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易明 《今日南国》2008,(8):41-42
包拯其实长得并不黑。 1037年春天,安徽天长县官道上,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他一袭长衫、几件行李,谁也想不到,这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  相似文献   

2.
包拯在从政过程中重视以法治国,维护法律的尊严,提出法存画一、赏德罚罪、防微杜渐、严惩赃吏等一系列针对时弊的法治思想。传世的包拯亲自处理的民刑案件并不多,但从中可见包拯司法实践中智慧、刚正、廉洁断案的特色。后来流传的包拯上百个断案故事,掺杂许多虚构、夸张或迷信的成分,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他自28岁中进士起进入仕途,既担任过县、州、府的地方长官,又掌管过财政和物资转运的工作,还做过谏官和枢密副使。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有敏锐的洞察力,其在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改良主张与实践,史学界早有评述。今年正值包拯诞生1000周年,本文拟从军事思想的角度,着重探讨包拯在治军与边防方面的突出贡献,以期填补这一历史人物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一、北宋中期的边患与包拯的忧虑北宋王朝的外患主要是辽和西夏。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因集…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司法官员之一,包拯曾经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司法形象,对包拯的司法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司法道德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包大人很忙     
汪令 《社区》2012,(13):51
网络上的热潮常常不知道从哪里就涌起来了。3月份"杜甫很忙",5月不知怎么就变成包拯"包大人很忙"了。作家"两色风景嘎"在微博上开写了"微开封":"包拯与展昭初见面。包拯拱手‘:在下开封府尹包拯。’展昭还礼‘:在下南侠展昭。’‘没人会把你当成女侠的啦。’"不知怎么触动了众网友的包大人情结,于是各种"黑段子"蜂拥而来。眼前版展昭给王朝和马汉讲自己的英勇故事:"那天我探逍遥楼,获得重要情  相似文献   

6.
试论包拯的知行统一杨荣(淮南师专淮南232001)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清官。他从政25年,清正廉明,直言极谏,躬行不懈,实事求是。包拯执法如山的威名可谓,家喻户晓;他为官做人的另一面“知行统一”,知错必纠,更能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首次包拯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3日至11月7日在河南开封包公祠举行。这次会议由开封市包公研究会和合肥市包公研究会联合主办。与会代表五十余名,分别来自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物、旅游、新闻出版等单位。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三十余篇。代表们从历史、文学、艺术、考古、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历史人物包拯和文艺形象包拯作  相似文献   

8.
<正> 合肥清理包拯及其亲属的墓十余座,出土包拯和他的妻子董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年等人的六方墓志,共八千多字。这些墓志从多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尤其是持续不断地记录了包拯祖父到包拯曾孙女六代、一百多年的主要事件、人口、年龄、婚姻等情况,是一部难得的封建官吏家族史,在文献上和考古发掘上是极为少见的。它对包氏家乘是有力的校正和重要的补充(包拯墓志全文附录文后)。为了寻找包氏家乘,我们跑遍了合肥包河新村,肥东县文集、阚集,六安县双河等包拯后裔聚居的地方,原来均有家乘,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中,都付之一炬了。更令人惋惜的是,包河新村原藏有早期的包拯画象,每年只在春节时悬挂一次,供子孙们共同瞻拜,平时只有重要人物才能破例展阅,那时也被抄出当众焚毁了。最后在舒城山区包家洼发现一部《包氏支谱》图(1),是群众辗转迁移,藏在草堆里,才逃脱火网的。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包拯审理的案例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一般人以为只有一件或数件。其实,历史文献中还是保留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的,只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收集,大家对历史上的包公案例就不大清楚了。笔者经过收集,得到包拯断案案例十三则,著录于此。了解历史上包拯断案的事实,对于我们研究后世文学中的包公故事及其形象特征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史称“闾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小夫贱隶,类能谈之”,足见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包拯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因父母年高,辞官归里,后又守父母之丧,“十年无宦”,以孝闻于乡里。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守丧毕,重新入仕,先后知天长县、知端州,然后由地方官转入京官,历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直至枢密副使。包拯从政二十余年,官阶由小至大,执法活动范围由地方到  相似文献   

11.
包拯与中华民族精神郭学信在中国历史上,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包拯可以说是一位声名喧赫、影响深远、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一直成为人们所称道的对象。包拯同代人吴奎在《包公墓志铭》开头这样讲:“宋有劲正之臣,日‘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  相似文献   

12.
宋庠执政8年,政绩平平,但是没有触犯法律.包拯下决心弹劾这位宰相,不让他"胶固其位".实际上是为"庆历新政"鸣不平.动摇执政大臣,包拯要担当很大风险,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场弹劾,再一次震动了朝野.  相似文献   

13.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大家会第一个想到包公“包青天”。不过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包拯就只是开封府的包拯,他的一切事迹都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而为,这多少是受戏曲小说的误导。  相似文献   

14.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旧史称其“闾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或谓“小夫贱隶,类能谈之”。在中国历史上,英雄伟人,帝王将相,官高功大,对历史作出过重大贡献者,代不乏人,而其在民间的影响却远远比不上包拯。只此一点,就足以引起世人的认真研究,揭示其中的真谛。 包拯生活的年代,大体与真仁两朝相始终。真宗在位二十五年(997—1022年),仁宗在位四十二年(1022—1063年),可以看出,包拯的青少年是在真宗一朝度过的,而其大部  相似文献   

15.
包拯虽不是庆历新政的策划者,但他却是积极的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庆历新政失败之后,维新派大臣人人被罢官下狱.包拯却七次上疏辞呈,仁宗皇帝就是不允,这既表明仁宗皇帝对包拯的网开一面,也揭示出封建统治者上层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提起包拯,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宋元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各种形式,把包拯打扮成“清官”的典型,“为民清命”的“青天”,借以宣扬儒家的“德治”、“仁政”和“忠孝节义”那一套孔孟之道,欺骗和毒害劳动人民,调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反动统治的“长治久安”。但是,包拯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主导思想倾向是什么?在批林批孔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包拯的"以法律提衡天下"法治思想在法令的稳定性、断案独立性、执法公正性和反腐的严厉性都有体现,这种法治思想融合儒家和法家思想,将法治思想应用于其从政实践中。对今天来说,包拯的法治思想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精华部分依然是我们传统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目前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包拯法治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其精髓,融汇成现代的法治精华,并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宏德 《老友》2009,(6):51-51
北宋时代的包拯,曾任监察御史、开封知府等职,为官刚正,执法严明,权臣贵戚为之敛手,是有名的清官典型。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谁知第一个来送礼的居然是皇帝。大概负责送礼的太监也知道包公不收礼的规矩,但皇上差遣,办不  相似文献   

19.
包拯是北宋著名"清官",于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拯在其一生的司法活动中,提出并实践了以"清心"、"直道"为核心的司法道德观念,要求司法官吏应具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依法办事、执法如山等职业道德。这种司法道德观对于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包拯以擅长断案而闻名,传世史书多有记载,其中巧断牛舌案便是其所断“奇案”之一。长期以来,大家对此均无异议。但史书中还有张、叶宾、穆衍断牛舌案的记载,四者几乎完全一样。经考证,原来张、叶宾、包拯和穆衍四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审理了类似的牛舌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