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欧联合是战后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展对于西欧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西欧联合只是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下才开始真正起步、并取得一定成果.作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美国,一开始便与西欧联合运动结下不解之缘,它赞同和支持西欧联合的政策对战后西欧联合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期美国制定了“半球”石油政策,试图扩大中东石油生产、保护西半球石油资源.战后初期美国为复兴西欧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既推动了“半球”石油政策的落实,又在该政策的框架下对西欧提供了石油援助.二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战后美国构建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努力.  相似文献   

3.
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固然经济原因是主要的,但政治和社会的原因也不容忽视,甚至是很重要的。本文试图就战后美国和西欧的外交政策对西欧经济复兴的影响谈些看法。(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各国遭到沉重打击,德、意战败,英、法遭受严重创伤,这些国家的国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初期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美国为了实现它的全球战略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 ,称霸世界 ,积极对外进行经济援助。同时 ,美国为了取得战略资源和保持经济繁荣 ,必须对外进行经济援助。通过对外经济援助 ,美国初步实现了它的全球战略目标和经济目的 ,奠定了战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 ,并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是翻天复地的时代,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国际政治中两极对峙格局的塌陷,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进入了一个难以逆转的衰落时期,西欧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日本则呈紧逼美国之势,世界经济在向一体化发展同时.经济圈的组建趋势增强。东北亚的经济态势将如何演变,辽宁需取何种对外开放战略迎接挑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地缘经济”理论与“东北亚经济圈”(一)“地缘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影响。“地缘经济”理论的出现.是八十年代后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客观反映与总结。美国的基辛格在1992年春季分析世界经济、贸…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利用冷战格局推行"向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冷战结束后,日本对美国的依附相应地减少,欲与美国平起平坐,争当世界"政治大国",因而引发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摩擦与矛盾,但是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共同需要,两国又互相协调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美国由于经济、政治、军事力量迅速膨胀,开始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在1946年至1947年之际逐步形成了控制和利用西欧遏制苏联的大西洋联盟政策,而西欧联合被美国当局者认为是其大西洋联盟政策的重要部分。美国战后极力支持西欧联合,虽然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但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联合思想的发展。欧洲人谈了几个世纪的欧洲联合终于在战后迈出真正的步伐并取得进展,这固然与欧洲的历史遗产、欧洲联邦主义者的愿望有关,尤其是与战后西欧国家的现实需要与自身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冷战与两大阵营对峙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使战后国际战略格局出现新局面:欧洲列强势均力敌的传统均势格局已被打破,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崛起,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对立的新格局。 战后初期两极对立的格局渊源于雅尔塔  相似文献   

9.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战后通过经济援助,复兴西欧经济,加强对西欧控制的计划。该计划是在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来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其成为美国巨大的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该计划是实施“杜鲁门主义”称霸全以战略的重要步骤.一方面它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决作:另一方面它也使美国获得了巨大实利,确立了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资源贫乏而工业发达,要想繁荣经济,就必须发展对外贸易。在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中,输出资本是控制原料来源,带动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战后的日本以其经济高速增长为背景,和日元升值相联系,一直在努力扩大资本输出,以求贯彻作为经济发展长期战略的所谓“贸易立国”的决策。到1980年底,仅私人资本输出——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累计即为23,953件,金额累计高达364.97亿美元。同美国、西欧一起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三大资本输出国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但私人垄断日益向国际化发展,形成许多私人国际垄断组织,而且国家垄断也日益向国际化发展,以致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形式是国家垄断发展的新形式,是国内形式的继续和发展,它的产生是有深刻政治背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德、意、日三个资本主义国家是战败国,英、法两国经济也受到严重破坏,只有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随着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市场斗争尖锐化了.战后,社会主义革命在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将心理战作为遏制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的战略之一.在东西方对抗的背景下,西欧由于在地缘、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等方面与美国的密切关系,被美国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视为核心利益地带.但是,战后西欧经济的崩溃以及共产党力量的迅猛发展使得共产党在西欧上台执政的可能性大增.为了确立和维护西欧各国政府的亲美反共倾向,扶持西德,巩固大西洋联盟,最终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针对西欧的心理战略计划.通过实施这些计划,美国成功地削弱了西欧的共产党力量,消除了西欧民众的反美情况,实现了稳定西欧、巩固西方阵营、维护美国战略利益的战略目标,从此西欧在国际重大事务上紧紧追随美国.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联合运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欧共体为形式的西欧联合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对欧洲和世界格局发挥着重大作用,英国作为西欧一个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其政策极大地影响了西欧联合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逆流”是战后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生既是美国占领政策变化的结果,也是日本保守政治家对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发展的现实积极把握与参与的结果,体现了日本政治保守主义的传统。“逆流”客观上符合了战后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对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中,战后西欧社会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抵抗运动登上各国政治舞台,左翼力量空前壮大,右翼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在此背景下,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经济的国有化、计划化是战后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的大举措。在国有化和计划化广泛推行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大大扩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所缓和。公民政治权利的扩大、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建立是战后西欧社会经济政策调整中的突出性成果。公民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战后几十年来,西欧国家对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颇具一些典型而突出的特点。那么,这些调整是怎样发生的呢?它又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对此,本文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高速度的扩展。这也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很大。日本在战后初期经济还比较落后,而六十年代后期却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经济强国,这是同它的对外贸易的高速度扩展分不开的。它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自从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滞胀”的死胡同。目前美国又处在一场正在发展的新的经济危机的阴影下,日本出口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度的扩展,占领别国市场,促使世界市场上力量的对比有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秦建伟西欧在历史上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现在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地区,素有资本主义的“心脏”之称。考察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无论是对于把握战后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还是研究、借鉴这些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  相似文献   

18.
小生产者在从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中的作用,西方一些著名学者,如道布、希尔顿等,都曾给以足够的估价。最近美国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作为当时小生产者典型代表的匠师阶层在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上的作用(国外一些论者一般偏重于他们政治上的斗争,如美国的布伦纳),国内尚未见有系  相似文献   

19.
一、西方哲学在日本的传播战后日本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倾向,同它的经济、政治和整个生活方式一样,也受到了欧美风的强烈冲击。五十年代,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在日本资产阶级哲学界占统治地位;六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现象学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主要课题。 1.存在主义在日本战后,在日本的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中,存在主义是最重要的一个流派。五十年代末期,实用主义的影响已日渐衰落,逻辑实证主义到了六十年代才有比较大的发展,而存  相似文献   

20.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严峻,该地区所谓自由政府的反共行为迎合了美国意识形态的斗争需要.战后东南亚对实现美国在亚洲的冷战目的,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多米诺骨牌效应,完成美国在全球的民主化目标具有重要的地区性价值.东南亚对于日本经济的复苏、西欧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以及西方在与克里姆林宫争夺亚洲意识形态高地的过程中具有不估量的作用.基于此,美国由战后的不干涉转向公开介入东南亚事务,不仅介入印支战争,而且在战后二十年中始终以亚洲的全局冷战作为其对东南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向东南亚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助推了东南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