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巡     
<正>张巡(公元709年——757年),唐邓州南阳人。自幼博览群书,通晓兵法,文武兼备,开元二十四年中进士。先后做过太子通事舍人和清河令(今河北清河县)。他勤于政事。关心百姓疾苦,治绩显著。天宝初年,秩满还京,正值杨国忠专权,有人劝其投靠,遭到拒绝,又被调往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到任后即着手打击豪强,简约民政,深受百姓爱戴。 天宝十五年初,安史之乱的叛军攻打到江淮一带,张巡挺身而出,招募精兵千人,攻占了雍丘城(今河南杞县)。三月,雍丘令投降叛军后带四万人马把雍丘团团围住,张巡率守城的三千唐军机智灵活地同叛军展开争斗。叛军在城外四面架上石炮,把城墙轰毁了一截。张巡让士兵装上木栅继续抵抗。叛军开始爬城了,守军用浇了油的草把点  相似文献   

2.
<正>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今河南省邓县,城东三里有张巡“故里”碑。)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卒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在安史之乱中,他起义兵抗敌,与叛军进行了长期的殊死搏斗,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鉴于新旧唐书中所记事迹过去简略,就搜求方志笔记,写成这篇文稿,作为他就义1230周年的献礼。一、张巡的政治军事生活张巡年青时,“志气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于开元二  相似文献   

3.
马骏(1895—1928年)烈士,回族,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早在少年时代,马骏就怀有强烈的爱国热情。16岁那年,他在原吉林一中读书时,就和同学们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运动,暑假回到宁安时,还曾演出过《一片爱国心》的话剧,唤起人们起来打倒帝国主义。1915年初,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为了追求救国救民的真  相似文献   

4.
郑樵,字渔仲,别号溪西遗民,福建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享年五十九岁.曾深居夹漈山读书讲学三十年,故当时人又称他为夹漈先生,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自幼读书很用功,很早就对《六经》、诸子等书发生了兴趣.在他十六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便谢绝人事,不应科举,与堂兄郑厚到夹漈山造草屋三间,专心读书.当时他抱负  相似文献   

5.
一、从文学名士到民族志士 ——艾氏一生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号天佣,明东乡(古属临川郡,今属江西抚州地区)段溪艾家(今属岗上积)人。其父艾夏臣官至兵部主事。南英从小天资聪悟,又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七岁写过一篇《竹林七贤论》,受到人们的称赞。十一岁时有人曾用四道八股文题目考他,他可不起草而挥笔立就。十七岁时参加县考,邑令李精白录取他为第三,认为他将以文名天下,此后,  相似文献   

6.
雷渊评传     
<正>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今山西省浑源县)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卒于金哀宗正大八年(1184——1231年)。他的父亲雷思,以进士任同知北京路转运使事,有《易解》一书行世。雷渊三岁丧父,七岁被兄收养;但因他是庶出,诸兄都看不起他。十五岁时,雷渊以胄子的身份进入太学读书。  相似文献   

7.
<正> 李棠阶(1798—1865年),清河内(今河南省温县)人,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谥号文清。他生活在道光到同治年间,以科第进身,累官清廷显要。他一生潜心治学,从事教育,在教育上多有建树,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学者。一李棠阶出身寒门,其父宪公为庠生,常年授徒于外,换取薄酬以维持全家生计。生  相似文献   

8.
娱乐广场     
孙中山风趣喻理有一次,孙中山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不大,听的人特别多,天气又热又闷,听着听着有人就免不了要打瞌睡。这时,孙中山便穿插了一个故事说:那年我在香港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谈得很起劲,有人哈哈大笑。我觉得奇怪,便上前询问。有一个苦  相似文献   

9.
金华的文学爱好者,见到沈约这一古人的名字时,很自然地会想起自己家乡的八咏楼;当他们在家乡看到八咏楼时,也很自然地会想到南北朝时的沈约。为什么?因为他和金华的八咏楼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441  相似文献   

10.
元明善(公元1269—1322),字复初,大名清河人。元明善《元氏清河新阡表》自述:“元氏有二,一曰卫大夫咺。一曰拓跋魏,魏之元著于河南,而吾曾祖讳兴君家于大名之清河,谱系无所征据,不得上知族里。”是元明善本拓跋族人。据《元史》、《新元史》本传记载,元明善资质颖悟,读书过目辄记,诸经皆有师法,而尤深于《春秋》。他的父亲曾为江南某路经历,因而元明善“遂学江南,历数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谈石油发展史时,必然要提到沈括。有人把沈括称作中国石油事业的先驱。的确,他对中国石油事业的贡献是很大的。 沈括与石油 沈括(1033—1097年)①,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里。父亲沈周曾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泉州(今福建泉州)、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做官。沈括从小跟随着父亲,到过不少地方。父亲去世)后,就自力谋生。24岁  相似文献   

12.
徐铉诗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铉(公元916——991 ),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也是诗人.他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据《全唐诗》和《宋史》介绍,他“文思敏速,凡所撰述,往往执笔立就”,并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他精通小学,爱好李斯小(?),亦擅长隶书,曾受诏与句中正等人共同校订《说文》,又参与编纂《文苑英(?)》,与弟徐锴齐名,时号“大小二徐”徐铉初仕吴国(安徽泗县),做过秘书郎,又仕南唐,当过李(?)父子的文书,曾被贬谪泰州(今江苏六合县)为司户掾,后又因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县)当巡抚时犯了专杀罪,而被流放到舒州(今安  相似文献   

13.
<正> 萧穆,字敬孚(敬甫、敬父),安徽桐城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4),卒于光绪三十年(1904)。终身只是一个秀才。更没有做过官。他自幼好学,长而抄、校书,以全部精力用在读书、校书与搜辑明清史料亦即“网罗文献”上。他30岁左右,见到曾国藩,曾国藩称之为“今之读书种子”  相似文献   

14.
宋太宗赵匡义一生戎马兵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武皇帝的印象。其实他还是一个雅好诗书,特重文治的帝王,这方面的事一般人就很少注意了。宋太宗很爱读书。他哥哥赵匡胤就是个一生都爱读书的人。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与此不无关系。太宗的父亲领兵打仗之余,很注重儿子读书,“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匡义),恒饬励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讲学以求多闻”。太宗晚年自述曰:“朕年长,他无所爱,但喜读书”  相似文献   

15.
論桓譚     
(一) 桓谭(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相山)人,是西汉末期到东汉初期的一位尊法反儒,反谶纬迷信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的父亲在西汉成帝时做过太乐令,桓谭因此十七岁就被推荐为奉车郎,不久又做了乐府令。他多才多艺,“博学多通” (《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同),很快就成了政治舞台上引人注目的人物。当时位高权重的孔乡侯傅晏和大  相似文献   

16.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很有建树,其散文温醇典重雍容平易,“词严而理正”。他在史学上也有杰出的成就,在史馆任职期间,编校古籍,纂撰实录,典修国史;他还作过许多史论文章,反映了他丰富的史学思想。曾巩的史学,当时就“见称士类”,得到朝廷的赞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今请教一个问题:在描述人们认真读书时,有“学习他人‘秋树根’”之语,但不知这“秋树根”是什么含义?典出何处?望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8.
青出于蓝     
这一成语,原意是说:靛(diàn)青从蓼(liǎo)蓝中提炼出,但比蓼蓝还深。人们用它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李谧(mì)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从小非常聪明好学,拜孔潘为师。孔潘是一位学识渊(yuān)博,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他总是将自己所知道的学问全讲给学生听。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而且特别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因此,学生们非常敬重孔潘,认真跟他读书。李谧平时读书很用功,加上原来天资聪颖(yǐng),如果不懂,他就请教老师。他把老师讲的都牢牢记住,下课后努力钻研,认真思索,所以,知道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过了几年,他的学问…  相似文献   

19.
"今"和"令"     
"今"和"令"相遇了。"今" 说:"都说我们相像,今天遇见了你,我发现我们确实有点像。" "令"说:"我比你多一点。" "今"说:"是呀,你比我多一点。但小马虎经常把我写成你:'今生'写成'令生','今朝'写成'令朝'。" "令"说:"是呀!那次我与'法'作伴(法令),被他写成了'法今',从人  相似文献   

20.
艾里香 《老友》2012,(12):14-14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文学研究家。他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喜欢吟诵唐宋名家诗词,自幼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朱自清严谨治学,读书极多,且颇有心得,总结他的读书轶事,对后人很有启发。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1元零花钱,他大都花在了书店,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产生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他从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