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唐代众多田园诗人中,储光羲是一位地位颇为特殊的诗人。其特殊性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储光羲关注度有极大的改变。唐代人常将之与王维并列,以"储王"相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云":(光羲)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1]可见,在古人眼中储光羲的成就是不亚于王维的。但后世读者论及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时,却对储光羲基本持视而不见态度。这大概是因为储光羲才气并不大,诗歌总体艺术水平不高,并且世人多喜王、孟之类展现田园乐之诗,而不喜表现田园苦之诗,因此往往忽视了储光羲对田园诗的热爱及对田园诗创作的推动作用。实际上,当王、孟在继陶渊明之后将田园诗歌展现"田园美"的艺术水平推到极致,而储光羲正为后世诗人开启了一条田园诗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诗以自然淳朴的风格和崭新的内容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田园诗歌领域。他的田园诗歌通过描述幽静美好的田园自然风光和朴实自然的田园生活,展现了自己在诗歌领域的艺术造诣,表达了自己热爱田园、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从内容特点、语言特点、艺术风格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拓者。在他之前,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田园诗。只有他那些表现农村生活的诗,才称得上是完全意义的田园诗。几十年的田园生活,他主要是从事躬耕陇亩和诗文创作。他以超现实的审美态度来反映现实生活、记录理想生活,又以平淡简约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千余年来,人们对他的田园诗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了研究,成果丰硕。本文试以生态学视角对他有关描写田园生活、表现自然生态内容的部分诗歌进行解读探析,以期凸显其诗的爱家情真、爱乡景真、爱农事真、爱民意真的生态神韵。  相似文献   

4.
梅尧臣堪称宋代田园诗的开山祖师。在两宋诗人中,他的作品率先集前朝历代田园诗之大成,将陶王田园隐逸诗、中晚唐田家讽谕诗和《豳风·七月》的艺术传统网罗殆尽,并完成了从一味蹈袭到自立风气的重要转变。为范成大等田园诗人导夫先路。梅尧臣田园诗的形式、风格、题材、体式等均对宋代诗人产生示范作用,其开创的四时体田园诗对宋人影响颇大,沉着朴实和平淡自然两种风格均开两宋田园诗风气之先,田园风土诗和农具诗的题材类型被后继者效仿,绝句组诗和五律体的选择也对后世诗人有所启发,成为宋代田园诗惯常采用的体式。总之,梅尧臣的创作成为两宋田园诗重要的艺术渊薮。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且复杂,反映了他心灵中最为真实的情感状态,包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实际耕作的艰辛感受,以及不能超然世外的苦闷情绪。其艺术风格也独树一帜,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质朴、平淡和所蕴涵意境的高度统一。此外,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还表现在构造了桃花源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田园诗“真意”初探江中云东晋诗人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体的开创者,这已是定论。在他的田园诗的作品中,不止有田园的优美风光与景色:“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更有诗人陶醉其间虽艰苦亦快乐的情趣,“采...  相似文献   

7.
<正> 在我国文学史上,自陶渊明始,形成了所谓田园诗派。但读其诗作,我以为只有陶渊明的田园诗独一无二,其他大都缺乏田园真味。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谈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美。纯真的美魏晋时代,士大夫多逃避现实,隐逸之风大炽。但有个特点,即隐者不必尽遁迹山泽林薮或回归田庐躬耕,而是立身朝廷,高官厚禄;但不营世务,静默守玄,以求超然无累。这样,既可借“隐”之清名抬高身价,又可生活优厚,饱食安步,把“仕”与“隐”统一起来,一举数得,这就叫“朝隐”。但陶渊明不同,他不追求名利富贵,真心宣布归隐田里去种田,尽管他归隐之初有奴仆代作,他还是参加劳动。以后随着生活的日渐贫困,躬耕亦多,与农民的距离越来越小,共同情趣越来越多。这是陶渊明田园诗富有人民性和纯真美的根本原因。其次,他性格尚真,以真为美,以伪为恶。《宋书本传》赞他“率  相似文献   

8.
论王维幽静之美的山水田园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但是由于他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以幽静谐和之美为特色的诗 ,因其没有明显表露其外的思想性 ,历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有时甚至受到批评。但王维幽静谐和的山水田园诗不仅仅是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而且诗中所表露出的意在言外的思想性在当时的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9.
彭树欣 《兰州学刊》2009,(9):171-173
随着文明的进程,文明的奴役问题也被提出来了。抗击文明,不是回到纯粹的自然,而是建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在于,反抗奴役,建立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文明的奴役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陶渊明的田园诗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蔚 《社会科学》2012,(7):175-183
宋代田园诗词的创作都存在破体现象。北宋时期主要是词的破体,即把田园这一传统的诗歌题材引入词的创作领域,或化用诗歌的字句,或融其诗意,体式上也接近于齐言。苏轼完成了飞跃性的转变,其田园词在破体的基础上自有新创,语汇、句法和主题都对南宋田园诗产生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田园诗词的创作进入"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的双向互动阶段,田园词诗化和田园诗词化的现象同时并存。辛弃疾的田园词继承了汉代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诗词兼善者的田园词往往不可避免地接近其诗的面目腔调。而南宋劝农类的田园诗则全盘接受苏轼词的影响,更为普泛的现象是田园诗沾染上了些许词的格调韵味。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是良性的。经过破体,诗词互相借镜,相资为用,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共同推动了田园题材在宋代的新的繁兴。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留下一百二十多首诗,田园诗是其中最富独创性的奇葩,少量为出仕前躬耕乡里时所作,多数是公元四○五年弃官归隐后的作品。这些诗篇,最能代表陶诗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这个流派首次获得的丰硕成果。它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专家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于他的晚年厌倦了官场政治生活消极遁世隐居之时,因而将这类诗与佛禅紧密联系起来。说这些诗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宗;更有甚者,一厢情愿地把禅宗理论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进行“对号入座”式分析评论。这些说法。高校有关教材甚至新近发行的《唐诗鉴赏词典》都予以沿袭,其影响之广泛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集中创作于他的青中年早期(三十岁前后),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总体倾向及其主要受什么影响的问题很有必要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蔚 《东岳论丛》2012,33(10):57-61
陆游的田园诗中频繁出现"太平"一词。称颂时世太平气象,展现诗人的太平心境,构成了其田园诗两种重要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他齐家治国、修身养性的最高理想。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的中兴是陆游田园诗太平书写的时代背景;儒家"美政"的诗学传统、宋以前陶渊明等人诗歌对"心太平"境界的塑造,成为陆游田园诗太平书写的艺术渊源;而邵雍大量吟咏太平的诗作更为陆诗提供了最直接的范本。陆游田园诗的太平书写有其历史和艺术的合理性,但也有客气假象、虚矫作态之嫌,"太平"实质上成为了一种带有浓厚理想化色彩的文学性书写。  相似文献   

14.
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隐居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在南北朝几乎没有嗣响。到隋末唐初为王绩所接续后,初唐一百年之久的诗坛上,吟咏田园风光的篇章依然寥若晨星。直到盛唐出现了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一批名家之时,田园诗才蔚为大宗,并在艺术上取得了使后人难以为继的高度成就。那么,造成田园诗在短时期内迅速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这与当时隐居之风的盛行有关。盛唐君主为了粉饰太平,热衷于招隐士、征逸人,为文人开出一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具有《诗经》农事诗中那种“劳者歌其事”的真情实感,而且倾注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独特审美情趣。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六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的大诗人 ,其“田园诗”、“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其各自的生活经历、写作的出发点及玄理的阐发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阐述其艺术风格之成因。  相似文献   

17.
枯而实腴 浅而实深──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感情内涵郭令原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由于巨大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成为后代田园诗创作者学习的范本。但是,任何作品都是创作者精神面貌的体现,陶渊明田园诗中最具生命力的东西,只属于陶渊明个人,他人是天法模仿的。清人...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谢灵运二人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始者 ,都是自然的最早讴歌者。他们也都是在两晋六朝玄学语境中建构自己的诗学话语。但由于各自出身与经历的不同 ,他们对玄学精神采取了不同的把握方式 ,表现于诗歌作品 ,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达到不同的境界。陶渊明一生酷爱山水 (还有酒 ) ,但他却未能成为山水诗的创始人 ,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也几乎没有一篇是纯粹描写自然山水的 ,这正是因为自然山水对他而言并非“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景”,是生存环境 ,即“田园”;谢灵运能够成为山水诗的创始人 ,是因为自然山水在他眼中是审美客体 ,是描摹刻画的对象。“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区别根本上不是对象不同 ,而是态度不同 ,是进入对象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9.
田园隐栖经验有二种:其一是直接经验,如陶潜、王维,从身在田园中做深入体味得来;其二是“虚化”了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从第一种经验来,但已是记忆、印象,甚至是从他人作品中得来,是想象,理想的成分多。如韦应物、白居易的将衙门当田园便是。他们固然也有田园隐栖的实际经验,但更多的是在想象之中将周围环境理想化,或“改造”成田园也似的环境,经验已被虚化。他们在这种虚化了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是田园诗的田园诗”的创作,“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语)。本文试图探索的就是人的精神面貌在这一创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污浊,使其毅然弃官走上归隐之路。同时,由于深受修道思想影响和对田园美景的热爱,创作了不少别具特色的田园诗,实现了自然景象与美好理想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思想的淳朴、心灵的纯美和人生意趣的博大深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