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何谓“一身四任”?即在大体上同一个时间里——一八八○年前后几年,郑观应有着四重身分,他既是外国洋行的买办,又是民族资本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并兼任洋务企业的重要职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在剧变,阶级关系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旧的地主阶级和农民小生产者在迅速分化,新的官僚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产生和形成。处于这种复杂而多变的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阶级属性往往具有两重性或多重性,例如说某人是地主、资产阶级代表,某人是地主阶级改革派带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倾向;又由于社会变化迅速,不少历史人物的阶级地位也在跟着变化,例如说某些人由顽固官僚、买办士绅转化为洋务派,某些人由洋务派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某些人由资产阶级改良派转化为民主革命派,等等。但象郑观应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一身四任者,却是仅见的。解剖一下郑观应的一身四任,将有助于对中国近代史的复杂矛盾的了解,也将有助于对郑观应本人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00-207
农民工城市融入分为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四个维度,农民工社会资本划分为个人关系、组织参与、政策制度和社会关注四种类型。基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调查问卷数据,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四种类型社会资本都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具有显著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同;高中以上学历农民工,主要依靠个人关系型社会资本促进其城市融入,高中以下学历农民工,个人关系、组织参与和政策制度三种类型社会资本共同作用促进其城市融入;政策制度对高中以下学历农民工心理融入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诚 《社会科学论坛》2008,(17):141-145
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一生从事工商业活动,是中国近代出身于买办而逐渐走上维新之路的著名民族商人,是从传统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初期最早的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是中国从西方文明中的盗火者.郑观应和他的代表作<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群体,在交往中出现了空间转移、对象变化、交往媒介多样化及意识形态异化等新特点。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交往,应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相关制度;加强城市新型城市文化建设;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的必要性、推进的战略构想、推进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推进的政府责任、推进的其他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综述,并给出结论性评述.其次,提出制度推进的制度化原则、政府责任原则、社会化原则、渐进性原则这四条原则.再次,提出四条制度推进策略:根据制度身份和职业特征匹配相应的制度;农村与城市逐渐统筹具有可衔接性;传统家庭养老逐步弱化,新型社会养老同时强化;聚类分析法划分区域.最后,具体给出三条推进的路径,即:划分"基础养老金为主,设立个人账户养老金账户,附加商业养老保险金"三个层次;低水平、强制性缴纳、政府兜底、受益确定性的基础养老金;自愿性与补充性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金".  相似文献   

6.
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一生从事工商业活动,是中国近代出身于买办而逐渐走上维新之路的著名民族商人,是从传统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初期最早的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是中国从西方文明中的盗火者。  相似文献   

7.
郑观应(1842—1922年)作为人们所熟知的改良主义先驱之一,他的一系列时论经由后人的反复考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常识. 郑观应撰写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的《救时揭要》和成书于1880年的《易言》36篇本是夏东元先生《郑观应传》第二章《初期的维新思想》中的主要论析对象.在这里.夏先生将郑观应初期维新思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勾勒出一条非常消晰的线索.而拙文《论郑观应早期思想的演变》,则仍以《救时揭要》与《易言》作为考察郑观应早则思想的主要资料,展示他贯穿其中的视野、语言、心态、观念方面的变化轨迹.然而,自《救时揭要》到《易言》,郑观应对时局、对世界认识的惊人变化竟然从他的笔底流向当代,流向人们心中.这种流动的特殊节奏极易使人联想到郑观应当时的生活环境——他居住的城市上海,在近代史上曾经有过的快节奏变迁.正是这个城市不同寻常的文化氛围,使郑观应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的散发又使走向现代之路的当代人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8.
关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二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劳动权益,缩小其与城市市民的差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四是创新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管理制度;五是建立形式多样的廉祖房制度,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六是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迫使家庭必须同时进行转型。但家庭作为一种制度有其稳定性与制度惯性和惰性,因而急剧的社会转型必然造成家庭的内部冲突。转型期引起农村家庭冲突的具体原因有社会转型引发的农村家庭失范,农村家庭成员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和家庭角色转型的过渡性。因而对农村家庭冲突的对策应是着眼长期效应的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和社会进步并举。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失范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范的机制是指在社会转型中有利于失范的制度因素、规范因素、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稳定的活动模式。社会转型中大量非法职业产生导致了社会失范主体力量的增长,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导致社会失范机制的形成,而第二种规则的生长使失范机制稳定化。规范贴现、相对剥夺感、坏榜样效应均对失范机制的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殷商地域文化与《诗经》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以郑、卫、陈三地的民歌在表现男女恋情方面最为大胆泼辣,热情奔放.三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发达的工商业经济是其别具一格的情诗之所以产生的外部原因,三国所代表的殷商部族文化传统和风俗则是这一独特文学现象所以产生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北朝时期,以荥阳郑氏为代表的汉族士族与宗室统治集团结成了巩固的婚姻联盟。郑氏的宗室婚姻主要发生在孝文帝定姓族之后,且不同房支在宗室婚姻中的地位亦不同,另外还有嫁多娶少、不计行辈等特征。郑氏的宗室婚姻对该家族的政治成败、礼法门风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北朝时期荥阳郑氏宗室婚姻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士族社会面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3.
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秀生 《文史哲》2002,(2):147-150
官僚特权制度,官为贵的社会等级制度,一元的人才培育、选拔、激励制度,是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官本位思想弊害深重,既造成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科技、工商人才奇缺,又因官位资源稀缺,导致官场恶性竞争。推进社会多元发展,使社会精英多向分流,是克服官本位意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巍翔 《兰州学刊》2008,(8):149-152
春秋战国对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影响,以及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性,学者们从很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大体上没有从大文化生态的角度进行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转型时期,三者在时空上一致,相互促进,生动地展示了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在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差序的文化生态: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进为新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形成和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二、旧的上层建筑的解体和“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上层建筑的基文章化形态;三、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以及“百家争鸣”的形成从思想文化上巩固了社会变革的成果为以后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合理论证和预设。  相似文献   

15.
社交电子商务中用户隐私披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社交电子商务是随着社交网站的发展而新兴的购物方式,也是社交网络研究中的新热点。社交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赖于用户隐私披露意愿,对用户在社交电子商务中隐私披露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个人信息行为。借鉴成本利益理论和感知信息公平理论提出了社交电子商务中用户隐私披露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在线调查的方式,获取了312份有效问卷,研究结果表明:感知隐私风险、感知利益、感知信息交互公平和隐私漠视四个因素对社交电子商务中用户隐私披露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和平赎买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宝训 《文史哲》2004,2(4):61-67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场深刻而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价值追求受到了全面冲击。出于不同的动机,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反应程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他们或在表面上积极响应,或被动地顺从,或消极地抵触,或顽固地抗拒。从总体上说,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是被迫的,是在当时具体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为适应新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生存需求而作出的被动回应。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包含着一个关于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的理论说明:(1)社会进步的路径有其规律可循,同时社会进步的具体展开过程又是开放性的。(2)人的尺度、物的尺度和人与物相统一的尺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三个基本尺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衡量社会进步由其主导性尺度,同时尺度又是多样性的;不同种类、层级的进步尺度之间既可能是和谐兼顾的,又可能是矛盾冲突的,而且和谐兼顾与矛盾冲突往往相互交织。(3)社会进步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折射出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社会进步对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既有积极的重塑作用,又有消极的破坏作用,而且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往往相互交织。(4)不但社会进步的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存在复杂的关系,对这两个评价尺度的评价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于尺度本身的评价,既要处理好现实评价与理想评价的关系,又要处理好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关系。这个理论说明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模式的内在生成逻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Different instruments have been used to measure social support i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which the most widely used is 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Social Support Scale (SSS-MOS). However, these studies lack measures of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on health risks. We used 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 to distinguish subgroup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tested the consistency of these subgroups by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the prevalence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MD). This i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1013 mothers living in the city of Salvador, Brazil in which psychosocial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home visits using the SSS-MOS and the Self Reporting Questionnaire-20. For each dimension of social support analysed here, we selected models with two classes using LC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revalence of CMD to verify the consistency of the groups defined by LCA. There was a clear difference in the reporting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those classified as high or low using LCA. The probability of perceiving several types of social support was lower in the subgroup classified as low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13.7–59.8%), and it was much higher in the group classified as high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84.3–98%). A greater prevalence of CMD was found among mothers with lower levels of social support. LCA seems to be a useful tool to improve measurement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by separation into two levels in which the lower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CMD.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在正名卷和名字章对名字的概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马氏更多地吸收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已经意识到词类转变可以发生在三个层面:意义、位置和语音形式。双音名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四种。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讨论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二个主题———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及规律和社会不平等的变化及规律。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的是社会不平等问题,为此,本文就结合有关的中西方理论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发生社会分层结构变迁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