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人画”与“院体画”体现了中国绘画史中两种最为重要的绘画审美思想与艺术创作形态,对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时代审美内涵。“ 文人画”观在明代社会文化形态中的意义转变以及近现代绘画史研究中的涵义拓展,体现了其审美内涵的时代发展特征。“院体画”则是伴随着封建社会宫廷画院的产生出现的,有其鲜明的绘画风格特征与时代审美内涵,但是“院体画”的说法在当代已经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形式与内容都不相同,其原因正是不同的民族气质、不同的画家队伍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在绘画中的体现,通过这两种绘画体裁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东西方人们审美趣味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合笔画是中国绘画创作的一种形式,早在五代时期民间就已经出现,文人画兴盛以后出现了题诗画,至明清时期供职于画院的画家常常采用合笔创作的方式完成作品,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存在于中国画家之间,也出现在中西画家之间。西方传教士画家与中国画家的合笔画是中西绘画交流和碰撞的结果,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绘画形式。导致这种新绘画形式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迎合中国皇帝的审美喜好,其二是中西画家自主探索与交流融合的成果。在民国美术社团中的合笔画更具有社会意义和多元化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政治性命题的集体创作体现了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几位中国当代表现主义画家和日本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对中日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及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异同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地域国度,画出的作品画面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却完全反应了作者各自不同的的心态和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往往都隐喻了画家矛盾的心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中,中国画所描写的景物不是普通意义下的景物,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内涵。从中国绘画发展的萌芽时期来看,中国画学与中国哲学的思想就融为一体。16世纪的明代后期,画家董其昌依据禅宗分“南北宗”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绘画分“南北宗”的观点,把中国哲学与中国画学的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峰。而其崇尚南宗贬低北宗的绘画观,更成为“海内翕然从之”的艺术标准。直至20世纪初的近代社会,经过学者们的反思和实践,北宗绘画的真正风格特色才被人们所认可,天津近代画家陈少梅更成为北宗绘画艺术复兴的旗帜性人物,被称之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北宗山水画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从透视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散点透视”的审美观照方式,西方绘画通过自身的文化演变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观照方式。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来自于中西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注重表现及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注重“自娱”,强调感性。西方绘画由于偏重于写实主义及对科学的崇尚,所以表达方式倾向于理性化。中西传统绘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性绘画,而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方式。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绘画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重视处理自然物象与审美意象的关系。早期绘画,自然物象的真实性受到重视;自魏晋时期开始,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审美意象的创造开始成为衡量绘画艺术品位高低的标准,审美意象成为绘画艺术的本体;唐朝与五代时期,强调对自然意象进行审美观照;宋代画家重视“象外之意”的构造;明代强调实境具象与审美主体的结合;清代尤为重视自然物象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8.
形与神的关系是传统绘画深层的问题,受到历代画家的关注,它们的统一渐渐成为传统绘画的标准,但是当代画家已经把形神问题看得微小了。以水彩画家周刚为个案,以现代审美的视角为着眼点,分析、研究不同时代画家对形神问题的不同理解,以求继承发展传统绘画的精神。只要有人的存在,绘画仍在继续,形神问题的讨论就独具意义。  相似文献   

9.
审美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爱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氛围、时代精神等因素的作用和制约,会产生为这一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现象.明清文人对拗竹和媚机的们爱,正是在明清之际大兴文字狱、禁锢和取缔“异端”思想的高压政策统治下,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启迪,强烈要求凸现个性、独抒性灵和以“情”为核心,追求世俗趣味审美心态的外在表征物,并使这种审美心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绘画构图是绘画语言的要素之一,在绘画作品形成过程中,构图有着与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三个角度谈不同的绘画构图体现着画家不同的审美意向、追求、个性及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1.
绘画的程式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归纳总结、独创出的规范化的、类型化的形式技巧,画家艺术个性的形成正是因为自我艺术程式的存在。倪瓒的绘画在树法、石法、构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程式,这些程式组成了倪瓒画面疏朗清雅、空荡冷寂、超逸萧疏的意境。《渔庄秋霁图》是其很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品中树、石、构图、书法落款等程式的分析,可以深入体会倪瓒的绘画艺术程式,有利于对倪瓒的绘画进行更好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的发展存在着一种可称为"视觉典故"的现象,在文人画中表现最为明显。本文以明代吴门画派画家唐寅为例来讨论其中的相关问题。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视觉典故"的概念,二是唐寅关于视觉典故的运用。本文认为,视觉典故的运用,使唐寅绘画富有强烈的智慧特点,他的绘画不是图写物象,吟弄花鸟,而是追求生命的"真性"。唐寅绘画视觉典故的运用,反映了明代以来文人画的独特旨趣。  相似文献   

13.
李际科是著名的工笔画家。他画工笔尤着重于对“意”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存意”风格。他“好马成癖”,创作了许多既有深厚传统又有创意的中国画骏马图。他的画风高古、雅淡、清灵,绝不让繁复精细的技法淹没大格局的情趣和意境,从传统中来,又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装饰意味。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绘画史上,作为“后印象派”画家的凡.高被誉为“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绘画图式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表现出对东方文化的深切感悟,以及对东方艺术精神和绘画语言的吸收。凡.高的绘画注重自我的精神性表达和对创作主体个性的尊重,具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高克恭是宋末元初绘画史上一位著名的山水画画家。作为宋末元初山水画绘画风格转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高克恭在繁忙的政务之暇,还创造出了丰硕的绘画成果。他的山水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主要阐述了高克恭的生平,并且研究了他的山水画艺术风格特征及其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状态绘画     
在艺术史的不同阶段 ,不同的画风总是以不同的画面笔法组织为外在特征。通过了解一定时代的画面笔法处理 ,可以帮助人们去理解这一时代的绘画面貌。本文通过对印象派油画笔法的分析和认识 ,阐明了自己对于油画在视觉构建状态上的某些理解为艺术应当是进入了某种状态之后的一种艺术样式 ,在这种状态之下 ,进行作者的情绪宣泄和情感表达 ,而一种有意味的艺术样式正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笔法组织方式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7.
钱选是南宋末年壳朝初年的画家,他恪守青绿山水画的传统,并能有所创新。文章通过分析画家的生活背景、身份,比较了钱选所作的青绿山水与他之前的青绿山水画的异同,总结了他的画面内容、境界及绘画实践对后世山水画家所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客观评价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陈淳是中国明朝著名的写意花鸟画家,他在花鸟画的创作上,曾经师承文征明,走工整一路;后又在创作题材、笔墨技巧及画面境界方面师承沈周,并不断开拓创新,完成了花鸟画向水墨大写意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传为孙位的《高逸图》,结合历史上孙位的绘画活动著录资料,探讨他的生卒年限,可为解读这位画家的艺术活动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写意"是绘画者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深邃体察之总和。油画写生中的"意"既可是来自于观察对象的意境之意,也可是作者主体的情意之意,还可是"有点儿意思"之意。油画写生中的写意,即是作者通过身体的动作,把自我的心灵和看到的物象沟通起来,从"见笔"开始,随心随性地"写"出对物象不同的感受和有趣的味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