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以秦皇岛市数字色彩环境为调查对象,针对我国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章拆建、文化遗产保护不利、建筑环境复制、材料色彩混乱等问题,借鉴国外城市环境色彩规划和设计中成熟的经验,探讨建立我国的数字色彩体系、色彩数据库并规范地使用,为在河北省及其他城市中推广、应用数字色彩数据库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促进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立法规范以及基于地方性色谱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环境色彩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城市发展增添新活力。通过对英国的约克、日本的京都、我国云南省的大理和海南省的海口等四个国内外案例的比较分析表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复兴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物质文化遗产是"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神",需要把传统的"形"融入到创新的"神"中去。在城市复兴过程中只有保护与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动能,才可以使城市的发展"源远流长",才可以使城市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违章拆建""文化遗产保护不利""建筑、环境复制""材料色彩混乱"等现代"城市病",城市管理部门没有相关成熟的立法规范。以秦皇岛市为调查目的地,为河北秦皇岛市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以及建设中建立数字色彩体系、色彩数据库以及规范的使用,规范与确定数字色彩体系以及未来在河北省其他城市推广、应用数字色彩数据库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立法规范以及基于地方性色谱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日本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历来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怎样处理好现代人工化的城市建筑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时,日本注意控制城市的视觉空间,尽可能少建高层建筑.在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方面.日本特别注重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日本的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国自1950年制定<文化财保护法>以来,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实践方面已取得国际公认的成就.本文通过回顾日本无形文化财保护制度建设的历程,梳理无形文化财指定、认定的程序、标准及其制度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在法规制度和实践成果上的差异,思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传统建筑工艺是工匠在意匠支配下,使用相应的工具或器械,按世代相沿袭的手法完成从原材料采集、构件加工制作到安装成型,再到后期装修的一套完整技术过程;是濒危的无形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与系统保护.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建筑工艺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了建立保护框架体系的意义和构想,探讨了其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可行性,旨在推动建筑工艺遗产保护的进程,解决当前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的"工艺失传"和"工匠队伍断层"的迫切问题,为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品等,它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城市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提出保护重庆历史文化遗产和建设城市文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特点与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发展引起的诸多生态、环境、健康、安全问题,我国在21世纪初提出了森林城市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城市林业理论,创造性地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我国城市建设、改造、拓展和管理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系统回顾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发展的历程,梳理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从宣传发动到宣传发动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再从规范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的3个发展阶段;从森林城市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范围和建设目标4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特点;提出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应抓好规划编制、强化组织领导、扩量提质增效、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和搞好宣传发动5项重点工作,以期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科学、有序、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是先辈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遗留,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实现二者的共赢已为很多学人所热议.文章以滇南古城建水为例,以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得"与"失",对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作了辨析;最后结合建水当下的城市发展建设,指出只有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方能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0.
“反规划”基于尊重自然的思想,关注生态资源维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开发控制作为规划的重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森林景区的开发思路。在“反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城市森林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将更加重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而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景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反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规划可以作为城市化高速发展背景下平衡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的有效手段,能够构建城市森林景区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域市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城市,城头山古城的规划遵循着古老的天人合一哲理,体现着华夏民族智慧,在城市定位、空间布局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城市定位比较全面、合理;其空间布局方位明确、主次分明、功能分区相互协调。城头山古城规划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具有无可置疑的启迪意义:在城镇定位规划方面,既从历史与实际出发,又着眼于长远发展;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其他。在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方面,追求科学、和谐与自然,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木排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传统水路运输工具,清江放排是湖北清江流域部分民众将自山林砍伐的木材扎成木排向下游放送的木材运输方式,是已经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采用"口述历史"的田野调查方法,对清江放排过程中的禁忌、神灵崇拜和行排祭祀等信仰文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于20世纪遗产建筑的保护修复是不同于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这一时期的优秀建筑相对建成的年代比较短,其中一些建筑的历史价值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对于它们的保护利用和改造修复问题尚未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然而,目前这类建筑正面临着亟待修复或改造的实际问题,有的甚至已经遭到了被拆除的噩运。因此,对于20世纪建筑,不能套用业已成熟的文物建筑保护的常规方式,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和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人口思想与物质的结晶,难以像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那般实现"快速增长",故而大量的古城老街被强制开发,快节奏的生活取代了老城的传统节奏,老城逐渐衰落。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增强,城市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中文化遗产的合理性开发逐渐受到了重视。专家学者们就如何激活城市特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复兴进行了讨论,认为实现文化遗产新价值与当代城市复兴双重创新融合与升级是其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徽州地区收集古建筑有关真实数据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对徽州古建筑有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初步构建关于徽州古建筑维修的技术标准,并就此问题进行说明;同时,初步建立徽州古建筑维修数据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徽州古建筑维修工程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6.
回鹘是敦煌历史上比较重要而富有影响的古代民族之一。他们在这里有过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历史活动,并在这里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举其要者主要有敦煌石窟出土的古代回鹘语文献、回鹘文木活字、回鹘人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开凿的佛教石窟和游人香客于石窟壁面上题写的回鹘文题记。这些对研究古代回鹘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证明,辉煌灿烂的古代敦煌文化是包括回鹘人在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7.
沈阳城市色彩的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色彩的含义及其规划设计作用“城市色彩”(Urban colour)这一用语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对它的重视和研究是基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色彩混乱而展开的。初期对城市色彩的重视更多的是色彩本身,如单体建设的色彩等,而忽视了城市所构成的景观环境。目前对城市色  相似文献   

18.
黄埔古村-古港建筑文化遗产记载了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时期的对外贸易史,因自身文化价值的影响力使之部分保留至今。对其生存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大拆大建”行为及隐藏其中的各种片面利益关系。加大法制力度、承认私有产权,整治违章乱建房屋、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并赋予古村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旅游功能,方为名城保护工作的紧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大量工业遗产的处置问题,工业遗产是工业化的历史遗存,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在重点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城市的景观设计应与之协调,以达到工业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景观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重点突出整体协调、经济性与实用性、设计的相对永久性、遗产的保护性。全社会应提升对工业遗产的认识,恰当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