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是一种知识论路径的解释,这种解释遮蔽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思维变革的真正意蕴,只有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路径才能深切领悟其当代性意义;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知识论哲学思维的内部对立,马克思走出了知识论的思维路径,也就走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僵死对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新”,就在于它拆除了一切近代哲学出发的前提,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同质性之根本所在。 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及其思想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普遍的哲学概念 ,关于“是”的理论———“是论”所表述的是绝对理念自身的运动 ,是纯粹理性自身的展现。作者不赞成将“Being”译作“存在” ,而以“是”作为Being的译名去阐述西方哲学 ,并说明了“是”这个哲学概念由系词“是”演化而来的过程。海德格尔哲学同样谈论“是”的问题 ,但反对将“是”当做一个逻辑范畴 ,认为一切哲学中最深层的问题是通过对“本是”生存状态的分析而追寻“是”的意义 ,从而在哲学方向、方法及哲学形态上与以“是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哲学存在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人类最先看到的是物质性或经验性本体,然后上升为精神性和先验性的本体认识。但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理解面临着理性基础无法证明的困境,不得不向东方哲学的本体论方式趋近,在中国哲学这里,无论是“仁”本还是“道”本,都见证于人的生存直觉,它们的神圣性在于它们的现实性和日常性。生存论意义上的本体不是逻辑认知的对象,不能从具体生存中分离出来,它是人的日常过程和人的生命敞开、呈现状态。尤其在禅宗这里,本体论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最高峰,扫荡一切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而全面赴人日常生活,肯定平常生活即是存在的“如是”本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如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顶峰。全部现代西方哲学就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拒斥形而上学开始的。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 ,马克思举起了反对形而上学的旗帜 ,从人的存在出发批判形而上学 ,解读存在的意义 ,并凸现了存在的根本特性———历史性。从根本上说 ,马克思哲学是生存论的本体论 ,即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批判并终结形而上学的工作就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 ,从而为西方哲学开辟了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实现了哲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轨。马克思由此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蕴含着丰富的生存论哲学和社会发展论的内涵,本文从生存性哲学和社会发展论两个方面论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论柏格森哲学黄颂杰“五四”时期,柏格森哲学和实用主义、马赫主义同是流传到中国的最有影响的西方哲学派别。1919年梁启超在巴黎会见过柏格森,对他深表钦佩,梁所组织的尚学会翻译了柏氏的三本主要著作。陈立夫的“唯心论”、梁漱溟的新儒学都吸取了柏格森的生命哲...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用在世生存的“此在”取代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的先验主体,可以被看作是当代生存论转向划时代的标志。哲学从先验构造到生存体验,从孤高独白到生存交往,从普遍必然的终极理性到境遇合理性,从中性描述到人文理解,无不体现了传统哲学旨趣向当代哲学旨趣的重大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是凭空而降的天外来客,传统哲学旨趣向当代哲学旨趣的转变也有其内在的逻辑环节可寻,这个环节正是人性的丰富性与二重性。生存论是当代西方哲学的显学,但它在传统哲学中亦有着源远流长的根据。普遍的理性规定性与个体的生命感性冲动作为人性不可或缺的两重维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黄书进“自我中心困境”问题,就其所揭示的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的辩证法是基于理性,运用语言与逻辑方式所表达的概念性辩证法。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的基础是“生活”或人的“生命”。西方的辩证法是在概念对立基础上所形成的,将两个世界分离又联结的辩证法。中国的辩证法侧重于“现世”,是一种“当下”的思考方式,而且强调“体认”的功能。西方的辩证法是基于主体精神之上,追求某种“超验”性理念的辩证法。中国的辩证法提供的是“生活智慧”,这不是由概念作的规定,而是以人的本质为旨归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哲学的最高范畴和追问对象的“存在” ,在西方哲学滥觞之时是具有灵动活泼的生成命意和矛盾性质的。但随着哲学思想的矛盾本性的展开及其思维的概念化 ,“存在”逐渐成为抽象的超验实体 ,哲学也成为本体论和方法论双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的主旨即在于通过扬弃形而上学恢复哲学思想的活性。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变革 ,也首先是在传统哲学之核心和基础的本体论论域进行的。经由对本体论及其形而上学的深入剖析 ,马克思给出了关于“存在”的全新理解并形成了新的存在论———生存实践论 ,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的致思取向和功能。关于“存在”和“存在论”的研究在当前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公共哲学”作为 2 1世纪的新哲学理念 ,是一种有关社会组织与制度共同体存续根基与合理性意蕴之新的理解与阐释系统。它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场景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多元文化与多极价值主体“共在”(或曰人类一体化生存与活动 )的生存场景 ,它坚持认为 ,文明时代的人类应该重新  相似文献   

13.
论现象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现象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美]沃野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无人怀疑作为一种哲学运动的现象学所产生的影响之深、之广;而研究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所有的学者都相信,不理解作为一种哲学流派的现象学方法所追求的“中止判断”、“悬挂”、“加括号”和“描述”,...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转向生命和人的活动 ,但却以非达尔文主义的方式研究生命和人。按照他们的非达尔文主义的不同的研究范式 ,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可被分为四种类型 :以“生机论”这一前科学思维方式为范式 ,谈论生命的本质和现象的非理性主义 ;脱离进化的心理机制 ,谈论语言的本质和现象的分析哲学 ;脱离“自然选择”原理和行为模式 ,谈论意识的本质和现象的现象学 ,以及持“文化决定论”的结构主义等“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5.
哲学素有“智慧之爱”之称,“爱智慧”,“追求智慧”是哲学的本性。现代哲学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却无一例外地视智慧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意义”为其核心范畴。然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不只属于现代西方哲学,从对西方哲学真实性判据原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哲学在对人独特的意义性存在的自觉把握与自我意识中,从古至今一直在表达着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表达着“智慧之爱”所担负的历史与时代的使命。同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变都以思考现代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马所共同担负的哲学使命的“融通”中寻到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主题。西方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超越性的建构使人类自我超越的归宿漂离宗教,尼采超人哲学力图使人类价值理想从天国的彼岸回到人间,克服了近代哲学生命终极关怀的超绝性和神秘性,从而与中国儒家哲学通过伦理方式沟通人的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层面来实现道德的真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和专制等级主义情结,使其生命超越论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动之嫌。马克思所阐明的在“自由联合体”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达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了对“超人”价值论和“圣人”境界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哲学的视阈来看,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是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也是哲学作为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机制。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到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现象性生活与超越性理想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正形成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西方哲学和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中国哲学,并决定了各自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天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西方哲学在上千年的发展中所经历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和“本体论”哲学的“瓦解”与“形而上学”的“终结”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既是对西方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解构和颠覆,也是对中国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肯定与回归。隐藏在“现象学”和“语言学转向”背后的真实蕴涵和哲学精神,则不仅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和现代性提供了最好的论证,而且也为中西方哲学的会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体认,即体察认识;体,指身体,认,指认识,识别,分辨。体认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熊十力就在《十力语要》中说:“中国哲学有一种特别精神,即其为学也,根本注重体认的方法。”①明代著名的心学家湛若水就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方式。中国古典哲学有时也把“体认”简称为“体”,比如“体道”、“体无”,这里的“体”主要是“以身体之”的意思,这是古代哲学家十分推崇的一种认知方式,这种方式重视的是亲身体验,他们甚至认为“体认”的认知方式比读书学习的认知方式更加有效,“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世说新语·赏誉》)
  张岱年先生在分析了张载的《正蒙·大心》时指出,“体认”应该是一种直觉认识方法。熊十力在《新唯识论》中也说要认识和证实真实的存在,只有依靠“觉”,即直觉。熊十力先生的直觉论有一个批判西方哲学,尤其是实证主义哲学认识方法的前提。他的这个“觉”是一种既不依赖感觉经验也不依赖理性分析的独立的认识方式,他称之为“反观自照的直觉”。由此可见,体认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虽然以感觉为主,以区别于理性分析,但是并不等同于感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虽然以直观的方式为主,但是也有对抽象概念的识见。因此,它是一种认识方式,而不是感觉方式。这种识见不是西方式的以概念范畴为中心的分析判断式的认识方式,而是以个体经验为中心的直观洞见式的认识方式。  相似文献   

19.
论“天人合一”之“合”康中乾《人文杂志》编辑部与西方知识论的哲学传统相比,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它凸现的是人的价值问题,关怀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事,探寻的是人的生命的终极存在之道路.“天人合一”就是对中国哲学这些内涵的概括表述.那么,“天人合一”中的...  相似文献   

20.
“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境界说。老子之“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实体,而是实存或实在,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由主体性的“德”、通过主体的修养而实现的价值原则、价值本体;“道”不是一物,不是具体的认识对象,因而它不可指称、不可言说,不是感性知觉和概念分析所能认识,对“道”只能体认、体验,也就是由自我的“反观”、修养而实现心灵的超越,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子用“婴儿”和“朴”来比喻“道”的境界,这不是向原始自然状态的简单回复,而是指由“守静”的功夫而超越人为的欲望、知识、伦理,实现人的本真的心灵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