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体"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语境中是一个涵义多重的复合名词,它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元概念,是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的起点。一直以来,学者们试图给"文体"一词一个在中国语境下的科学概念。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的"文体"是文学作品的体制形式的总称,它包括了文学类别、文本体裁、篇章体制和文学风貌等范畴。从逻辑关系上来讲,这四个范畴中,前三者是一个逐级层降的等级关系:文类是文体的宏观范畴,体裁相对于文类来讲是文体的微观范畴,但是相对于篇体来讲又是文体的宏观范畴。"风格"则是前三者在不同层级的审美精神体现,而"类→体→篇"和它们各自的风格都是文体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丑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从而打破了一直以来丑在审美领域处于"他者"的尴尬文化身份,丑以其最本真的状态由边缘走向中心.本文拟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来探讨审丑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丑的美学意义之所在,从而揭示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所代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内涵最丰富、歧义最纷纭的诗学范畴之一。本文从创作心理角度,阐释由“兴会”引起的审美主客体的互动;从文本构成维面,审视“兴会”多向度运动与文本形态的关系;从阅读鉴赏角度,兼及接受主客体及接受主体之间的心理互动;从中西诗学比较视阈,展示灵感与“兴会”相生共融的关系。旨在彰显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强调当代语境下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作品"、"审美"是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三个关键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对《人间词话》中作为"境界之魂"的"气象"范畴作以解读。"作者之气象"是要词人不仅具有真性情、雅量高致,且能"出入自如";"作品之气象"则关注文本内在之"神"及壮观之境界;"审美之气象"则崇尚"不隔"之境,言外之味的自然流露。由此,从"气象"审美的角度出发,又再次回归到了"词以境界为最上"的理路之中。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杨万里的诗风有4次发展变化,通过文本细读与数据统计可以发现:"诚斋体"的成型与诗人的创作进阶并不同步;《朝天续集》时期创作变化的实质是将七律改造成流转圆活的风格;求"变"伴随着杨万里的全部创作历程。就"诚斋体"而言,从个体诗风特质萌芽到定型的过程是诗人寻找新的语言、新的审美范畴,逐渐摆脱成法和定式,自然而然地对古典诗歌既有的单元化秩序进行解构的过程。不过以"趣"为审美核心范畴使"诚斋体"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词语是在语用中被创造出来的,释词无论如何不可脱离语境。"经营"古义揭示历史语境,"惊鸿""游龙"深入到心理和民俗,都是文本"细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艺术特质,是基于比较视域下的中西美学,兼及美学原理与艺术审美经验提出的一个文艺美学范畴。在艺术本质层面的,把握所有与艺术特点的一般性显现之间的那个层面即为艺术特质。在艺术特质视域下,对"和合"的精神本质、美学型态及其在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诞育机制和展开方式给予了具体阐释。透过艺术特质这一视角来考察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和合",不但进一步拓展了当下有关古典诗学"异质性"的探讨,而且使艺术特质这一范畴的探究获得了文本阐释语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学者对韩礼德的系统功能文体学的介绍为基点,针对我国学者对于文体研究的"主题意义"探究不够的现状,从功能文体学的文体分析目的、分析过程、"前景化"和"情景语境"等主要概念、"文体意义"与"主题意义"等方面联系起来具体分析,认为文体分析的最终目标除探寻文本的文体特征外,还包括挖掘和阐释文本的"主题意义",对文本"前景化"的判断标准是以文章的"主题意义"和"情景语境"为参考的.因此,在运用功能文体学进行文体分析的时候,需要和一定的情景语境和主题意义相联系,才能体会到文本的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文化翻译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审美原则,从语言、语境、人文三个层次阐述了翻译中的文化元素:语言层面上,翻译的本质在于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语境层面上,通过从文本到语境的追溯、探求和从语境到文本的构建、表述过程,使翻译成为多元文化的产物;人文层面上,翻译要求译者具有知识水平、审美情趣、人文品格等综合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属于生命活动,故而以"味""趣"为标志的审美机能,实质上便是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这里分析了"味"与"趣"各自内涵的特征、区别和历史演化历程,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质性流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诗性生命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德国作家E.T.A.霍夫曼(E.T.A.Hoffman)与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en Poe)的短篇小说的文本分别从作品主题、意象以及叙述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平行研究之后,得出"恐怖怪诞"这一审美形态的发展脉络,即从霍夫曼到爱伦坡,"恐怖怪诞"从原始的雏形逐渐形成独立的审美形态,开创了美学中"审丑"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文学内部研究强调文学审美特性,外部研究重视文学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二者的对立可以说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要解决文学研究的"钟摆"现象,必须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文学语境的虚拟性使它自身得以与文学外部的文化语境相疏离,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奇特的距离感;文学语境的审美性使得它与文学内部研究保持本质性的联系。文学语境作为介于文学内部语境和文学外部文化语境之间的特殊场域,使得文学内外有机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3.
"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明清小说诸家评点以"趣"评点小说,丰富了"趣"范畴的内涵。小说评点中的"趣"与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密切相关,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以愉悦心理为基础,对情景再现的生动如画、人物形象表现的传神灵妙以及情感表现的放任自然;文本因艺术技巧的使用而产生的谐趣化的风致与情味。小说评点中的"趣"范畴具有主观性,与审美主体的内心体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语境,即文化营造出的语言环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霍尔依据文本语义对文化语境依赖程度的特点又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在以中国为代表的高语境文化中,人们擅长于借助隐形的文化语境去解读文本的语义,因此,其交际呈现出了"非言"的特点;而以欧美为代表的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则时常需借助言语的力量去解读文本语义,因而,其交际呈现出了"言"的特点,而中西传统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正是构成"非言"与"言"这一文化差异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作为视觉研究的新兴领域,图像修辞不同于传统语言修辞的第一重表征体现为跨媒介符号建构的文本修辞实践。中国传统的"题诗画"为这一图像修辞提供了理想的范本。"题诗画"中由语、图符号构建的修辞范式形构了从符号表现形式的审美互动到符号话语意指的内在呼应乃至语图互文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产生联动的多重逻辑,它建构了图像修辞跨媒介符号文本实践的知识模型,使得超越传统语言修辞建构图像修辞的本体理论话语体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之一。从魏晋到唐宋,"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衍变,在文学理论批评中充分展开。文"气"范畴涵盖了文学的本源、创作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创作主体气质才性、精神意志对创作客体的投射贯注,从而形成创作客体的审美特质等诸多方面。文"气"范畴自确立始便开始了审美泛化的历程,形成以气为核心的范畴群,任何关涉创作主体、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关系、变化的文学现象,都可以衍生出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的气范畴,泛化无穷,具有着无限延展性、包容性、浑融性、模糊性。  相似文献   

18.
"Reason of state"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关键术语,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现代政治的开端。学界通常从国家统治手段理性化的角度将其译为"国家理性"。然而,若从被创造的具体的"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来解读,即从马基雅维利的整体思想和他所处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时代特点,到西方政治社会转型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崛起,"reason of state"均展现出"国家(利益)至上"的发明、散播与演变。就此而言,"reason of state"在西方现代性的语境中展现了国家成为政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在我国掀起了更迭不断的争论热潮,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外来命题,至今无一定论.本文联系近年来的论争焦点,认为对待"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应首先厘清"日常生活"及"审美"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在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进行阐发;在借鉴西方观点的同时,要立足于中国审美文化现实语境,实现从西方社会到中国现实的语境转换;要着眼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所带来的审美现实,并对其作出合理的价值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词学"趣"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趣"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趣"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趣"在北宋前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发展到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趣"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对词趣审美内涵、特征、形态、生成与创造等方面的论析。上述两个维面,将"趣"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