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蓉蓉 《职业》2002,(8):28-29
当前在人才市场上存在着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聘难. 其实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透视出的并非是人才过剩,相反,是我国各类人才仍然十分短缺.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部门人才奇缺,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十分希望接收大学生,甚至达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而这种需求丝毫没有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增加而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2.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多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不协调和高校教育模式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就业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大学毕业生沦为边缘群体事件频发。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未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90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也就是“90后”的发展问题。因此,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就业社会政策和创业教育制度等相关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继忠 《职业时空》2008,4(7):52-5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据成都商报报道:到2010年,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近1000万,而就业容量只有800万,那就意味着将有2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返城,大学生就业的“三峰叠加”,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增大,造成总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4.
刘伟南 《职业》2001,(4):4-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快速增长。据了解2003年将是并轨后第一个大学生就业的高峰年,2005年高校在校的学生将达到1600万人左右,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300万人。如何使数目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合理就业,如何使国家培养的大批人才发挥出作用,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一、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环境是我国劳动力就业大环境中的一个亮点,在国家大力整顿就业环境,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环境得到了一个改善和发展的良机。1.加强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指导工作,建…  相似文献   

5.
刘瑞玲 《职业》2023,(20):69-72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面临人员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其对人才的需求。就业难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女难嫁”可以形象地概括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状态。一方“求贤若渴”,一方“有女难嫁”,对此,本文就中小企业人才供给模式进行探讨,即拓宽现有校企合作渠道,搭建专属校企人才供求平台,为中小企业解决用人难、留人难问题,帮助毕业生高效、高质量就业,实现校企生共赢。  相似文献   

6.
韩丽勃  刘业政  赵勇 《职业时空》2009,5(12):169-170
为考察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标准与就业满意度情况,调查了185名2008届应届大学毕业生,并聘请9位专家对大学生择业标准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模糊AHP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以下三项因素:企业地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并测得合肥地区2008年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偏低,仅为43.1%。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已经加强了重视程度,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势,由于我国现如今已经普遍实行了高等教育,所以几乎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顺利的升入大学,这对于我国人才的建设来说有着很大的促进性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与大学生管理改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笔者将会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当代大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以及大学生管理改革的策略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多样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面对社会的实际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面临诸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期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2000—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上升到413万,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近495万。就业压力的凸现,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企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业竞争的残酷,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样一个问题:在大学究竟应该学会什么?是知识?还是技能?还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五花八门。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多年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学会沟通、学会共处应该是大学时代学到的重要一课。  相似文献   

10.
隋文帅 《职业》2016,(12):10-10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效益下滑,用工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社会的一项突出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成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青岛市技师学院作为一所政府直办技工院校,理应为政府排忧解难。学院通过社会调研,了解到企业对一线多技能的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需求量,对管理岗的需求量相对较少,而大学毕业生群体理论水平较高,技能水平较差,实际是大学生就业遇到了结构性供求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学院在2009年春季开设了第一届大学生技师班,当年就招收了48名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目前,学院已培养了四期大学生技师班300余人,毕业生全部安置到青岛港集团、中国中车、青啤集团、中船重工等知名企业。  相似文献   

11.
徐挺  苏磊 《职业时空》2008,4(1):53-53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占到900万个新增岗位的55%。虽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超过了以往几届,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是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和家庭、高校以至整个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高等学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构建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在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3.
人才流失,是不少企业头疼的问题之一。而现在,不但高水平的人才难以留住,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离职率也节节高升:根据最新出炉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但比20O7届(87.5%)低O.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达到了38%,3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为2.0个,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难以“长情”备受关注。那么毕业生频频跳槽的原因是什么呢?学日语的陈文静一年中换了10份工作,短的只干了一个星期,最长的也没超过4个月。她换工作的理由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其提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学林 《职业时空》2005,(14):18-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找个理想的工作更难,有的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名牌高校的毕业生找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也不是很容易。二是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许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却得不  相似文献   

15.
高山 《现代交际》2010,(5):113-114
在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全国代表大会也高度关注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本文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新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余春生 《现代交际》2010,(4):222-222,22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量的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以大学生就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修迎  曲政文 《现代交际》2010,(11):25-26
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文章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大四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劳动合同意识普遍不高。通过原因的分析,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由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不乐观,再加上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为了缓解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通过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多渠道来开发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9.
高峰 《职业》2013,(22):77-77
一边是大城市职难求,一边是欠发达地区人才难招。大学生不愿去边远地区,根本原因是城乡差别。作为政府,应该思考和研究怎么样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去。201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涉及千家万户生活、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莘莘学子几载寒窗,满怀对未来的憧憬走上社会,却遭迎头一盆凉水,怎不叫人心寒!为什么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笔者曾经到云南“万里长江第一湾”调研。在山洼里见到一所农村中学。学校房屋破旧,设备简陋。300多名学生大多家庭贫困,学生吃家里带来的红薯、苞米。但据介绍,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很刻苦认真。学校有二十多位衣着朴素的老师。校长说,教职员工中只有很少几个师范学院毕业生,学校亟需有大本学历的师资,虽然向上级提过数次要求,但几年过去了,仍招不来人。北京招聘会上人头攒动的大学生与这里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20.
任珂瑶 《现代妇女》2014,(10):183-184
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教育质量、信誉和知名度,更是社会衡量高校办学好坏的标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如何评价,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意度如何,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关注毕业生的个人发展,掌握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的规格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