叫“来去”。来是偶然的,去是必然的,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只能“来去匆匆”,而无法做到“来去自由”。生是无法选择的,死也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在短暂人生里究竟干些什么事,“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梁实秋语)却是可以自己决定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来去”,按《三字经》的说法“人之初,性本善”,那意思是说,人不论从哪里“来”,都是很洁净的,但“性相近,习相远”,到了后来,特别是到该“去”的时候,那差别就大了。有的“质本洁来还洁…  相似文献   

16.
古代优秀作家通过忧国忧民忧己表达出来的忧患意识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在“立德立功”之途不顺畅时 ,以“立言传世”的表达方式 ,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上的不朽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生死态度可用“吾心光明,亦复何言”来体现,它表明王阳明以人生使命的完成为获得临终安宁的根本途径,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功”层面;在生死价值上,王阳明认为人的生死只有付诸和践履忠信礼义等道德信念才有价值,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德”层面;在生死超越论上,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出生死”之道,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言”层面。总之,王阳明全面、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生死哲学。挖掘和梳理王阳明的生死哲学既有助于对王阳明和儒学研究的深入,更有助于当今生死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李贺与济慈     
读济慈的诗,便会想起李贺,此乃许多中国读者所共有的经验。我们之所以将他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观、艺术观等都有很大的代麦性,通过这些,我们或许会对中西文化传统如何作用、影响诗人的思想与创作这一问题略知一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的中国社会,是封建专制政体。一个知识分子若想有一番作为,唯一的道路便是修身养性以便出仕做官,取得光宗耀祖的功名。这是他生活中的首要任务与最高理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①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9.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 ;在主体实践的层面上 ,强调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立德、立功、立言 ,注重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与追求永恒的人生意义的相统一 ,注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相统一。在当前 ,我们应该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 ;在主体实践的层面上 ,强调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立德、立功、立言 ,注重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与追求永恒的人生意义的相统一 ,注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相统一。在当前 ,我们应该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